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 (2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乾癬,其實是自體免疫疾病的一種,還可能引發其他部位的共病。要如何預防、治療?一起來看看!

 

馬偕紀念醫院皮膚科醫師指出,乾癬常見的共病除了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的三高外,還包括乾癬性關節炎、虹彩炎及發炎性腸道疾病等病症。研究發現,約三成乾癬患者可能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另也有少數會誘發虹彩炎症狀,甚至導致發炎性腸道疾病,如克隆氏症。 

 

一般判斷是否有乾癬性關節炎的徵兆可從指甲上來評估,若乾癬患者指甲出現一些小坑洞的點狀凹陷,即有高風險合併乾癬性關節炎。

 

指甲變化是徵兆

 

醫師表示,乾癬是因體內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皮膚,導致皮膚出現紅色斑塊、脫屑,這些免疫細胞也可能攻擊關節、眼睛、腸道等器官,因而出現各種共病。乾癬性關節炎早期症狀如指甲凹陷、早上起床時下背痛、下床或走路腳跟有壓痛感、手指關節僵硬等,甚至指尖與指節的關節會腫痛,部分患者手指看起來像香腸一樣腫腫的;部分患者肌腱附著骨頭的地方也會開始疼痛。

 

有些患者是皮膚乾癬一段時間後才出現關節炎症狀;也有些人是先有關節炎才出現皮膚乾癬,兩者沒有一定的先後順序。若先出現皮膚乾癬才有關節炎,診斷上會較容易,因醫師可聯想到乾癬性關節炎。反之,若一開始先出現關節炎,皮膚尚無乾癬表現,醫師就需考慮各種關節炎的可能性,如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等。且因乾癬性關節炎屬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需長期控制才能讓病情穩定,避免關節變形。

 

及早治療,避免關節破壞變形

 

醫師解釋,目前皮膚乾癬的治療方式多元,包括照光治療、外用藥,或口服藥、注射針劑等。乾癬性關節炎的第一線藥物為鎮痛消炎藥;第二線則是免疫調節劑,若皆無明顯成效,會建議患者選擇生物製劑。生物製劑除可改善皮膚乾癬症狀,避免關節變形,亦可同步預防關節、腸道相關共病。

 

免疫調節劑與生物製劑最大的差別,在於免疫調節劑可控制疼痛,但無法完全控制關節破壞,患者會感到症狀逐漸緩和,但其實關節的破壞仍在持續;生物製劑則是施打後可有效能阻止關節破壞,減少關節變形的機會,治療乾癬同時保護關節。罹患乾癬性關節炎的患者,若未及早治療,恐造成關節不可逆的永久性破壞,手指甚至連握東西都沒有辦法。

 

醫師回憶,曾有位職業駕駛的患者,因罹患乾癬性關節炎未積極治療,最終手部關節變形,連握住方向盤都很困難。建議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切勿輕忽症狀,應及早治療,降低日後失能的機會。屆時關節出現不可逆傷害,即使選用生物製劑,也無法讓受破壞的關節回復成原來的模樣。

 

乾癬性關節炎的治療

 

生物製劑因費用昂貴,健保採有條件給付,乾癬性關節炎須經醫師評估病況後申請使用,若患者使用後症狀有改善百分之五十以上,仍可以繼續使用,不會因症狀改善就被停止使用。若僅皮膚乾癬,使用兩年後改善狀況良好,則無法繼續使用健保給付。

 

冬季任意進補當心愈補愈糟糕

 

醫師提醒,國人愛進補,每每時序入冬,麻油雞及薑母鴨各類補品皆上桌,但上述補品皆含酒類,恐刺激免疫力,使病徵加劇,其他包含人蔘、靈芝、冬蟲夏草等藥膳,皆不適合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食用,不過偶爾補充綜合維他命及雞湯則不在此限。

 

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日常保養重點

 

最後,醫師鼓勵乾癬病友,乾癬雖無法治癒,但是透過遵循醫囑用藥、定期回診追蹤,搭配規律作息、均衡飲食、適度運動並避免菸酒,仍可將病症控制得宜,維持生活品質。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立冬之後,氣候驟降,又到乾癬好發季節。醫師提醒,乾癬是一自體免疫失衡疾病,因發炎反應導致皮膚細胞不正常增生,使得皮膚外觀紅腫、發癢、脫屑,由於皮膚外顯的病灶,常會被社會大眾誤認為會傳染。

新北市1名54歲陳姓中年男子,罹患乾癬長達27年,起初遵照醫囑按時服藥,但因恐懼社會異樣眼光,多年來私下嘗試使用各種偏方,包括辣椒水、大蒜泡醋,以及檸檬片來塗抹皮膚,甚至常有憂鬱情緒到處求神問卜,造成症狀反覆發作。

乾癬不是黴菌感染 不會傳染

收治個案的雙和醫院醫師指出,乾癬又稱為「牛皮癬」或「銀屑病」,是一種慢性且反覆發作的皮膚病。在台灣,乾癬的盛行率約0.2%至0.3%,患者易在頭皮、臉部、身體和四肢的皮膚,明顯出現銀白色脫屑和紅色斑塊。

問診發現,國內仍有許多民眾對乾癬有誤解,其實乾癬與一般認知的「癬」有很大不同,非黴菌感染,是特殊的慢性發炎性皮膚病,與本身體質、外在環境等因素息息相關,外觀看起來雖可怕,但卻不具傳染性。

乾癬發病年齡兩極化 男性居多

醫師強調,乾癬發病年齡非常極端,一種是20到25歲年輕族群,通常是當兵、考試壓力過大而發病,另一種則好發於50到55歲中年族群,多年來很多患者都像陳先生一樣,嘗試各種偏方,愈試愈嚴重。
據統計,全台乾癬患者約10萬人,以男性居多。發生原因,包括:遺傳、自體免疫系統異常或是天氣變化、壓力等都是可能因素,症狀輕微者可抹藥控制,嚴重則可用紫外線光照療法,視情況搭配口服藥或生物製劑治療。

對抗乾癬有「4不」 防止惡化

另外,乾癬通常是一整塊厚厚的紅腫色塊,常出現在頭皮、關節處,秋冬時節天氣乾燥、太陽少的時候特別嚴重。很多人都以為乾癬拿藥塗塗抹抹就會好,事實上,它如同慢性病一樣無法治癒,最好治療就是控制病情、防止惡化。

預防乾癬反覆發作,除了依照醫師指示定時擦藥之外,生活保健還有「4不」,包括:不迷信偏方、不抽菸、不飲酒、不過胖。除了做好生活「4不」之外,多吃番茄、花椰菜及香菇等新鮮蔬果,也能減緩乾癬症狀。

乾癬患者與醫師對話 3個小撇步
同時醫師也建議病友們,可利用以下3個小撇步來與醫師展開對話:

- 1.制定目標:主動和醫師討論、訂定治療目標。
- 2.治療選擇:詢問有哪些治療選擇,找出最適合的治療方案。
- 3.生活規範:應瞭解日常生活中有什麼需要注意,例如避免劇烈情緒起伏、過多壓力、作息不定等,培養運動及健康飲食習慣。

【貼心小叮嚀】:
除了藥物控制之外,生活規律、飲食調適、睡眠情緒,都會影響到乾癬的嚴重度。而乾癬治療會依每個人的病況、生活型態不同,可以有個人化的治療,最怕的是不敢面對乾癬治療,延誤治療時機。建議有乾癬問題的病人,可早期尋求皮膚專科醫師進行診治,有效擺脫乾癬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黃先生罹患乾癬30年,去年病情反撲,雙腿皮膚9成龜裂滲血,幾乎無法行走,想到女兒才10歲,自己無法上班還要家人照顧,十分沮喪,直到獲知病友的抗病經驗,受到鼓勵而調整就醫,如今重返職場,還能帶著女兒去游泳。。
 
和大多數病友一樣,從小發病之後,皮膚脫皮脫屑,不是癢就是痛,夏天時同學戲水消暑,他卻包得像木乃伊在岸邊幫人看顧提包,長輩熱心介紹各種編方,把廚房調味料塗抹皮膚患部,花冤枉錢吃偏方補藥,類固醇藥當成乳液塗,直到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發炎病情才明顯改善。
 
乾癬是先天體質,不會傳染,乾癬雖不能根治,卻能有效控制,呼籲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讓乾癬不再是人生的絆腳石。
 
1個手掌的面積約為體表面積1%,超過10個手掌大小即為中重度乾癬,需要積極治療,因為乾癬患者同時是心血管共病的高危險群,病患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合併新陳代謝及心血管系統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需長期治療。
 
病友面對疾病,盼能引導曾經誤信偏方、斷斷續續甚至完全放棄的朋友們,能重返正確的治療道路、重拾信心。
 
1030807
 
(中央社)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9歲葉姓男子罹患乾癬18年,聽信偏方,浸泡「貴妃百花澡」,每次要價1200元,泡了30次還是沒用。成大醫院表示,乾癬無法根治,但可長期慢性控制。
 
成大醫院醫師今天指出,罹患乾癬的葉男,常因病灶難眠,且因自卑害怕出門,還因此中斷工作半年。
 
葉男為治癒乾癬,不惜採用偏方,以各式花草浸泡全身,這是廟宇推薦的「貴妃百花澡」,泡了30次花了數萬元,卻未見效;接著又聽信網路推薦,自行購買類固醇服用7個多月也沒用。
 
葉男最後找上成大醫院,每3個月接受一次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注射治療,症狀才有明顯改善,不用常回醫院治療。
 
乾癬的皮膚常有裂開的傷口,浸泡偏方可能會造成傷口細菌感染,乾癬病人也不適合長期使用口服或針劑類固醇,除有顯著副作用外,還會在停藥時造成乾癬惡化。
 
乾癬不是免疫力下降,而是免疫系統失衡造成皮膚慢性發炎的疾病,雖無法治癒,卻可長期慢性控制。
 
目前乾癬的治療,包括外用藥膏、照光、口服藥、生物製劑等;乾癬治療的目標,應是使乾癬對生活品質、社交功能的干擾降到最低。患者平日也應調理生活作息、自我照護,維持理想體重,戒菸避酒,避免高壓,以避免乾癬病灶復發惡化。
 
1051101 (中央社)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曹小姐半年前開始腳趾反覆紅腫熱痛,腫得像香腸,她四處尋醫,卻找不到病因,直到去台中醫院免疫風濕科就診後,才發現是罹患乾癬性關節炎。
 
台中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乾癬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關節炎,臨床表現多以手指關節及下背痛開始,也常發生骨頭病變或手指、腳趾發炎腫痛稱為「香腸指(趾)」等症狀。
 
乾癬病患中約有5%至7%會發生關節炎,大部分病患會先出現皮膚的病灶,但若病灶只侷限在頭皮、肚臍或指間,往往會疏忽而造成診斷困難。
 
曹小姐有時只有一根腳趾紅腫熱痛,有時卻是幾根腳趾一起發作,甚至影響行走。她到診所就醫,曾被診斷為痛風、肌腱發炎,甚至是蜂窩性組織炎,在服用消炎止痛藥後,症狀雖改善,但仍反覆發作。
 
曹小姐最後到台中醫院免疫風濕科,經過詳細詢問病史和理學檢查,發現除了腳趾腫痛外,雙手部分關節也發炎,且最近一年頭皮屑變多,進一步檢查確定是罹患乾癬併發乾癬性關節炎。在接受免疫調節劑治療後,皮膚和關節症狀都獲得改善。
 
持續發炎會使得關節遭破壞、變形,建議乾癬病患應注意是否有關節症狀,若有症狀應就醫接受治療,除了可改善關節與皮膚症狀外,也可預防關節變形。
 
記者張菁雅/台中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年輕的新婚婦,因頭皮乾癬困擾,嚴重影響外觀,讓她不僅病灶又紅又癢、伴隨脫屑症狀,連帶陷入憂鬱對房事興致缺缺,無法順利懷孕生子,收治個案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指出,個案經口服用藥與光照治療仍難以改善,後藉由2周施打1次的生物製劑療法,大幅減輕症狀,改善憂鬱與生活品質,1年後終於也順利懷孕。
 
醫師表示,乾癬屬免疫系統異常而出現的皮膚症狀,確切病因不明,推測與先天遺傳體質有關,有乾癬體質者可能因日曬、壓力、外傷、感染,甚至是吃進過補的食物如人參、靈芝等,導致紅斑、脫屑、發癢等乾癬症狀反覆發作,病灶可能長在身體各部位,以該名新婚婦為例,其頭皮、手掌、腳掌症狀嚴重,不僅影響睡眠品質,連帶房事慾望都會降低,需及時就醫依個案嚴重程度用藥改善。 
 
 
怕出門 易憂鬱
乾癬常有發癢、脫屑、紅斑等病灶易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而若是症狀出現在臉部、頭皮、手掌等較難以衣物遮蔽的部位,外觀上的影響常讓個案陷入憂鬱而不想出門,甚至是逃避工作等狀況,積極治療可直接改善症狀與憂鬱傾向。 
 
 
增心血管風險
因乾癬患者免疫系統受到影響,也易合併肥胖、心血管疾病,臨床觀察約5成的乾癬患者有高血壓、心臟病等心血管疾病,另有2成5乾癬患者易出現關節發炎症狀,除了至皮膚科就診,需同時到免疫風濕科、心血管內科等治療。 
 
藥物照光治療
乾癬患者第一線用藥包括口服A酸、免疫抑制劑,以及低劑量的抗細胞分裂藥物,並配合紫外線光照治療,臨床會依據個案的身體狀況選擇用藥,例如有高血壓、肝腎功能異常就會避免使用免疫抑制劑,有6成患者經持續用藥可有效控制。 
 
 
生物製劑改善
若屬中重度乾癬患者,經輪替使用第一線口服藥物與光照治療觀察近6~9個月仍未改善,則可選擇施打含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類(TNF-α)的生物製劑,可以直接抑制免疫發炎反應,有助避免乾癬惡化,目前已納入健保給付。 
 
 
冬天避免過補
醫師提醒,每到冬天正值進補旺季,國人特別喜歡吃如薑母鴨、麻油雞、人參雞等暖身補氣,然而乾癬患者因免疫功能異常,若吃進如人參、當歸等過於刺激免疫運作的補品,可能導致病灶加重,建議飲食仍以清淡均衡為主。 
 
【醫師說】
乾癬患者應保持規律運動,當體重獲得控制就有助控制乾癬症狀,可避免併發心血管疾病。 
 
報導╱黃子倫 攝影╱施偉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乾癬雖不是傳染病,但是和免疫系統相關的疾病,因此醫師提醒患者,應避免服用會增加免疫力的食物(如巴西蘑菇、靈芝、冬蟲夏草及桑黃等),以免乾癬復發或病情加劇。
 
成大醫院主治醫師說,去年一位50多歲的男性街友坐救護車到成大醫院治療乾癬。當時院方人員覺得很不可思議,後來才知道患者全身遍佈了約0.23公分厚的乾癬,且連走路都舉步維艱。
 
由於治療乾癬會降低身體免疫力,該名街友因有肺結核與肝指數過高,在治療乾癬前,要先降低肝指數與肺結核,以免治療時引發猛爆性肝炎等,經過兩個月追蹤治療,接受窄波紫外線照射,合併口服藥及外用藥治療目前已經好轉,但還不能完全擺脫乾癬。
 
乾癬的成因很多,遺傳、感染、免疫、發炎,甚至藥物也會引起乾癬。雖然不是傳染病,但是需長期追蹤治療的慢性病。
 
病灶占體表面積大於10%即為重度,輕度為小於5%;小面積的乾癬可以外用藥膏治療;面積大的侵犯,則有光線治療及口服藥控制;特殊部位也有特殊劑型,如凝膠、泡沫、洗劑等。
 
2016-04-07
記者王捷/台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健保署資料,台灣每年乾癬就診人數約為8萬人,且任何年齡、性別都可能會發生,醫師表示,乾癬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依資料顯示,其中約有3成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但臨床上發現其實有高達7~8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等於約有5成患者不自知罹病,若延誤治療會導致關節變形,可能會影響走路或生活自理。
 
醫師表示,由於乾癬症狀一開始是出現在皮膚上,皮膚會有紅斑、厚屑、發癢等狀況,所以大多數患者一開始只會關注皮膚狀況,而忽略乾癬其實也會合併關節炎,且臨床上比例頗高,但多數患者並不自知,建議可進行超音波檢查來早期發現。 
 
此外,許多患者輕忽乾癬性關節炎不治療的後果,或害怕打針治療,就有資料顯示,高達6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除了塗抹皮膚外用藥膏之外,沒有接受進一步的治療,除了關節可能會嚴重變形,甚至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乾癬是一種自體免疫相關的慢性發炎疾病,醫師表示,誘發乾癬發作的原因很多,包括壓力、傷口感染、藥物、基因等,且患者沒有明顯年齡、性別之分,一開始乾癬多發生在四肢關節處,皮膚會有紅斑、厚屑、發癢等情形,之後可能會再合併乾癬性關節炎。 
 
關節炎比例高
 
醫師表示,資料顯示乾癬患者中約有3成合併有乾癬性關節炎,但根據他臨床上透過超音波檢查的結果,發現其實比例應該高達7~8成,這些患者關節沒有症狀,但透過超音波發現已經有發炎反應,也就是說有5成左右的乾癬患者不知自己已有乾癬性關節炎,若已有紅腫熱痛等關節炎症狀,大多會先發生在下肢關節如腳踝、膝蓋。 
 
 
為了及早確診,醫師建議乾癬患者剛確診時就應進行超音波檢查,來觀察關節是否有發炎情形,之後每隔半年檢查一次。此外,若是發現關節處有紅腫熱痛症狀,或是發現下肢關節處很緊、站起來時有些吃力,就要趕緊就醫檢查,都是乾癬性關節炎的警訊。 
 
 
生物製劑治療
 
若發現罹患乾癬性關節炎,一開始醫師會先開立疾病緩解藥物來治療,若病患關節仍持續發炎,且追蹤半年仍持續發炎,此時就可選擇生物製劑來治療,有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有多種選擇,例如含腫瘤壞死因子阻斷劑類(TNF-α)的生物製劑對關節有保護功能,也有其他生物製劑較針對皮膚症狀,而且施打頻率從1周2次到1個月1次都有,可依患者需求選擇。 
 
 
【醫師說】
 
乾癬關節炎患者要維持良好的生活作息,睡眠充足、心情愉快、減少受傷機率,減低體內的發炎反應,才能降低發作機率。 
 
 
報導╱張雅淳 攝影╱施偉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男子當兵時因壓力大,發現脖子後方一片紅疹脫屑,誤以為是皮膚過敏,長期使用外用藥膏皆未獲改善,經人介紹使用偏方蟾蜍湯及草藥來排毒治療,但皆未有療效。十年前開始有關節及背痛情形,痛到連彎腰行走都有問題,四處針灸和電療無效。一年前甚至出現眼睛模糊不清、出現十二道光芒、畏光等症狀,到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醫師確診為乾癬性關節炎合併虹彩炎,經每月一針的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患的關節腫痛及背痛就顯著改善,虹彩炎也得到控制視力恢復正常。
 
乾癬性關節炎大多以皮膚為最先表徵,平均病程進展10年後才產生關節炎,乾癬皮膚的嚴重程度和關節炎嚴重程度不一定有相關。而乾癬及其關節炎,都屬於慢性進行性疾病,部分患者也可能會自行好轉。整體而言,隨著時間進行,乾癬患者罹患關節炎的比例會逐漸升高。
 
除皮膚及關節外,葡萄膜及虹彩炎、口腔潰瘍及腳跟疼痛是最常見的關節外症狀,由於關節炎不單只是腫痛的症狀,且關節持續性的破壞發炎是不可逆的現象,若輕忽嚴重性而延誤治療,將導致關節損壞變形,影響日後的生活作息,實在輕忽不得。乾癬性關節炎應早期偵測加以治療,除了減少症狀外,也可以防止日後關節的變形。
 
臨床試驗結果發現,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類的生物製劑,在治療乾癬性關節炎上能改善關節症狀、降低疾病活動性、以及皮膚乾癬病灶。整體更改善了患者的生理功能,提升生活品質。
 
施打14週後,有5成患者其關節腫痛改善達到20%;治療52週後,有近七成患者可以達到此療效。試驗中也發現有將近5成病患其關節腫痛改善可以達到50%,並有將近4成的患者其關節腫痛改善可達到70%。在乾癬的改善上,超過六成的患者可以達到75%的病灶改善,試驗也發現能改善指甲的乾癬病灶。
 
乾癬患者的關節炎比例高,延誤治療造成關節變形不可逆,提醒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需要早期就醫診斷,以及早接受治療。
 
〔記者蔡彰盛/新竹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你說故事,我傾聽」我與乾癬的邂逅之臉書社團中,曾有乾癬病友分享他在郵局受到歧視的經驗。
乾癬患者。
 
病友表示,櫃檯人員從頭到尾用一種特別關注的眼神,打量他皮膚上的病灶,讓他感到相當不舒服;我也曾聽病友用痛恨的口氣分享,在銀行存款,當他把現金遞給行員時,只見對方拿出衛生紙包裹現金,深怕被傳染的嫌惡表情緩緩收下現金。
 
這些歧視的眼光,不僅是許多乾癬患者的痛,更是壓垮患者的最後一道防線,使病友閉不出門,或在豔陽高照下,仍身穿長袖、長褲,企圖遮掩病灶,不讓別人發現。
同樣身為乾癬患者的我,能深刻體會與了解受到歧視眼光的痛苦,卻也發現我們太容易提高觀察周圍的敏感度,變得更加神經質。
 
例如搭乘公車時,上車的乘客選擇坐其他的位置而不坐旁邊,或是他人不經意多看幾眼,或是小聲地向旁人竊竊私語,這些行為對於特別敏感的病友們來說,大多數的第一個念頭會指向自己身上的病灶,認為是自己的病灶過於嚇人而被疏遠、注視或歧視。
 
在心理學中,自我的身體意象,與其對自我的認知和感覺有很大的關聯。
曾有實驗在參與者的臉上劃一道可怕的疤痕,接著在參與者不知情的情況下,偷偷抹去疤痕後,再將其派往各醫院候診室去觀察他人的反應。
 
參與者回報的結果都顯示,人們對他們的態度較不友善,總是盯著他們的臉看,但其實他們的疤痕早已被抹掉了,他們還是原來的自己,外表並沒有什麼不同。為什麼他們覺得別人對他比較不友善呢?關鍵便是參與者的自我身體意象改變了,同時也使他接收負面訊息的敏感度提高了。
 
其實,我們越是在乎的事情,就越容易被扭曲,我們越是介意的缺點,就越容易被放大,不妨練習打開心胸,嘗試放下自己最在意的缺陷,坦然且自在地與他人互動,將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哦!
 
2016-07-07
文/胡瑋婷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古稱「銀屑病」的乾癬,是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記載的老病,但直到最近二十年,才發現它是自體免疫系統疾病,不只影響外表看得見的皮膚,更可能引起體內血球、內臟、關節等病變。
 
從事業務工作的江先生就因為皮膚上的乾癬病灶常被誤認是傳染病,不敢進泳池、無法與人握手,乾癬已經嚴重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及工作表現,初發病的二、三年間,他看過醫師、試過偏方,卻始終無法改善;江先生在病友的介紹下來到台中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的門診,檢查時發現,江先生不只皮膚上的乾癬病灶,手指關節也有變形跡象。
 
「病人有感覺到疼痛,卻不知道和乾癬有關。」醫師強調,三分之一的乾癬病人會合併關節炎,麻煩的是乾癬性關節炎變化多端,很難在初期確定診斷,例如可能會誤以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僵直性脊椎炎,或是手指遠端的關節病變卻被誤以為是灰指甲;同時,有10%的患者先出現關節炎,很久以後才出現皮膚乾癬病灶,而即使先出現皮膚病灶,據統計約要十年才會出現關節炎......,這些因素都造成乾癬性關節炎的診斷不易。
 
 
病情評估除了病人主觀上對生活品質的影響程度,臨床上主要以乾癬面積暨嚴重度指數 (PASI) 評估,總分72,分數愈高愈嚴重。醫師表示,「治療目標至少要達到改善50%。過去乾癬只有外用藥,而目前已知必須改善免疫系統、減少內部自我攻擊;和同屬自體免疫疾病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僵直性脊椎炎相比,乾癬性關節炎的影響範圍大,嚴重度也更大,可以選擇的第一線藥物卻更少、治療反應也較不理想,無法達到至少改善50%的目標;因此,有三分之二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需要第二線的生物製劑才能達到治療目標。」
 
醫師指出,「及早鑑別診斷有助提高乾癬治療成效,就像慢性病一樣,只要持續用藥控制,病人可以恢復正常生活。而根據臨床經驗,停藥後平均三至七個月會復發,與其讓症狀在好壞間反覆,持續治療對患者的病情控制更有幫助;尤其乾癬好發於二、三十歲的青壯年,甚至十幾歲的年輕人,因疾病影響造成的家庭及社會經濟損失,遠大於治療付出的代價。」
 
江先生就是第一階段治療無法達到目標,申請健保給付通過使用第二階段的生物製劑,經過將近二年的治療,皮膚上的乾癬病灶己經完全消失,關節也沒有繼續發炎、變形,目前仍持續使用生物製劑。在藥物治療之外,醫師也提醒,三高、身體質量指數 (BMI) 超標會影響治療成效;菸酒、壓力則是誘發因子,建議病人應盡量控制、避免疾病惡化。
 
2016/07/15 09:58:32 聯合線上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2歲的黃姓工程師罹患乾癬30年,全身脫屑如雪花飛,皮膚乾裂、流血,天冷時症狀加劇,半年前更惡化,左膝到腳趾腫脹疼痛,變成「香腸趾」,還痛到跛行、夜不成眠。

就醫診治,服用抗發炎藥和免疫調節劑治療2週後,大幅改善,終於敢穿短袖衣服,也計劃和孩子一起去學游泳。

黃先生說,12歲時,只有局部皮膚起紅疹、發癢。不料10年後逐漸蔓延全身,不只皮膚脫屑不止,讓他不敢穿短袖衣服,也不敢下水游泳,四處看皮膚科和中醫,不但吃藥也搓揉藥草塗抹皮膚,甚至滴樹脂抹身體等偏方,全都無效。

雪上加霜的是,半年前不只全身脫屑,就連左膝關節以下到腳趾部位又腫又痛,腳趾還腫得像香腸。
今年一月初因為關節腫痛難忍,才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就診,醫師讓他服用抗發炎藥和免疫調節劑,就有顯著效果。

醫師表示,如果療效不佳,還有第二線的生物製劑可控制,提醒乾癬患者不要亂求偏方。

乾癬是免疫系統失調,造成的全身性發炎,一旦病情控制不佳,發炎細胞會進一步破壞骨頭與關節。若延誤治療,可能導致關節變形、殘障。

值得注意的是,有3成乾癬患者會併發乾癬性關節炎,而且還有很多患者的乾癬長在頭皮、耳後、肚臍。患者因不知是罹患乾癬,未接受治療,以致病情惡化,併發關節炎,又未對症治療,更使得病情一發不可收拾。

乾癬常併發四肢關節炎、眼睛的葡萄膜炎。其中乾癬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症狀相似,但破壞力更強,不只關節,連肌腱、韌帶都會腫脹疼痛,趾頭如香腸趾(指),目前還沒有任何抽血檢查可以診斷出乾癬性關節炎,提醒病患要特別注意關節變化。

冬天乾燥、日照少易誘發
乾癬因子與遺傳、感染、受傷、情緒壓力有關,冬季氣候乾躁、日照少易誘發、惡化,提醒患者要定期追蹤治療。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016-02-25 02:33 聯合報 童建學/大林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

身上搔癢難耐,是乾癬患者最大的痛苦,尤其冬天,乾癬特別容易復發或惡化,病患需留意季節變化,並加強肌膚保濕工作,維持正常作息、不擅自停藥。否則,一旦症狀變嚴重,影響的就不只是皮膚了。

乾癬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疾病,形成原因不明,通常與先天基因及後天環境、壓力等因素有關,造成皮膚病變不舒服。通常乾癬的典型症狀以皮膚為主,一般多是明顯的紅斑、發癢、表皮增厚及脫屑等;但根據臨床統計,約有五分之一的人會合併關節炎症狀,甚至部分患者還會出現如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眼睛病變(如虹彩炎)等,另有研究顯示乾癬也可能提高肝硬化機率。

國外研究指出,乾癬症狀愈嚴重的人,出現上述共病的機率愈高。筆者臨床觀察發現,若乾癬已嚴重到影響指甲(如出現凹洞、不規則、斷裂、剝離、變色)或皮膚以外症狀,或本身有乾癬家族史的患者,日後發展為乾癬性關節炎的機率會大幅提高。

要特別留意的是,乾癬性關節炎若未早期治療,還可能跟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樣,疾病恐對關節造成永久性破壞。臨床上曾有患者因對傳統藥物配合度低,數年來反覆入院治療都沒效果,全身脫屑嚴重,幾乎每次一下床,病床上就會出現人形般的皮屑堆積。

由於乾癬治療相當注重用藥的順從性,但多數患者治療過程中常看到部分乾癬消退,以為病情已獲控制而鬆懈、甚至擅自停藥,此舉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或日後復發,讓治療變得棘手。

其實乾癬治療藥物的選擇多元,除了傳統藥物外,目前還有生物製劑可供選擇,患者用藥前可與醫師討論最適合的治療方式,選擇能快速改善皮膚症狀,且安全性高、副作用低、對肝腎負擔也較少的藥物,提高患者的用藥順從性。

氣溫驟降之際,乾癬患者平日應多保養、注重保濕,並嚴禁冬令進補,以免皮膚症狀惡化,恐誘發乾癬性關節炎及其他共病產生。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是乾癬的好發季節,一名年約25歲的女性上班族,因身上乾癬經常發作,皮膚變得很差,不但影響工作,人際上也沒自信。直到前兩年發現連頭皮、指甲上都長了癬,甚至伴隨膝蓋關節疼痛,經就醫才知道原來是罹患了乾癬性關節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說明,根據研究指出,約有7-35%左右的乾癬患者會轉變為乾癬性關節炎,這類族群發病是從指甲、頭皮開始。門診就有患者曾因指甲出現如出現凹洞、不規則、斷裂、剝離、變色等類似灰指甲現象,跑錯科求診,不但延誤就診時機,還導致關節出現變形。

生物製劑抑制發炎因子 降低乾癬性關節炎發生率
乾癬不只屬於皮膚的疾病,更屬全身性的免疫疾病。根據最新研究指出,有5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容易合併有心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脂肪肝、眼睛病變、克隆氏症、憂鬱及焦慮等症狀,因此,治療上必須特別留意。

醫師表示,輕度的乾癬患者(皮膚發炎小於10%),臨床上可給予保濕型或類固醇、維他命A等外敷藥物;對於嚴重型的患者,則將視患者狀況給予免疫調節性藥物,他補充道:「若使用皮膚藥物及免疫調節藥物都無法控制時,就必須使用生物製劑,以抑制發炎因子。」有國外文獻指出,使用生物製劑可降低皮膚的發炎症狀,若一開始只有皮膚問題,也能降低乾癬性關節炎的產生。

以腫瘤壞死因子(TNF-α)抗體研發而成的生物製劑,可降低乾癬患者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能改善皮膚的乾癬症狀。醫師舉上述25歲女性上班族為例,經過使用兩週施打一劑且治療一個月後,該名女性的皮膚症狀已經改善許多。

健保給付生物製劑延長至2年 乾癬患者一大福音
以往生物製劑的費用高昂,對長期使用的患者而言負擔較大。自今年4月起,健保署將生物製劑的給付期限從原本的6個月延長至2年,降低了患者的經濟負擔。

醫師提醒,乾癬性關節炎對關節的破壞性不亞於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生變形就很難回復,因此,若有乾癬症狀且又有莫名關節痛的患者,應及早至風濕免疫科求診;此外,飲食上也應採清淡、少油炸,多運動並維持正常作息、不熬夜,更要嚴格戒酒戒菸;同時,進入冬天好發期時,更要做好平日的保濕工作。最重要的是,千萬不要誤以為皮膚狀況好轉就擅自停藥,以免病情加劇後,更難治療。

優活健康網–2015年11月26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約11萬乾癬患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指出,患者須忍受皮膚紅斑、發癢等,因體內長期發炎,易出現高血壓等疾病,可說是內外夾擊,建議發現病灶,及時用藥、作息正常可改善與預防內外症狀。

乾癬是一種皮膚性的慢性發炎疾病,目前醫界尚未找出確切的致病因素,但壓力大、肥胖等都易導致乾癬發作與增加病灶嚴重程度,除了皮膚上的紅斑、脫屑等病灶外,乾癬患者罹患糖尿病機率是一般人的1.55倍、肝病是1.5倍、高血脂是1.3倍、高血壓則為1.2倍,均與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有關,尤其入秋溫差大讓乾癬易復發,提醒患者應規律回診控制病情。

【先了解】肥胖增風險
包括長期處在高壓的環境下、過度曝曬在日光中、溫差大的氣候等,都可能導致乾癬發作,尤其較肥胖的乾癬患者,其皮膚上的紅斑、脫屑、發癢症狀也較標準體重的乾癬患者嚴重,建議乾癬患者仍要積極控制體重才有利病情。


【這樣做】宜就醫評估
經皮膚科醫師評估乾癬症狀較輕微者,以外用藥膏如類固醇、維生素A、D治療,搭配每星期2~3次的紫外線光照療法,可抑制表皮發炎因子;若個案已合併有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醫師也會協助轉介至其他專科治療。


打生物製劑
若經外用藥、光照療法等,乾癬症狀仍難控制者,可評估施打生物製劑,健保已納給付,能有效降低體內發炎反應,進而減輕心血管疾病疾病威脅,患者可與醫師溝通適合自己施打的長效或短效劑型。


忌菸酒過補
乾癬患者應及早戒除菸癮,避免香菸中的化學成分,導致體內發炎反應加重,而像是酒精也易使細胞處於發炎狀態,另外,入秋後氣溫轉涼,乾癬患者應避免過度進補如人參、燒酒雞等,以免刺激身體免疫反應,引起乾癬症狀復發。


控血壓血糖
若合併有高血壓、高血糖的乾癬患者,入秋後更要注意劇烈的溫差,以免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威脅,建議平常除了按時回診拿藥控制外,可做好血糖、血壓監控與紀錄,也有利醫師進一步調整用藥。

【醫師說】
乾癬患者除積極用藥外,平時應保有規律運動習慣,有助控制體重,也有舒緩壓力、預防反覆發作的效果。

報導╱黃子倫、周佩儀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每當天氣逐漸轉涼、變冷,皮膚科門診就會開始出現乾癬病患。醫師提醒,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容易反覆發作,使得皮膚外觀紅腫、脫屑,患者須注意乾癬性關節炎及心血管等共病發生。提醒有相關病史的民眾,應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好好控制病情。

醫界統計,全台灣至少有11萬名乾癬病友,且不包含情節輕微未就醫、未確診的患者。乾癬是因皮膚發炎反應,導致細胞不正常增生,使得皮膚紅腫、脫屑,乾癬不會傳染,但部分患者會被誤認為罹患傳染性皮膚病,影響人際關係。

乾癬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有許多誘發原因,包含天冷、外傷、感染、皮膚乾燥、壓力等。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表示,除已知的皮膚症狀,患者也須注意乾癬性關節炎及心血管等共病發生。

尤其是乾癬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嚴重可能會侵犯身體單處或多處關節,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及早治療能保存尚未破壞的關節功能,且避免損壞的關節再度惡化。

乾癬患者若要控制病情,應在醫師指示下,好好使用口服或外用藥物,選擇可以配合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治療方式。

由於患者的皮膚症狀,常讓他們被誤以為是傳染源,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就說,乾癬患者長期遭受社會大眾歧視與誤解,需要社會大眾的關心與同理心。

(中國時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36歲患有乾癬、乾癬性關節炎的男性工程師,沒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但某日卻突然胸痛、無法呼吸,緊急送醫發現竟然是心肌梗塞,差點危及生命!

醫師表示,研究證實,乾癬患者共病發生率高,心臟病是一般人的1.32倍,心肌梗塞更是2.1倍。
收治個案的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指出,乾癬不是單純皮膚病,而是慢性、反覆發作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外顯的皮膚問題外,不少人也合併關節炎,加上患者體內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較一般人出現代謝症候群,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若是皮膚發病面積達10個手掌的嚴重型乾癬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更有年輕化趨勢。

除了心血管疾病外,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強調,乾癬患者的脂肪肝風險是一般人的2.27倍、糖尿病1.64倍、氣喘1.29倍、過敏性鼻炎1.25倍、憂鬱症1.5倍,睡眠障礙更達3.89倍。

發生乾癬的病因還不清楚,初步推斷與先天體質有關,加上例如感染、外傷、食補、荷爾蒙、藥物、天氣變化、抽菸、喝酒,以及壓力等後天內外環境刺激下,進而誘發免疫反應,引起皮膚過度增生、脫皮與發炎。

時序進入秋冬,氣溫變化大,乾癬復發機會增加,並提醒相關患者應該避免進補,盡量不要吃羊肉爐、燒酒雞與薑母鴨等補品,因為人參、靈芝、冬蟲夏草容易刺激免疫反應,酒精也會造成血管擴張、皮膚泛紅現象,恐怕會促進發癢,建議飲食保持低糖、低油、低鹽,以免病況惡化。

乾癬是慢性發炎疾病,通常最初症狀從頭皮增厚開始,建議一段時間未改善即可就醫檢查,若確診罹患乾癬也不必緊張,接受治療將可妥善控制,每次門診測量體重、血壓,並且每年篩檢血糖、血脂情況,也可連帶降低患者出現「共病」(合併其他疾病)風險。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季節來臨,又是乾癬容易復發時期,花蓮慈濟醫院昨天舉行病友會,邀請乾癬病友、家屬相聚,從專業醫療、醫藥、營養等面向,以及病友的親身病苦、家屬的心情話語交流,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並不會傳染,只要配合用藥及保養,也可以戰勝乾癬。

花蓮慈院指出,從2004年開始,世界各地的病友組織發起世界乾癬日(World Psoriasis Day),每年舉辦國際性活動,為全世界超過1億2500萬的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病友發聲,台灣皮膚醫學會及台灣乾癬協會也在11月1日舉行健走活動響應,花蓮慈院皮膚科隊則是舉行「戰勝癬境醫起贏」乾癬病友會,邀請花蓮、台東兩地的病友及家屬相聚。

乾癬因為皮膚紅腫、斑塊和皮屑等症狀,導致一般人誤解為乾癬是傳染性的皮膚病,影響乾癬病人的社交及人際關係。在病友會中,有名病人家屬指出,兒子因為罹病,求學期間,每兩年就換一所學校,即使現在已結婚生子,但生活中仍會陷入人際困境,讓身為母親的她罹患憂鬱症。

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並不會傳染,典型的皮膚表現為紅斑及脫屑,又稱為「銀屑病」。目前成因不明,主要是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包括遺傳、外傷、感染、藥物、情緒壓力等先天或後天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是誘發乾癬,而且如營養師強調營養均衡最重要,若不是免疫力低下的問題,也不宜吃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一位來自台東,正在花蓮住院治療的女性病友說,她罹患膿皰型乾癬,已有好多年不曾穿過裙子,發病時,當地甚至沒有一家醫院可以幫助她,於是到花蓮慈院皮膚科,她的病也讓她的母親吃了不少苦,她邊拭淚邊鼓勵家屬要先照顧好自己,這樣對生病的家人才會有幫助。

另名患者陳先生談起發病15年歷程,剛開始如何「誇張」的用保鮮膜包覆肢體避免皮屑飄落,以維持人際關係的點點滴滴時,更讓病友流淚笑出。

乾癬治療多數可獲控制,病人在治療上應有耐心,且為兼顧長期安全性與療效,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遵從醫囑、做好平日保健,加上規律作息、飲食控制,避免傷口感染,依然可以保有正常的生活。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肥胖的病患罹患嚴重的乾癬,原本並不容易控制;但是在經過減肥手術治療,體重下降後,乾癬病灶就能減輕很多。一名25歲年輕男性,原本體重達120公斤,全身90%以上的面積都是乾癬病灶,已達紅皮症乾癬的程度;在皮膚科醫師和新陳代謝科醫師的建議下,接受減肥手術治療,體重下降至80-90公斤,皮膚病灶也改善一半以上,跟以前比較起來,乾癬也容易受到藥物控制。

長庚醫院醫師表示,過去常會有乾癬病人以為自己罹患的只是皮膚病,對生命沒有危害,只要到藥局買藥擦一擦就可以了。但是,過去幾年的研究顯示,乾癬不只是單純的皮膚病,它是一種和基因相關的發炎性皮膚病,和代謝性症候群有相關,使得乾癬病人在罹患心臟血管疾病、糖尿病以及關節炎的風險都較一般人還要高。

另外,有些在西方國家的研究也證實,乾癬和肥胖有相關性。乾癬患者中,較高的比例有過重或高BMI的情況,這可能是脂肪組織會誘發過多的發炎性物質分泌,而這些發炎性物質都和乾癬的形成有重要的關聯。

台北長庚醫院在研究399位乾癬病患後發現,56%患者的BMI是高於24(正常的BMI需要小於24),都屬於過重等級以上,這個比例和台灣一般人的分布比例比起來是比較高的。

整體來說,BMI愈高的患者,乾癬的嚴重程度也愈高。在男性中發現過重患者有嚴重乾癬的風險是正常BMI的1.84倍,而中重度肥胖者有嚴重乾癬的風險是正常BMI的3.29倍。此研究成果已發表於2010年2月的歐洲皮膚科醫學會網路期刊(J Eur Acad Dermatol Venereol)上。

BMI愈高的男性,得到嚴重乾癬的風險也愈高,但是在女性,這種趨勢就比較不明顯。這有可能是因為男女的脂肪分布不同,男性的脂肪多包覆著內臟,女生的脂肪多在皮下分布,而包覆著內臟的脂肪會分泌多量的發炎物質,導致乾癬的發炎反應變嚴重,使得臨床上的嚴重程度增加。

 

 中時健康 黃曼瑩/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班族壓力大,每天一進公司打完卡,除了喝水、吃飯、上廁所,坐在辦公桌前長期維持同一姿勢,常有肩頸僵硬、腰酸背痛的問題,特別是罹患乾癬患者,若有上述症狀或莫名關節腫脹更要小心!
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門診中曾遇到一名罹患乾癬的上班族,長期腰酸背痛,原以為是姿勢不良造成,但隨著時間越久,發現全身關節開始腫脹發炎,手指關節疼痛難耐,不但工作時無法敲鍵盤打字,更嚴重影響生活品質,就診後才發現除了乾癬症狀外,也罹患了乾癬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難分辨
事實上,乾癬性關節炎是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常見症狀為關節腫脹、疼痛及僵硬等。醫師表示,臨床上一些乾癬性關節炎患者,初期會誤以為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然而,類風溼性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最大的不同點在於,前者的關節炎好發在手腳的周邊關節,而後者除了手腳周邊關節有腫脹如香腸一般,更可能會延伸至中軸關節,如:脊椎及腰背等,同時伴隨指甲病變,像是指甲有小凹洞、增生變厚,或是溶解破壞等症狀。

放任乾癬性關節炎惡化 小心恐發合併症
根據乾癬國際聯盟組織(IFPA)最新發表的資料顯示,有5成的乾癬患者也同時伴隨乾癬性關節炎,另外,有5成的乾癬性關節炎患者,會有大於1個以上的合併症,如:心臟血管疾病、新陳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血脂異常)、肥胖、脂肪肝、克隆氏症及眼睛病變等症狀,提醒患者千萬不容忽視!

醫師呼籲,乾癬患者若發現有關節疼痛腫脹的症狀,尤其早晨起床關節特別僵硬,應及早至風濕免疫科求診,以免關節遭受不可復原的損傷,甚至是失能或其他共病。而目前在藥物的選擇上,除了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外,已有生物製劑可改善乾癬的皮膚症狀,同時對於看不見的潛在關節病變,亦有保護作用,減少關節組織可能遭受進一步的侵蝕損害。陳醫師強調,藉由兩週施打一次生物製劑,搭配定時回診,了解目前疾病控制狀況,提供適當的治療方針,才能幫助乾癬性關節炎患者生活不卡關!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