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雖然不能靠吃特別食物來神奇的治癒氣喘,但以下這些食物可能使你的氣喘更嚴重:
 
水果乾:很多水果乾含有亞硫酸鹽(sulfites),這是旨在延長食物保存期的防腐劑,也是對很多氣喘病患造成最大問題的添加劑之一。注意包裝上是否有「亞硫酸氫鉀」 (potassium bisulfite)或「亞硫酸鈉」(sodium sulfite)之類的字眼。
 
葡萄酒或啤酒:很多酒也含有亞硫酸鹽。一些研究顯示,葡萄酒所含的組織胺(histamines),可造成流淚、打噴嚏和呼吸喘鳴聲。
 
蝦:冷凍蝦和其他海鮮,往往含有亞硫酸鹽,因為可防止出現難看的黑斑點。外食時,避免吃到在蝦或貝類高湯烹煮的食物。
 
泡菜:你可能需要把熟食店三明治裡的泡菜扔掉。泡菜和德國酸菜之類的發酵食物,通常含有亞硫酸鹽作為防腐劑。也要注意調味料、辣根醬和沙拉調味醬。
 
包裝馬鈴薯:若你想用粉末製作薯泥,先讀包裝,你可能會發現「亞硫酸氫鈉」之類的防腐劑成份。改吃你能放進烤箱的整個馬鈴薯。
 
馬拉斯奇諾櫻桃(maraschino cherries):這種櫻桃美如珠寶,但是你應敬而遠之。罐頭水果和瓶裝果汁,例如檸檬汁或萊姆汁,也可能含防腐劑,引發支氣管痙孿或氣喘其他症狀。
 
你會過敏的食物:你可能對你會過敏的食物已保持警覺,這些食物也可能引發氣喘。「美國過敏、氣喘與免疫學會」表示,造成多數過敏反應的食物,包括堅果、小麥、大豆、花生、蛋、魚、貝類和牛奶。
 
2016-04-15 02:43 世界日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健保署資料,台灣每年乾癬就診人數約為8萬人,且任何年齡、性別都可能會發生,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依資料顯示,其中約有3成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但臨床上發現其實有高達7~8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等於約有5成患者不自知罹病,若延誤治療會導致關節變形,可能會影響走路或生活自理。
 
醫師表示,由於乾癬症狀一開始是出現在皮膚上,皮膚會有紅斑、厚屑、發癢等狀況,所以大多數患者一開始只會關注皮膚狀況,而忽略乾癬其實也會合併關節炎,且臨床上比例頗高,但多數患者並不自知,建議可進行超音波檢查來早期發現。 
 
此外,許多患者輕忽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的後果,或害怕打針治療,就有資料顯示,高達6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塗抹皮膚外用藥膏之外,沒有接受進一步的治療,除了關節可能會嚴重變形,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慢性發炎疾病,醫師表示,誘發乾癬發作的原因很多,包括壓力、傷口感染、藥物、基因等,且患者沒有明顯年齡、性別之分,一開始乾癬多發生在四肢關節處,皮膚會有紅斑、厚屑、發癢等情形,之後可能會再合併乾癬性關節炎。 
 
關節炎比例高
 
醫師表示,資料顯示乾癬患者中約有3成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但根據他臨床上透過超音波檢查的結果,發現其實比例應該高達7~8成,這些患者關節沒有症狀,但透過超音波發現已經有發炎反應,也就是說有5成左右的乾癬患者不知自己已有乾癬性關節炎,若已有紅腫熱痛等關節炎症狀,大多會先發生在下肢關節如腳踝、膝蓋。 
 
 
為了及早確診,醫師建議乾癬患者剛確診時就應進行超音波檢查,來觀察關節是否有發炎情形,之後每隔半年檢查一次。此外,若是發現關節處有紅腫熱痛症狀,或是發現下肢關節處很緊、站起來時有些吃力,就要趕緊就醫檢查,都是乾癬性關節炎的警訊。 
 
 
生物製劑治療
 
若發現罹患乾癬性關節炎,一開始醫師會先開立疾病緩解藥物來治療,若病患關節仍持續發炎,且追蹤半年仍持續發炎,此時就可選擇生物製劑來治療,有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有多種選擇,例如含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類(TNF-α)的生物製劑對關節有保護功能,也有其他生物製劑較針對皮膚症狀,而且施打頻率從1周2次到1個月1次都有,可依患者需求選擇。 
 
 
【醫師說】
 
乾癬關節炎患者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睡眠充足、心情愉快、減少受傷機率,減低體內的發炎反應,才能降低發作機率。 
 
 
報導╱張雅淳 攝影╱施偉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節對稱一起「熱.腫.痛」 勿輕忽!
 
「好痛啊!」晨醒時,身體僵硬這個「老症頭」開始變本加厲,46歲的A小姐(化名)現在還得忍受關節紅腫疼痛,「摸起來還熱熱的!」
 
「若有對稱性的關節疼痛,就要當心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童綜合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提醒,不少病患往往不清楚身體發出的「警訊」而耽誤就醫時機,像晨醒後四肢僵硬,經常超過一小時,甚至痛到中午才舒緩,不適部位常出現在手指、手腕、腳趾、膝關節等,「這就是很典型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應盡速就醫,不能拖!」
 
越早治療效果越好,持續治療更助病情緩解!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病因不明的慢性病,如果發現得早,及早治療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目前治療的藥物包括類固醇、免疫抑制藥與生物製劑等,「早日發現,醫師都能對症下藥,避免關節永久的破壞及變形。」
彰化基督教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則表示,不只要接受治療,更要持續治療,不少病患常覺得自己症狀好轉而中斷治療,這是很危險的。「就像是火燒厝,就算火變小,一旦停止治療,星星之火又會燒起來!還越燒越旺!」
 
曾經遇過明明病情算是輕度的病患,但吃藥卻斷斷續續,時吃時停,導致關節持續變形,最後腳變形走路不便,手變形連碗筷都拿不了,「這都是太輕忽病情,沒有持續治療的後果!」
 
輕忽病情恐損傷關節功能!
 
類風濕性關節炎若過度輕忽會造成全身器官受侵犯,造成永久性傷害;一般輕度患者口服藥物即可獲得控制,中重度患者則是可以考慮透過生物製劑做治療。若曾經罹患肺結核或B肝、C肝等潛伏病患,較可能有副作用,治療前建議告知醫師自身的病史進行風險評估。
 
「只要在關節變形前確診,及早開始治療便能有效控制。」目前治療方式也越來越多元,注射方式也有傳統針劑及新式注射筆可選擇;每種生物製劑的注射週期也不相同,代謝速度、副作用也不盡相同,每位病患適用條件不同,可與醫師討論使用。
 
醫師不約而同提醒,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只要透過早期治療,且治療不間斷,幾乎可以完全緩解,保有一定的生活品質和身體機能,別輕易灰心。
 
2016/04/18 10:11:27 聯合線上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魚油中含有Omega-3包含了EPA及DHA,一般認為對大腦發育很好,成了父母最愛給孩子的營養品之一,醫師表示,魚油的來源,還是吃天然的魚最好,若真要給孩子補充魚油,營養師建議,魚油成人劑量一天大約1000毫克,兒童大約減半,且不宜跟鈣片一起吃,避免拉肚子。
 
振興醫院小兒科表示,在學理上,Omega-3有助於細胞的代謝,也認為有助於大腦細胞的發育,但如何證明真是如此,實際上需要長時間的實驗證明,迄今尚未有具體的實驗證實。
 
無論是什麼營養,還是天然最好,魚油的補充平時吃魚最好,還可攝取蛋白質,是比較好的做法,同時也可以顧及飲食的均衡。
 
但還是有不少父母希望在平時的飲食之外,能給孩子多補充一點魚油,讓腦袋更靈光。新光醫院營養師夏子雯表示,Omega-3的補充可以自懷孕時補充起,另寶寶出生嬰幼兒至小學階段為腦部成長發育期,是給予Omega-3補充的適合階段。
 
Omega-3包含了EPA及DHA,其中EPA主要是保護心血管,小孩比較不需要,所以為孩子選擇時,應以DHA含量較高的為主,另魚油與魚肝油不同,魚肝油主要成分為維生素A及維生素D,其主要著重在眼睛及骨骼的發育營養,與魚油不同,不要弄混、吃錯了。
 
至於魚油的攝取量,目前尚無針對兒童的劑量,成人大約是一天1000毫克,兒童大約減半,學齡期兒童劑量
 
則為成人1/4;而孕婦及哺乳的媽媽則為每天攝取2000~3000毫克。魚油過度攝取,會增加腸胃不適、出血及低密度膽固醇上升等副作用,所以吃太多是沒有好處的。
 
魚油不宜與鈣片一起吃,因油酸和鈣離子會產生皂化反應,有時會造成拉肚子,而且這兩種補充劑的效果可能都會大打折扣。不過,天然還是最好,每周吃魚2~3次還是魚油最好的攝取來源。
 
2016年04月18日 04:09 魏怡嘉/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晨起下床初走劇痛、走路有避痛踩姿、足底有明確痛點 才是典型病徵
 
這些年,因足底筋膜炎而求診患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足底筋膜炎多發生在中年以後,有相當高的比率(約65%)與扁平足有關。
 
晨起下床初走劇痛,是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臨床上,走路有避痛踩姿、足底有可察覺的明確痛點、X光可看到扁平足的足弓角度瑕疵或跗骨下面軟組織可看到水腫;那十之八九,就是足底筋膜炎了。
 
足底筋膜炎是筋膜或肌腱長期受到拉扯,主要是走、站、跑、跳引起的。站、走、跑、跳是兩腳的天職,這些拉扯可能造成肌腱或筋膜發炎;通常休息、泡泡腳就會好;但可能因使用過度或退化,發炎的筋(肌)膜無法痊癒,衍生為慢性筋膜炎,或退化性(纖維化)筋膜炎,這就是足底筋膜炎。
 
此時,一般的治療、吃藥、打類固醇、復健等,通常效果不大;接受骨震波治療是可以考慮的選擇。高能量骨震波,打在經過仔細定位的足底病灶,對退化的肌腱筋膜,有促成局部微血管新生的效果,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讓退化的肌腱筋膜再生,是無侵襲性、效果不錯的療法。
 
 
但臨床上,也常碰到已打了骨震波卻無效的患者,細究原因可能是震波能量不夠,但診斷上大多並非真正的足底筋膜炎。
 
一般人只要站、走腳底疼痛,就嚷嚷得了足底筋膜炎,但有一些腳痛,並沒有晨起初走劇痛、診間檢查痛點不明確或位置不特定、X光檢查也未見疑點,診斷可能是非典型足底筋膜炎。非典型足底筋膜炎以MRI(核磁共振)檢查,常常會發現,病因不是肌腱、筋膜等軟組織問題;最多的是血管問題:如蹠底靜脈曲張、足底血管瘤,甚至是骨頭問題,如跟骨囊腫等。
 
這些非典型足底筋膜炎,因為不是肌腱筋膜退化,不適合用骨震波治療,即使多次治療也不會有效;須以開刀處置或摘除囊腫,才能治癒。建議長期為腳底疼痛所苦、久治不癒的患者,考慮接受MRI檢查,釐清腳痛是不是真的足底筋膜炎。
 
2016/05/08 09:21:15 聯合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台北車站驚見無頭阿伯!」日前媒體報導,有網友發現台北車站內的監視器拍到無頭阿伯在大廳中漫步,嚇壞許多網友!後來從另一個角度的監視器,才發現原來阿伯正專心看手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從阿伯看手機時頸部傾斜角度來看,疑似是脊椎已經發生沾黏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若是患者,醫師呼籲應及早、持續治療,避免未來只能低頭看世界!
 
醫師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僵直性脊椎炎發生脊椎嚴重沾黏的病患約不到兩成,多數患者都只有腰痠背痛、僵直等病症,只要及早發現、治療,通常脊椎不會嚴重變形到「無頭阿伯」那麼嚴重。目前的治療方式,會先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控制,倘若有周邊關節、眼睛虹彩炎等關節以外的症狀,則會合併使用抗風濕藥物(DMARDs)調節免疫功能,如果上述藥物控制不佳,則為頑固型,可與醫師討論,考慮使用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專一性抑制發炎症狀。
 
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一旦發生脊椎沾黏就無法恢復,應及時治療才能維持活動度,曾有一名30歲的上班族,脊椎沾黏、痠痛,經常背痛到需要請病假,頻繁地請假也讓他每個工作都做不久,造成經濟負擔,經正確診治、用藥後,才控制良好,可以正常工作!另一名患者就醫時,脊椎已經變形,得保持特殊的傾斜角度才不會疼痛,造成生活諸多不便,經醫師評估,改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目前疼痛情形較能受到控制,過去因嚴重疼痛只能維持特殊姿勢的情形減少,生活品質提升。
 
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只要遵醫師指示;加上運動雙管齊下,就可以與正常人無異,要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到30歲左右,正是青少年愛玩,容易有運動傷害時期;或是把痠痛等症狀誤認為貪用3C用品、姿勢不良引起,容易延誤治療。且依照流行病學估計1,國內應有23萬位患者,但健保統計2治療中的患者只有近7萬人,顯示有部份患者罹病而不自知。
 
醫師呼籲,患者應注意症狀表現,如果有「1(僵)、2(痛)、3(不動)」等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者,就要當心是否有僵直性脊椎炎,及早就醫治療!
 
2016/06/27 10:39:44 聯合線上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腳踝關節出現痠痛腫大要小心,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怪,誤信偏方或延誤就醫,將導致病情惡化,醫師建議一旦出現症狀,最好尋求專業醫師治療,都有不錯的效果。
 
常有民眾手、腳等關節處出現痠痛,卻誤以為得了「媽媽手」或「肌腱炎」,狂抹痠痛藥膏、貼布來減輕疼痛,但發現症狀不僅未獲得改善,還紅腫加劇,直到就醫確診才知是得了類風濕性關節炎。
 
前埔里基督教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失衡的疾病,也有可能因環境、基因等其他因素造成,起初關節處出現持續性的發熱、腫脹、疼痛等,最後影響到身體其他部分。
 
「別以為年紀輕就不會得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5歲至55歲,其中女性又比男性多,患者要多休息、使用輔具外,一般會採用抗發炎藥物來減緩症狀,若症狀嚴重者,可採標靶治療。
 
關節持續腫大、發炎時,最好趕快到免疫風濕科檢查,越早治療效果越好,要避免誤信偏方、亂服藥或延誤就醫,以免症狀更惡化。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我的媽媽3年前體檢發現肝指數異常,GOT、GPT大概在60-70之間。因為媽媽本身沒有B肝或C肝問題,也沒特別不舒服,所以並沒有放在心上,但之後每年體檢GOT、GPT數值仍然異常偏高,最近才去看肝膽科。
醫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肝炎,建議媽媽用類固醇治療。可是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裡面提到有肝炎的人不能隨便用類固醇,為何醫師建議媽媽用類固醇治療?
 
A:自體免疫性疾病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濫殺無辜,攻擊自身的細胞導致病變。此情況發生在肝臟時,就稱為自體免疫性肝病。
一般來說,初期病患並無特殊典型症狀,都是抽血發現肝指數升高,也排除了其他肝炎的可能性,才會進一步檢測是否為自體免疫性肝病。
診斷時,須先抽血檢驗有無特定的自體免疫抗體。必要時,也會做肝臟切片,做病理組織上的判斷,一旦確診,會再依病患的病況嚴重程度決定是否用藥。
用藥通常會以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為主,希望能藉此調節免疫系統,緩解免疫系統持續攻擊自身肝臟,降低肝炎的程度。
臨床上,依據引起肝炎的病因不同,治療也不盡相同。有時是需要用到類固醇治療自體免疫性肝病。不過,如果是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患者,就不能隨便使用類固醇類的藥物了,因為一旦人體的免疫系統被壓制,肝炎病毒就有可能伺機而起,反而可能會導致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發作,嚴重者還可能演變為猛爆性肝炎,不可不慎。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6-05-16
文/許金川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男子當兵時因壓力大,發現脖子後方一片紅疹脫屑,誤以為是皮膚過敏,長期使用外用藥膏皆未獲改善,經人介紹使用偏方蟾蜍湯及草藥來排毒治療,但皆未有療效。十年前開始有關節及背痛情形,痛到連彎腰行走都有問題,四處針灸和電療無效。一年前甚至出現眼睛模糊不清、出現十二道光芒、畏光等症狀,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醫師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合併虹彩炎,經每月一針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患的關節腫痛及背痛就顯著改善,虹彩炎也得到控制視力恢復正常。
 
乾癬性關節炎大多以皮膚為最先表徵,平均病程進展10年後才產生關節炎,乾癬皮膚的嚴重程度和關節炎嚴重程度不一定有相關。而乾癬及其關節炎,都屬於慢性進行性疾病,部分患者也可能會自行好轉。整體而言,隨著時間進行,乾癬患者罹患關節炎的比例會逐漸升高。
 
除皮膚及關節外,葡萄膜及虹彩炎、口腔潰瘍及腳跟疼痛是最常見的關節外症狀,由於關節炎不單只是腫痛的症狀,且關節持續性的破壞發炎是不可逆的現象,若輕忽嚴重性而延誤治療,將導致關節損壞變形,影響日後的生活作息,實在輕忽不得。乾癬性關節炎應早期偵測加以治療,除了減少症狀外,也可以防止日後關節的變形。
 
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類的生物製劑,在治療乾癬性關節炎上能改善關節症狀、降低疾病活動性、以及皮膚乾癬病灶。整體更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施打14週後,有5成患者其關節腫痛改善達到20%;治療52週後,有近七成患者可以達到此療效。試驗中也發現有將近5成病患其關節腫痛改善可以達到50%,並有將近4成的患者其關節腫痛改善可達到70%。在乾癬的改善上,超過六成的患者可以達到75%的病灶改善,試驗也發現能改善指甲的乾癬病灶。
 
乾癬患者的關節炎比例高,延誤治療造成關節變形不可逆,提醒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需要早期就醫診斷,以及早接受治療。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說故事,我傾聽」我與乾癬的邂逅之臉書社團中,曾有乾癬病友分享他在郵局受到歧視的經驗。
乾癬患者。
 
病友表示,櫃檯人員從頭到尾用一種特別關注的眼神,打量他皮膚上的病灶,讓他感到相當不舒服;我也曾聽病友用痛恨的口氣分享,在銀行存款,當他把現金遞給行員時,只見對方拿出衛生紙包裹現金,深怕被傳染的嫌惡表情緩緩收下現金。
 
這些歧視的眼光,不僅是許多乾癬患者的痛,更是壓垮患者的最後一道防線,使病友閉不出門,或在豔陽高照下,仍身穿長袖、長褲,企圖遮掩病灶,不讓別人發現。
同樣身為乾癬患者的我,能深刻體會與了解受到歧視眼光的痛苦,卻也發現我們太容易提高觀察周圍的敏感度,變得更加神經質。
 
例如搭乘公車時,上車的乘客選擇坐其他的位置而不坐旁邊,或是他人不經意多看幾眼,或是小聲地向旁人竊竊私語,這些行為對於特別敏感的病友們來說,大多數的第一個念頭會指向自己身上的病灶,認為是自己的病灶過於嚇人而被疏遠、注視或歧視。
 
在心理學中,自我的身體意象,與其對自我的認知和感覺有很大的關聯。
曾有實驗在參與者的臉上劃一道可怕的疤痕,接著在參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抹去疤痕後,再將其派往各醫院候診室去觀察他人的反應。
 
參與者回報的結果都顯示,人們對他們的態度較不友善,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但其實他們的疤痕早已被抹掉了,他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外表並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他們覺得別人對他比較不友善呢?關鍵便是參與者的自我身體意象改變了,同時也使他接收負面訊息的敏感度提高了。
 
其實,我們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被扭曲,我們越是介意的缺點,就越容易被放大,不妨練習打開心胸,嘗試放下自己最在意的缺陷,坦然且自在地與他人互動,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2016-07-07
文/胡瑋婷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