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族群,是免疫系統的疾病,會導致患者脊椎僵硬、沾黏導致嚴重駝背。一名患者楊先生,因僵直性脊椎炎嚴重駝背,身高竟縮水22公分,靠手術矯正才稍微恢復。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是遺傳所致,患者應該持續接受治療,不要亂吃止痛藥以免傷身。

 

關節痛、下背痛,嚴重起來「一笑腰就像斷掉」,現年57歲的楊先生從有症狀至今已近40年,起初卻遍尋不著原因,等到確診已是8年後,而他因僵直駝背,身高在5、6年間,從171公分的英挺軍人變成149,整整縮水22公分,幸好經8次手術和藥物、生物製劑治療,現在的他恢復到169公分,疼痛感也明顯改善。

楊先生自述,18歲就開始有晨僵和下背痛徵兆,當時跌打損傷、中西醫都看過,西醫只開了止痛藥、中醫也沒效,正值高中畢業去當兵,結果當完兵症狀惡化,痛到只是打噴嚏、笑等簡易動作,脊椎都有如斷裂般疼痛。

因為怕痛,楊先生習慣側睡、全身縮在一起,導致背愈來愈駝、脖子愈來愈硬,身高不斷縮水,發炎指數也持續飆高,經6次髖關節及2次脊椎手術,搭配藥物治療,近一年則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雖然仍然「不能轉頭」,生活已大幅改善。

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昨日公布「亞太地區僵直性脊椎炎(AS)生活影響調查報告」,調查於去年分析台灣、澳洲、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越南等7國共287名患者,其中台灣55名;結果發現,雖有75%受訪者在30歲前就有聽過此疾病,但44%患者竟選擇到骨科就醫,到免疫風溼科治療者只占22%。

進一步調查,不到一半患者能完全按照醫師處方治療,有3成患者因為太痛,除了處方還自行合併成藥止痛,恐造成肝腎負擔。

風溼病醫學會表示,台灣病友大多僅使用一種非類固醇抗炎類藥物,除非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彰、病患兩項發炎指數(ESR、CRP)都超過標準,健保才給付可改善症狀的生物製劑,但許多患者已痛到受不了,仍只有一項發炎指數達標,希望健保能放寬生物製劑給付條件與多數其他國家相同,將條件改為其中一項達標即可。

(中國時報) 林宜慧/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特徵是對稱性關節的病變,包括疼痛、發炎、僵硬等症狀,若無法盡早抑制病程進展,一旦關節磨損變形,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很重要。一旦出現該症狀,應盡快使用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來避免病情惡化。

運動維持肌肉強度
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分成傳統口服藥物,和注射劑型生物製劑兩類,通常會先用口服藥物,若療效不佳或有無法耐受的副作用時,可能會合併使用生物製劑。藥物選擇因人而異,醫師會評估患者嚴重程度、肝腎功能和預後等狀況來決定。

傳統口服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道不適,飯後服用藥物或分次服用通常可減緩其症狀,而病人最擔心的肝功能異常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醫療團隊也會密集監控,確保用藥安全。

在生物製劑的副作用方面,因其作用機制是藉由抑制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阻斷發炎反應,因此要注意病人感染的風險恐增加。醫療團隊會在療程開始前,檢驗病人是否感染肺結核和B型肝炎等;在使用生物製劑期間,團隊也會審慎評估與監測,讓病人安心接受治療。

除此,患者應保持適度運動,以維持肌肉強度和關節的靈活。另因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更需注意膽固醇問題,要攝取均衡飲食避免高血脂纏身。

多補充魚油少抽菸
一些研究認為,多補充魚油或植物油,可減輕關節的疼痛和腫脹,但無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補充軟骨素或膠原蛋白也未證實有顯著療效。抽菸則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顯著因子之一,因此患者應積極戒菸。

現雖沒有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但近年來生物製劑的崛起,已有愈來愈多藥物可有效減緩疾病惡化,所以患者應配合醫師,遵循醫囑用藥,可和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平共處。

出自蘋果日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我好癢好癢!癢到睡不著! 好幾個星期了。為什麼我的紅疹在家裡都一直好癢,一下有一下沒有,來看醫生反而都好了。

光聽到這種敘述,我內心大概有譜又是蕁麻疹!問病人有沒有發作時的照片,往往病人手機裡面可以秀出好幾張膨膨的紅疹,嚴重者還可能有浮腫的眼睛跟嘴巴。
蕁麻疹俗稱「風疹」,特色是突發性的環形紅斑,伴隨強烈的癢感,全身都可能出現病灶,時有時無讓人防不勝防,也難怪病人總是一臉愁容。

可口服抗組織胺
蕁麻疹大致可成急性與慢性兩種,定義上以6周為界線,發作期間在6周以內稱為急性蕁麻疹,急性蕁麻疹最常見的是因食物、藥物引起,常見引發急性蕁麻疹的食物有帶殼海鮮、堅果、牛奶、蛋、巧克力、芒果、奇異果等。而常見引發蕁麻疹藥物,有抗生素、非類固醇止痛藥、影像檢查注射的顯影劑等。臨床上急性蕁麻疹病人很多都有過敏體質。
在慢性蕁麻疹方面,有一類型稱為物理性蕁麻疹,包括皮膚劃紋症(劃過去後皮膚會發紅發腫的體質)、乙醯膽鹼型蕁麻疹(對溫度突然升高過敏,如感冒發燒、健身房裡面運動、洗完澡吹冷氣)、寒冷型蕁麻疹(對冰冷溫度過敏,如冰塊)、接觸性蕁麻疹(對接觸物質過敏,如醫護人員戴乳膠手套)、摩擦型蕁麻疹(如褲頭皮帶或內衣摩擦導致過敏)等。


為防蕁麻疹發作,除了盡量避免食物、藥物等過敏原外,建議病患保持規律作息、減少壓力,都有助改善病況。根據統計慢性蕁麻疹病人1年內逾半病人會好,5年內約有8成病人會好,患者不需太過焦慮。
治療蕁麻疹首選是口服抗組織胺,優先考慮比較不會嗜睡的第二代長效型抗組織胺,副作用較低,但若控制不好的話還是會考慮加上第一代抗組織胺,通常在睡前使用效果會更好。
若是成效不彰可以考慮口服類固醇,雖然口服類固醇人人聞之色變,但是對於嚴重型蕁麻疹短期使用效果頗佳,但醫師並不建議作為長期治療。

盡快就醫找病因
針對頑固型蕁麻疹可以使用免疫調節劑或特定免疫球蛋白E的單株抗體,對治療也有不錯成果。建議病人有蕁麻疹症狀勿驚慌,要盡快就醫,好好記錄發作頻率,有耐心的調藥並找出過敏原因,以遠離惱人的蕁麻疹。

出自蘋果日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40多歲的曾小姐,從高一起手腕動不動就疼痛不已,又紅又腫,原以為是握筆時手腕姿勢不正確,但經過多年看診,才發現是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醫師表示,常有患者誤以為關節不明疼痛是痛風或是運動傷害而延誤治療,倘若沒有好好控制,長期發炎將導致關節變形,嚴重者生活無法自理。

曾小姐說,自己是歷史老師,病症發作時,每天寫黑板無法握粉筆,她只好乾脆用抓的方式寫板書,在教書的過程中,經常口乾舌燥,每天牛飲3、4公升的水,還以為是上課講話講太多,講到說話都很困難,連嘴巴都會黏住而沒法開口,這才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併發症乾燥症,已悄悄上身。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發生障礙,使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的疾病,而且會影響許多關節。

根據統計,類風溼性關節炎在台灣為0.4%,全台罹患此病約12萬人,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3倍,好發於20至45歲的中年人。

高醫過敏免疫風溼科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全身症狀為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貧血、肌肉痛、輕微發燒、整體有不舒服的感覺。

類風溼性關節炎有許多併發症,包括乾燥症、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炎、、淋巴癌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乾燥症,約半數以上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都易併發,免疫系統攻擊患者自身的腺體,如唾液腺、淚腺等,導致嘴巴與眼睛的乾燥,長期引起不適。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暨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溼科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改變病程的抗風溼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為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延緩骨骼關節破壞。但若是採用生物製劑,則是屬自費項目,平均每月需花費3萬5000元左右。

(中國時報) 陳瑄喻/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質疏鬆最大的風險是容易造成「非創傷性」(例如壓迫性)骨折,也有人因骨鬆導致佝僂,影響正常行動與外觀,但什麼情況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更年期婦女 及早評估

分享資深骨科醫師說,降低骨折及骨骼變形風險,正是考量接受藥物治療的關鍵,一般高齡長輩都難免,可說是最需用藥的族群;其次是骨密度低及骨代謝率快的高危險群,更年期婦女尤應及早評估;另外,就是太早或太嚴重的非老化「異常」骨質疏鬆患者。

大家常說的「老倒縮」,就是長期因自然老化造成骨質疏鬆,全身骨頭變小。最明顯的就是頭面部皺紋,骨頭小了,皮膚相對一定鬆垮,不是擦任何東西可以消除的。

背一旦駝了 無法逆轉

但骨質疏鬆真正影響嚴重的,不是出現皮鬆皺紋,而是骨頭,尤其是脊椎骨,會變得像是內塞海綿的蛋殼。一旦骨頭變成這樣,只要輕微外力,諸如跌倒甚或咳嗽,就能讓骨頭塌陷、壓扁而骨折,這就是非創傷性(壓迫性)骨折。

當老人家因骨鬆而逐漸彎腰駝背,等到頭抬不起來時,就很難逆轉了。除了常見的,一跌倒就造成股骨、髖骨骨折,還會因骨鬆影響骨釘補強的手術治療效果,進而加劇從此站不起來、無法走路的風險。

▇ 3類骨鬆治療用藥

1.抗骨流失藥物

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雌激素(estrogens)、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抑鈣素(calcitonin)、denosumab等。

副作用:國內臨床運用最廣的屬「雙磷酸鹽類」,男女皆可使用,常見的副作用可能有腹痛、惡心、消化不良、骨頭痛、關節痛、肌肉痛,較嚴重的是,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下顎骨壞死。國內有一周一次口服劑型及三個月一次、一年一次的針劑。


2.促骨生成藥物

主要為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

副作用:可能有腿部痙攣、頭暈、血清鈣增加,及惡性骨瘤的風險。


3.兼具抗骨流失及促骨生成藥物

有strontium, ranelate。

副作用:可能產生腸胃道不適、頭痛及意識障礙、記憶喪失等風險。


骨密穩定者 五年後或可停藥

健保規範,第二類藥物給付限制嚴格,屬第二線用藥,第三類則健保無給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類藥物,除了雙磷酸鹽類停藥後,骨密度不會迅速流失外,其他藥物一旦停止治療,原先增加的骨密度又會流失。

一般建議,骨折高危險群連續使用雙磷酸鹽類五年,用藥效益會高於顎骨壞死風險者,可持續用藥;若屬於骨密度穩定、未曾發生骨折、且屬骨折低危險群的患者,連續使用五年後可考慮停藥。

▇ 護骨三階段

年輕多補鈣 更年期評估 老年要防跌

想要維持良好的骨健康,讓身體有較高「尖峰骨量」,就要從年輕做起,避免菸酒和過量咖啡,保持均衡營養和規律運動,並多補充鈣質儲存骨本。

更年期婦女應盡早評估是否補充女性荷爾蒙,預防骨質流失;年老時期則須加強防跌,以防範骨折發生。

對高危險群來說,及早藥物治療是有必要的。譬如遺傳體質,如果自己家中有駝背很嚴重、小小跌跤就大腿骨折的長輩,那麼不妨早點開始治療。多早?愈早愈好,婦女建議一停經就開始。雖然健保給付很難申請,但一年自費的藥費約一萬六千元,如果因此換來二十年後不會駝背,應該還是值得的。

 

聯合報 記者紀文禮/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名86歲阿嬤,因兩個髖骨都曾開刀,行動不便,平時必須仰賴看護照顧,某次起身不小心跌倒,腰疼痛不已,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骨折,只好穿上背架保護;衛福部彰化醫院醫師指出,這名阿嬤雖已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但因未規律服藥,才埋下骨折的危險因子。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也是老人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好發季節,加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發生跌倒或意外造成的骨鬆骨折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銀髮族因神經系統退化,平衡感和協調度變差,且骨質流失骨密度下降,加上恐有中風、老年失智等疾病,當居家環境無障礙空間不足,就有可能發生骨鬆骨折。

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上,目前台灣擁有完整的骨鬆治療藥物,其中雙磷酸鹽類藥物仍是主要治療方式,根據研究,雙磷酸鹽類骨鬆藥物能有效預防骨鬆骨質,但若患者未能遵循醫師指示服藥,通常開始服藥3個月後,服藥規律性降低,就會使治療骨鬆骨折的成效大打折。

不過臨床上,髖部骨折病患者接受手術後,4成患者都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接受藥物治療的比例也僅有3成;骨質疏鬆藥物要能達到治療效果,最重要的是遵守醫囑規律服藥,和醫師好好配合,就能達到一定療效。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方盈絜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未積極治療,恐導致關節腔狹窄、變形;經醫師評估後,患者可考慮採生物製劑治療,對害怕打針的患者,現已有小分子口服藥,幫助病友積極控制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影響全台約9萬人,男女比例約1比3,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病。最常侵犯四肢關節,導致關節慢性發炎,甚至會攻擊眼睛、肋膜與血管,若疾病未控制好,還有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風險,建議要選擇合適藥物積極治療,才能避免其他共病風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藥選擇多元,臨床上常用藥物分5大類,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各種藥物都有優缺點,病患可跟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控制病情。

一名50歲男性水電工吳先生,多年前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原以為是工作引起筋骨痠痛,吃了一般消炎止痛藥卻無效,關節腫脹到連賴以維生的吃飯工具鐵鎚都無法拿起,工作差點不保,後來確診,才知是較少發生在男性身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名病患後續採生物製劑治療,雖可幫助控制病情,但從小害怕打針的他,對治療十分抗拒,但為了維持生計,只好在工作前壓抑對針頭的恐懼,硬著頭皮注射。後來醫師經評估後改用小分子口服藥,讓他不再聞針色變,現在早晚一顆藥,搭配止痛藥,發炎指數控制良好,生活少了很多煩惱。

(中國時報) 李盛雯/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天氣候轉涼,不少人肌膚開始出現問題,開業皮膚科醫師表示,秋天是濕疹的好發季節,因為人體在秋天時,不僅皮膚較乾燥,皮脂腺的分泌也會減少,肌膚少了油脂的保護,使四肢外側、唇周、顴骨、上眼皮等油脂較少處出現乾癢症狀,提醒患者肌膚發癢時,千萬不要搔抓,以免愈抓愈嚴重,如果出現紅疹、紅色斑塊則要檢查治療。

症狀輕塗乳霜
醫師表示,濕疹並不是濕氣太重造成的皮膚疾病,而是廣義的皮膚炎統稱,輕微的症狀有皮膚脫屑、緊繃感、角質增厚,洗完澡後會不由自主發癢,只要搔抓患處就會有紅疹、紅色斑塊出現,再嚴重一點,肌膚角質層可能裂開流出組織液;治療上,症狀輕微的患者不一定要使用藥物,只要在清洗肌膚時,減少清潔劑的使用量,用溫水清洗就好,洗完後塗上滋潤的乳霜緩解乾癢,若肌膚真的很癢想搔抓,就建議由醫師開立口服抗組織胺,來抑制癢感,以免搔抓出更多紅疹。

不要亂擦成藥
如果已出現紅疹、紅色斑塊,一定要就醫治療,醫師會視狀況開立局部類固醇藥膏,或是患部範圍太大、急性發作期,也可短暫口服類固醇藥物抑制症狀,醫師提醒,肌膚出現紅疹、紅色斑塊,千萬不要自行亂塗成藥,因為在還不清楚是濕疹皮膚炎還是黴菌感染的狀況下,外面的皮膚藥膏多是複方藥物,不只添加類固醇,還可能有抗黴菌、抗細菌的成分,可能會愈擦愈糟,還會增加後續接手的醫師在病因判斷上的困難度,因此建議只要出現類似濕疹皮膚炎的紅疹、紅色斑塊還是就醫治療較佳。

 

出自蘋果日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業營養師指出,民眾對於痛風飲食常見3錯誤迷思,包括以為不能喝牛奶、吃黃豆等,但其實有研究指出常喝牛奶或吃乳製品,可減少痛風風險約44%。提醒飲食上主要還是避免攝取過多海鮮及少喝啤酒,可降低發作機會。

秋冬是痛風好發季節,營養師解釋,主要是天氣一冷,許多本身有痛風體質者大啖火鍋或進補,無形中進食太多肉類或海鮮,若又加上愛喝火鍋湯、啤酒等,就容易誘發痛風發作。門診就有一名32歲男性業務,常需跟客戶應酬,一周2~3天都要喝酒,且平時又無肉不歡,長期下來導致尿酸過高,年紀輕輕就已罹患痛風,提醒痛風患者宜忌口,避免禍從口入。


【先了解】男性較常見
攝取過多的高普林食物,如動物內臟、火鍋高湯等,普林會在人體內轉換成尿酸,痛風患者就是血液中尿酸濃度過高,形成尿酸鹽結晶沈澱在關節,造成關節發炎反應,尤其好發下肢如腳趾、膝關節等;通常男比女多,因為女性荷爾蒙能幫助尿酸代謝。


【這樣做】植物性為主
動物性蛋白質的普林值都較高,尤其是動物內臟如雞肝、豬肝等及各種肉類 和海鮮,若攝取過多都會增加痛風風險1倍以上,建議平常可用植物性蛋白質取代動物性蛋白質,如毛豆、豆腐、黃豆等,另每天可喝1~2杯240c.c.低脂牛奶,烹飪上注意少油、低脂,有助降低尿酸鹽。


啤酒應少喝
酒精會阻礙尿酸排泄,尤其是啤酒,如有痛風者最好戒酒,平常每天可喝2000~3000c.c.開水,有助代謝尿酸,減少痛風發生,且要注意,太多的果糖會誘發痛風發作,因此最好別喝手搖飲料和市售果汁。

【3飲食迷思】
關於痛風常見3飲食迷思,程涵宇營養師解釋如下。


不可喝牛奶
錯誤|許多患者以為痛風不可喝牛奶,只能夠喝白開水。
正確|其實牛奶、優酪乳等乳製品有助身體移除多餘尿酸,還有研究顯示常喝牛奶者相較不喝者,痛風發作風險少44%,但要選低脂、無糖。


不可吃黃豆
錯誤|黃豆過去被視為高普林食物,而不建議痛風患者吃。
正確|黃豆屬於植物性的高普林食物,仍可適量攝取,而且攝取黃豆,有助改變血漿中蛋白質濃度,增加尿酸清除與排泄,反有利痛風患者減少發作。


應限制蔬菜
錯誤|蔬菜如新鮮香菇、花椰菜、菠菜、豌豆等屬高普林,應避免吃。
正確|高普林蔬菜並不像動物性的高普林食物易誘發痛風,仍然可以吃,唯一要避開的蔬菜為紫菜和香菇乾貨,主要是因為曬乾後,普林會更濃縮,使含量升高。


【專家說】
患者應在醫囑下定期抽血檢驗尿酸濃度,平常也要透過飲食控制,以免痛風反覆發作,甚至可能導致關節變形等後遺症。

報導╱林明佳、周佩儀 攝影╱高世安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45歲家庭主婦刷洗廚房,不小心手指骨折,只到醫院簡單包紮,以為小傷而不在意,偶然接受骨密度檢測,赫然發現骨密度T值竟掉到負3.9,已是重度骨鬆。醫師建議她接受治療,增加骨本,避免再度「一撞就碎」,減少後續可能造成的行動不便、臥床、甚至死亡等危機。

收治該病例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指出,骨質密度的流失無聲無息,往往都是跌倒發生骨折後,才知道自己有骨鬆症狀。該婦人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完成進一步檢查後,目前接受治療已逐漸改善。

根據統計,國內每三名婦女,就有一人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衝擊健康。吳家麟表示,臨床上發生骨折的患者中,僅有6.4%的人骨質密度T值低於負2.5,其他絕大多數尚在骨質流失階段,也就是T值介於負1及負2.5之間,因此預防性治療對骨密度低的停經後婦女來說,很有幫助。

當骨密度T值小於負2.5,或已在骨質流失階段,但曾發生骨折的民眾,建議立即接受骨鬆治療。目前臨床常用藥物為雙磷酸鹽類,多有健保給付,凡有脊椎或髖骨骨折的停經後骨鬆婦女,或因骨質疏少而導致脊椎或髖部兩處以上骨折者,均符合給付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民間業者舉辦的免費骨質密度健檢調查顯示,二成骨鬆問題女性年紀小於40歲以下,顯見年輕女性也有骨鬆問題,不可輕忽。吳家麟建議,年輕女性平時除了多攝取鈣片、飲食均衡、曬太陽及運動外,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