曹小姐半年前開始腳趾反覆紅腫熱痛,腫得像香腸,她四處尋醫,卻找不到病因,直到去台中醫院免疫風濕科就診後,才發現是罹患乾癬性關節炎。
 
台中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關節炎,臨床表現多以手指關節及下背痛開始,也常發生骨頭病變或手指、腳趾發炎腫痛稱為「香腸指(趾)」等症狀。
 
乾癬病患中約有5%至7%會發生關節炎,大部分病患會先出現皮膚的病灶,但若病灶只侷限在頭皮、肚臍或指間,往往會疏忽而造成診斷困難。
 
曹小姐有時只有一根腳趾紅腫熱痛,有時卻是幾根腳趾一起發作,甚至影響行走。她到診所就醫,曾被診斷為痛風、肌腱發炎,甚至是蜂窩性組織炎,在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症狀雖改善,但仍反覆發作。
 
曹小姐最後到台中醫院免疫風濕科,經過詳細詢問病史和理學檢查,發現除了腳趾腫痛外,雙手部分關節也發炎,且最近一年頭皮屑變多,進一步檢查確定是罹患乾癬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治療後,皮膚和關節症狀都獲得改善。
 
持續發炎會使得關節遭破壞、變形,建議乾癬病患應注意是否有關節症狀,若有症狀應就醫接受治療,除了可改善關節與皮膚症狀外,也可預防關節變形。
 
記者張菁雅/台中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許多人喜歡進補,但小心體質不適合,補過頭出現上火現象,嘴破眼發紅,還會睡不著。
 
開業中醫師表示,門診中近期收治一名30歲的女性上班族,本身有僵直性脊椎炎,平常吃西藥控制,近期因為冬天手腳易冰冷,想說進補調身體,一周至少吃兩次以上的薑母鴨、十全大補湯等,結果出現口乾舌燥、嘴破、眼睛發紅發脹,才警覺有異狀,而就診,屬典型的進補過當,造成上火、過燥現象。
 
中醫師表示,冬天進補有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高血壓或肝腎疾病等的人,都應避免過度進補,以免造成上火或免疫過亢。而這名女患者,本身有僵直性脊椎炎,且平常又熬夜晚睡,家人看她臉色白、手腳冰冷,想幫她進補,結果出現口乾舌燥、嘴破、眼睛發紅發脹等症狀,研判患者屬「外寒內熱」體質,不宜採「熱補」,否則易上火、過燥,引發不適症狀。
 
燥熱者僅適合涼補平補
 
醫師表示,一般進補可分熱補、涼補及平補。
通常薑母鴨、羊肉爐、十全大補湯等,都屬熱補,適合體質較寒者,像體弱多病、怕冷、貧血等族群。
而體質燥熱者,建議採涼補或平補方式,像可選百合、水梨、蜂蜜、白蘿蔔等都是較適合的食材。另外若進補過度有上火現象,可喝「蘿蔔蜂蜜飲」,準備煮熟的白蘿蔔1000g切丁,加5~10片薑片、適量蜂蜜,以溫開水500c.c.打汁飲用,有助即時清除內火。 
 
台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有免疫問題像是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及乾癬等的人,都不適合隨意亂進補,以免影響免疫系統的調節。且若平常有服用如消炎藥、免疫調節劑、控制病情等作用的西藥,更要注意進補時所使用的中藥材,避免免疫系統紊亂。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年輕的新婚婦,因頭皮乾癬困擾,嚴重影響外觀,讓她不僅病灶又紅又癢、伴隨脫屑症狀,連帶陷入憂鬱對房事興致缺缺,無法順利懷孕生子,收治個案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指出,個案經口服用藥與光照治療仍難以改善,後藉由2周施打1次的生物製劑療法,大幅減輕症狀,改善憂鬱與生活品質,1年後終於也順利懷孕。
 
醫師表示,乾癬屬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皮膚症狀,確切病因不明,推測與先天遺傳體質有關,有乾癬體質者可能因日曬、壓力、外傷、感染,甚至是吃進過補的食物如人參、靈芝等,導致紅斑、脫屑、發癢等乾癬症狀反覆發作,病灶可能長在身體各部位,以該名新婚婦為例,其頭皮、手掌、腳掌症狀嚴重,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連帶房事慾望都會降低,需及時就醫依個案嚴重程度用藥改善。 
 
 
怕出門 易憂鬱
乾癬常有發癢、脫屑、紅斑等病灶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而若是症狀出現在臉部、頭皮、手掌等較難以衣物遮蔽的部位,外觀上的影響常讓個案陷入憂鬱而不想出門,甚至是逃避工作等狀況,積極治療可直接改善症狀與憂鬱傾向。 
 
 
增心血管風險
因乾癬患者免疫系統受到影響,也易合併肥胖、心血管疾病,臨床觀察約5成的乾癬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另有2成5乾癬患者易出現關節發炎症狀,除了至皮膚科就診,需同時到免疫風濕科、心血管內科等治療。 
 
藥物照光治療
乾癬患者第一線用藥包括口服A酸、免疫抑制劑,以及低劑量的抗細胞分裂藥物,並配合紫外線光照治療,臨床會依據個案的身體狀況選擇用藥,例如有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就會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劑,有6成患者經持續用藥可有效控制。 
 
 
生物製劑改善
若屬中重度乾癬患者,經輪替使用第一線口服藥物與光照治療觀察近6~9個月仍未改善,則可選擇施打含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類(TNF-α)的生物製劑,可以直接抑制免疫發炎反應,有助避免乾癬惡化,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 
 
 
冬天避免過補
醫師提醒,每到冬天正值進補旺季,國人特別喜歡吃如薑母鴨、麻油雞、人參雞等暖身補氣,然而乾癬患者因免疫功能異常,若吃進如人參、當歸等過於刺激免疫運作的補品,可能導致病灶加重,建議飲食仍以清淡均衡為主。 
 
【醫師說】
乾癬患者應保持規律運動,當體重獲得控制就有助控制乾癬症狀,可避免併發心血管疾病。 
 
報導╱黃子倫 攝影╱施偉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季節交替之際,門診來了幾位帶狀疱疹病患,患者一進門都說好痛。
 
70歲的蔡女士(化名)更是表情痛苦地直嚷:「醫師,我的臉好痛,又出現很多小水泡,是長『皮蛇』嗎?」的確是!民間所說的皮蛇即是醫學上的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VZV)的感染,在孩提時代所感染的水痘痊癒後,病毒潛藏於感覺神經節裡,當身體因勞累、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引起神經發炎疼痛。由於沿著此神經分布的皮膚會有群聚性的紅疹及水泡產生,宛如一條爬行於皮膚上的蛇,故俗稱「皮蛇」或「飛蛇」。
 
根據統計,感染過水痘的人當中,大約有20%會復發產生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的特徵是在發作的2、3天前會感覺病灶部位灼熱、刺痛感,接著皮膚出現群聚的丘疹,很快演變成水泡或膿疱,並伴隨難以忍受的疼痛。原則上水泡約一至兩星期會結痂,整個病程大約2到4星期。
臨床上,有些患者不小心弄破了水泡,傷口照護不當或使用偏方,而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更添治療上的困難。
 
另外,帶狀疱疹若發生在臉部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病毒有可能會影響眼部而引起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不可不慎!
 
帶狀疱疹除了皮膚的症狀之外,更令患者困擾的是疱疹後神經痛,由於帶狀疱疹病毒侵犯神經引起發炎,如果在出現水泡的部位痊癒後,出現慢性疼痛症狀,那可能就是罹患了「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據統計,60歲以上的帶狀疱疹患者中,大約有一半會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原則上,帶狀疱疹大部分會自動痊癒,只需要多休息並照顧好傷口不要引起細菌性感染即可。有研究顯示,服用維他命B12修補發炎的神經有助於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目前國內已有帶狀疱疹疫苗上市,無論過去是否有水痘病史或體內是否有病毒抗體,50至79歲符合適應症且無相關禁忌症的成人,都可自費施打皮下注射一劑,約2到4週後產生抗體。若不想要帶狀疱疹來干擾生活,或許可考慮接種。
 
文/黃星瑋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免疫系統變差警訊,年輕時若長水痘,痊癒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內,一旦免疫系統變差,潛伏在神經節的病毒即可能復發活化起來,沿神經皮節在皮膚形成單側帶狀分佈的疼痛皮疹。
 
帶狀疱疹好發生於五十歲以上民眾,年齡增長,比例也變高。有些年長者甚至會因帶狀疱疹疼痛到住院治療。多數患者剛發病時,皮膚並無明顯症狀,只會出現間歇性單側刺痛,致有人因單側頭痛而看神經內科或牙科,有人因單側腰腹部痛而去看腎臟科或胃腸科,或左側胸痛而去看胸腔內科、心臟內科或急診,直到皮膚出現水疱,才知罹患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在水疱出現二至四星期後,會逐漸痊癒結痂,但有些患者在皮膚結痂後,仍會持續抽痛,這是因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侵犯神經後,使神經損傷而造成異常放電,而出現間歇性強烈疼痛。若皮疹痊癒後一個月仍持續間歇性麻痛,即可能罹患「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尤以六十至七十歲以上老人最常發生,可使用神經性止痛藥適當控制。
 
2016-01-19記者歐素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三十六歲林姓工程師喜歡運動、不喝酒也不暴飲暴食,從大學時期開始就不定期會關節腫痛,同事鐵口直斷說是痛風,但他認為不可能,經過風濕免疫科醫師抽血檢查,證實尿酸濃度過高,是罹患痛風。
 
林姓工程師形容,關節炎發作時非常痛,像被狗咬到一樣,無法行走,碰一下就痛得要命,最常發生在右腳踝,後來轉到左側腳踝及兩邊的大腳指,吃止痛藥或去診所打針就會改善,但過一陣子又會再發作。
 
林男一開始以為是運動傷害,但不定期反覆發作讓他起疑,一位長期為痛風所苦的同事聽完斷言是痛風,但林男哀怨認為不可能,因為自己喜歡運動、不喝酒、不暴飲暴食。
 
林姓男子求診成大斗六分院風濕免疫科,醫師檢查其尿酸值,並以關節超音波和X光檢查輔助評估,證實是罹患痛風沒錯。
 
醫師表示,痛風常被稱為「帝王病」,在飲食未過剩的年代,大多是天天吃山珍海味、美酒佳肴的國王們比較容易發生,因血液中尿酸過高,但近年物質充足,痛風已是普羅大眾都可能發生的疾病。
 
尿酸是正常人體存在的普林代謝產物,一旦濃度過高、在關節發生沉澱,進而引發免疫反應造成「結晶性關節炎」,是會讓人痛得哀哀叫。
 
造成高尿酸和痛風的遠因很多,包括患者本身排除不足、製造太多尿酸等體質因素、藥物使用、罹患其他疾病,都可能是遠因。
 
止痛藥對痛風的反應非常好,卻也讓病人忘了高尿酸的病因,但治療痛風還是得靠好好控制尿酸,若只吃止痛藥,痛風不會好,有毅力的服藥控制尿酸,有機會在幾個月到幾年內減少痛風的反覆的糾纏。
 
2016年01月12日 14:18 周麗蘭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的王小姐(化名)十多年來一直在看醫生,從手掌長膿疱到臉上佈滿青春痘、鎖骨腫痛、胸骨痛、關節炎等,哪裡有症狀就去看相關科別的醫生,幾乎是各醫療院所的常客,無奈這樣的疲於奔命,病情仍未見改善,王小姐苦不堪言,都快得憂鬱症了。
 
看了十多年的皮膚科,手部的膿疱一直未改善,王小姐懷疑自己是不是免疫出了問題,於是掛風溼免疫科。
 
問診時,她伸出雙手,果然看到她的雙手手掌都是一粒粒紅色的膿疱,她說除了手掌之外,臉部也會不時長出類似青春痘的紅疹,有的皮膚科醫師說是疱疹,有的說是過敏反應,但吃了抗疱疹藥及塗抹藥膏,症狀仍反覆出現。
 
在看診的同時,發現王小姐兩邊鎖骨紅腫,仔細詢問下,她表示鎖骨紅腫熱痛已2、3年,剛開始是左邊鎖骨有症狀,後來右邊鎖骨也發作,兩邊鎖骨都又腫又痛,因此去看了骨科,醫師給了消炎藥吃,紅腫現象有稍緩,但沒吃藥就又紅腫熱痛起來。
 
經詳細問診和診斷,也做了鎖骨邊緣切片培養,培養結果並未發現有細菌存在,又做了電腦斷層,診斷鎖骨部份為慢性骨髓炎,骨髓炎加上她身上的皮膚病、胸骨痛、關節炎,雖然看起來「百病叢生」,結論卻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皮膚關節症候群」。
 
皮膚關節症候群的學名是SAPHO症候群,是下列5個單詞的縮寫,即:滑膜炎(synovitis)、痤瘡(acne)、膿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髓炎(osteomyelitis)。SAPHO症候群是主要累積於皮膚、骨和關節的一種慢性疾病。
 
SAPHO症候群屬少見疾病,目前病因仍不明,但以雙磷酸鹽類的藥治療有其效果,王小姐經藥物治療後,手部、鎖骨等病狀有明顯改善,持續回診治療中。
 
王小姐在出現一個問題時,去看一個科別,有時候反而導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頭、腳的問題,而是全身性的一個症狀。
 
建議民眾如果身上出現多種症狀,就醫時可一併把資訊說給醫師聽,讓醫師有更多資訊做出判斷和診斷,或許可更快找到適切的治療方法。
 
2016-03-26
文/鄭賀雄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名43歲的賴姓男子因雙手背突發的紅腫疼痛而求診,他在抽取腱鞘積液並送實驗室偏光檢驗和常規檢查後,證實內部確實含有尿酸的結晶,經過痛風藥物的治療,症狀才逐漸好轉。
 
衛生福利部台中醫院醫師指出,痛風是因血液中尿酸濃度異常增高,導致尿酸結晶體形成而引起的疾病,而一般人所熟知的是引起急性紅腫熱痛等症狀的關節炎。
 
典型的痛風多發生在肢體關節,如大腳趾關節、踝關節等。不過,尿酸的結晶也可以沉積在身體其他組織之中,而造成發炎。
 
賴男雖然過去並無痛風病史,但在超音波檢查中,看到過多的積液聚積在腱鞘內壁和多條腫脹的手部伸肌肌腱間,橫切面也呈現標靶影像(targetsign),判定為肌腱的腱鞘發炎,而非掌部小關節的發炎。
 
另外,賴男左手指的腫塊,也呈現疑似沉積在肌腱上的痛風石,並非常見的腱鞘囊腫。經抽取賴男腱鞘積液並送實驗室偏光檢驗和常規檢查後,證實內部確實含有尿酸的結晶。
 
雖然痛風多半侵犯的是關節部位,但尿酸結晶也可以沉積在身體其他組織而引發症狀,這種非尋常的痛風常被誤診為其他感染或發炎。所以結合臨床病史和適當的影像檢查,便可增加診斷的正確性。
 
2016-04-07 10:01 中央社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乾癬雖不是傳染病,但是和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因此醫師提醒患者,應避免服用會增加免疫力的食物(如巴西蘑菇、靈芝、冬蟲夏草及桑黃等),以免乾癬復發或病情加劇。
 
成大醫院主治醫師說,去年一位50多歲的男性街友坐救護車到成大醫院治療乾癬。當時院方人員覺得很不可思議,後來才知道患者全身遍佈了約0.23公分厚的乾癬,且連走路都舉步維艱。
 
由於治療乾癬會降低身體免疫力,該名街友因有肺結核與肝指數過高,在治療乾癬前,要先降低肝指數與肺結核,以免治療時引發猛爆性肝炎等,經過兩個月追蹤治療,接受窄波紫外線照射,合併口服藥及外用藥治療目前已經好轉,但還不能完全擺脫乾癬。
 
乾癬的成因很多,遺傳、感染、免疫、發炎,甚至藥物也會引起乾癬。雖然不是傳染病,但是需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
 
病灶占體表面積大於10%即為重度,輕度為小於5%;小面積的乾癬可以外用藥膏治療;面積大的侵犯,則有光線治療及口服藥控制;特殊部位也有特殊劑型,如凝膠、泡沫、洗劑等。
 
2016-04-07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多數女性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在懷孕後一年內復發,但有部分患者病友反而改善。
國內目前約有10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其中每10個就有約9個人是女性,不少病友發病時正逢育齡期,對於懷孕總是既期待又害怕。但若病情控制得宜,仍能正常生育,患者應與醫師充分溝通。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表示,類風濕關節炎好發於40至50歲女性,但也有患者20~30歲即發病。與僵直性脊椎炎皆屬免疫系統異常疾病,破壞身體正常結構,不同於侵犯脊椎為主的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關節炎發病部位主要在手腳四肢小關節,因此常被誤認為關節痠痛而延誤治療。
 
不少患者歷經跌打損傷、民俗療法等漫長就醫過程,延宕多年確診,不僅錯過發病後2年內的治療黃金期,更恐因不當推拿而使症狀惡化,導致關節變形,甚至須置換人工關節,亦有機會併發如:肺纖維化、腎功能破壞,與血管發炎致血管動脈硬化等。
 
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指出, 30歲左右類風濕關節炎女性患者,因適逢國人普遍育齡期,曾有患者自規劃懷孕期間,未告知主治醫師即自行停藥、中斷治療。懷孕期間忍耐疼痛,再度就醫時症狀明顯惡化。
 
醫師提到,相關研究顯示,多數女性患者產後復發機率極高,讓患者對懷孕既期待又害怕。醫師解釋,因懷孕過程時的荷爾蒙變化會讓患者在懷孕3個月後至生產期間明顯緩解,但期間若未搭配適當治療,產後復發機率較高。
 
醫師進一步指出,部分藥物會影響包含卵子與精子等的細胞分裂,恐有畸胎風險,如MTX藥物一般建議須停藥3個月,甚至有藥物須停用約2年才可正常生育,建議患者若懷孕需與醫師調整治療方式。目前也有許多新型生物製劑(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相較於過去「全面通殺」特性,副作用大幅減少,健保也多有給付,事先與醫師討論調整用藥,反而有助平安生育。
 
醫師提到,曾收治不少年輕患者,確診時彷如絕症,因而不敢成家生育。但他強調,只要與醫師充分溝通,生兒育女都可輕鬆圓夢。
 
患者平時可多抓握軟式網球,或從事全身柔軟體操與瑜伽等運動。醫師也強調,飲食補充鈣質,以全麥、多蔬果、橄欖油等烹調食材為主的地中海飲食,有助患者生理狀態。
 
2016/05/16 10:00:00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