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愛的孫子就在眼前,卻因手指關節腫痛而無法抱在懷裡,是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遺憾。醫師指出,臨床上有效的治療藥物愈來愈多,患者不應抱持忍耐的想法,應該與醫師一起積極治療,掌握ABC原則達到緩解關節發炎的目標,不僅可避免關節變形,還能恢復既有的生活能力。
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許多女性警覺自己失能的開始。成大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是關節紅、腫、熱、痛,通常從周邊小關節開始受影響,患者可能兩側手指關節出現對稱性的腫痛,不只無法抱起孫子,原本信手拈來的切菜動作也受影響,甚至扣衣服扣子、轉門把都出現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全身性的免疫疾病,除造成關節本身發炎,持續下去恐破壞結構、甚至變形,就連內臟器官也可能受影響,導致出現間質性肺炎、皮膚血管炎及心血管問題。然而,台灣女性太會忍耐的個性,往往成為延誤就醫關鍵。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為多關節炎,如果不予以理會,發炎的關節數目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分兩大類:一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或是類固醇,目標是短期用最低劑量來控制症狀。另一種真正可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進程,包括傳統口服疾病修飾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其中生物製劑更是延緩關節被破壞的利器,目前有許多不同機轉,患者若使用一種沒有效,還有其他選擇。
醫師曾遇過一位70多歲的患者,原本從事養蝦工作,發病後無法繼續搬飼料,由於使用傳統疾病修飾藥物效果有限,改用抗腫瘤壞死因子-α生物製劑,雖情況好轉,但7個多月後愈打愈無效,後來改用其他機轉的生物製劑才獲得控制。現在定期回診追蹤,並仍持續從事養蝦工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進入新時代,藥物選擇很多,醫師很積極,患者也要跟上腳步,努力追求緩解關節發炎目標。」有些患者擔心藥物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事實上這些藥物上市時間已久,安全性醫師都能掌控,回診時也會監測肝腎功能來做調整。
配合醫囑改善病況 積極治療掌握ABC原則,關節更有力!
*A(Achieve):積極追求達標
臨床上不少患者自認關節不痛,就可以停藥,事實上,醫師評估發炎狀況是否達到控制目標,最常使用的是疾病活動指數28(DAS 28),包括患者的主觀疼痛分數、關節腫痛數目、抽血數值等,綜合去算出一個分數。醫師會在回診時定期測量DAS 28指數,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B(Better):慎選治療藥物
目前患者使用傳統疾病修飾藥物後,若效果不佳,臨床仍屬於嚴重等級,就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然而臨床上確實有2、3成的人,對於特定生物製劑效果不如預期,若治療未達標,就可轉用其他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的機轉眾多,國內在健保給付上,有一、二線藥物之分,這與藥物當初臨床試驗設計所得到的實證有關,不過最新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建議打破這樣的分別,認為應該依照病人需求來給最適合的藥,因此醫師會針對患者特性選擇生物製劑。
*C(Care):做好全面照護
提醒患者配合醫囑用藥,隨著疾病改善,有可能減少用藥數。此外,有任何疑問都要諮詢專業人員,千萬不要聽信偏方,該吃的藥沒吃,吃其他不確定療效的品項,導致延誤病情、關節變形。
飲食上建議採有抗氧化作用的地中海飲食,也就是選擇橄欖油或是魚肉為主的烹調方式,可幫助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由於這類患者可能有心肌梗塞、中風等嚴重併發症,抗氧化的飲食亦可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反而不動愈痛,適度做伸展運動將有助緩解關節,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常產生次發性的退化性關節炎,不妨可嘗試游泳或健走等運動,可讓全身關節與肌肉充分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