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愛的孫子就在眼前,卻因手指關節腫痛而無法抱在懷裡,是許多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遺憾。醫師指出,臨床上有效的治療藥物愈來愈多,患者不應抱持忍耐的想法,應該與醫師一起積極治療,掌握ABC原則達到緩解關節發炎的目標,不僅可避免關節變形,還能恢復既有的生活能力。

好發於中老年女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許多女性警覺自己失能的開始。成大醫院內科部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典型症狀是關節紅、腫、熱、痛,通常從周邊小關節開始受影響,患者可能兩側手指關節出現對稱性的腫痛,不只無法抱起孫子,原本信手拈來的切菜動作也受影響,甚至扣衣服扣子、轉門把都出現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全身性的免疫疾病,除造成關節本身發炎,持續下去恐破壞結構、甚至變形,就連內臟器官也可能受影響,導致出現間質性肺炎、皮膚血管炎及心血管問題。然而,台灣女性太會忍耐的個性,往往成為延誤就醫關鍵。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為多關節炎,如果不予以理會,發炎的關節數目會愈來愈多、愈來愈嚴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藥物分兩大類:一是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或是類固醇,目標是短期用最低劑量來控制症狀。另一種真正可改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疾病進程,包括傳統口服疾病修飾藥物(DMARDs)及生物製劑,其中生物製劑更是延緩關節被破壞的利器,目前有許多不同機轉,患者若使用一種沒有效,還有其他選擇。

醫師曾遇過一位70多歲的患者,原本從事養蝦工作,發病後無法繼續搬飼料,由於使用傳統疾病修飾藥物效果有限,改用抗腫瘤壞死因子-α生物製劑,雖情況好轉,但7個多月後愈打愈無效,後來改用其他機轉的生物製劑才獲得控制。現在定期回診追蹤,並仍持續從事養蝦工作。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進入新時代,藥物選擇很多,醫師很積極,患者也要跟上腳步,努力追求緩解關節發炎目標。」有些患者擔心藥物長期使用會有副作用,事實上這些藥物上市時間已久,安全性醫師都能掌控,回診時也會監測肝腎功能來做調整。

配合醫囑改善病況 積極治療掌握ABC原則,關節更有力!

*A(Achieve):積極追求達標

臨床上不少患者自認關節不痛,就可以停藥,事實上,醫師評估發炎狀況是否達到控制目標,最常使用的是疾病活動指數28(DAS 28),包括患者的主觀疼痛分數、關節腫痛數目、抽血數值等,綜合去算出一個分數。醫師會在回診時定期測量DAS 28指數,評估是否需要調整藥物。

*B(Better):慎選治療藥物

目前患者使用傳統疾病修飾藥物後,若效果不佳,臨床仍屬於嚴重等級,就可申請使用生物製劑;然而臨床上確實有2、3成的人,對於特定生物製劑效果不如預期,若治療未達標,就可轉用其他生物製劑。

生物製劑的機轉眾多,國內在健保給付上,有一、二線藥物之分,這與藥物當初臨床試驗設計所得到的實證有關,不過最新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建議打破這樣的分別,認為應該依照病人需求來給最適合的藥,因此醫師會針對患者特性選擇生物製劑。

*C(Care):做好全面照護

提醒患者配合醫囑用藥,隨著疾病改善,有可能減少用藥數。此外,有任何疑問都要諮詢專業人員,千萬不要聽信偏方,該吃的藥沒吃,吃其他不確定療效的品項,導致延誤病情、關節變形。

飲食上建議採有抗氧化作用的地中海飲食,也就是選擇橄欖油或是魚肉為主的烹調方式,可幫助降低體內發炎反應。由於這類患者可能有心肌梗塞、中風等嚴重併發症,抗氧化的飲食亦可幫助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此外,類風濕性關節炎反而不動愈痛,適度做伸展運動將有助緩解關節,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常產生次發性的退化性關節炎,不妨可嘗試游泳或健走等運動,可讓全身關節與肌肉充分活動。

中時 張雅雯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24歲美國小天后賽琳娜戈梅茲(Selena Gomez),2013年罹患紅斑性狼瘡,日前又因紅斑性狼瘡復發,選擇暫時告別忙碌的演藝圈生活,好好專心在健康上。
 
好發於年輕女性的紅斑性狼瘡,患者常被與傳染病、不能生育等迷思聯想在一起,另因為關節炎、腎臟功能衰退等困擾,近3成患者罹病後無法工作、影響經濟,更有患者在雇主得知有疾病後,工作就泡湯。
 
33歲的李小姐就是個例子,她在小學3年級身體開始出現異狀,紅斑、高燒、潰瘍感染等症狀持續到19歲,抽血檢查才發現是紅斑性狼瘡;在求學階段,因為體虛時常被同學欺負或言語霸凌,未料進入職場狀況不但沒改善,因常須請假回診,被同事和長官懷疑工作能力,若主動說出疾病,常一說出口工作又沒了。
 
據民國101年衛生福利部統計,全台約有2萬8000名紅斑性狼瘡病友,好發於20至40歲的年輕女性;研究顯示,51%的病友在確診後15年內退出職場,另國內調查也指出,28%病友罹病後最大的影響就是無法繼續工作,超過一半的40歲以下病友,不敢讓人知道自己罹病。
 
紅斑性狼瘡病友9成以上都是女性,中華民國思樂醫之友協會理事長龔麗娟本身是33年的資深病友,她感嘆,病友必須活得像一般人,但時常出現的疲憊感、器官損害,甚或關節炎嚴重到連打字都困難,在外觀不一定看得出來,以致常有同儕甚至師長不能接受。
 
台大醫院免疫風濕科師表示,紅斑性狼瘡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由於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細胞和組織,導致發炎和組織損害,嚴重時侵害全身器官,雖外觀看不出來有病,但已經威脅生命;但其實該病不會傳染,只要好好接受治療,病情可以得到控制,也可以生育。
 
(中時)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黃先生罹患乾癬30年,去年病情反撲,雙腿皮膚9成龜裂滲血,幾乎無法行走,想到女兒才10歲,自己無法上班還要家人照顧,十分沮喪,直到獲知病友的抗病經驗,受到鼓勵而調整就醫,如今重返職場,還能帶著女兒去游泳。。
 
和大多數病友一樣,從小發病之後,皮膚脫皮脫屑,不是癢就是痛,夏天時同學戲水消暑,他卻包得像木乃伊在岸邊幫人看顧提包,長輩熱心介紹各種編方,把廚房調味料塗抹皮膚患部,花冤枉錢吃偏方補藥,類固醇藥當成乳液塗,直到使用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發炎病情才明顯改善。
 
乾癬是先天體質,不會傳染,乾癬雖不能根治,卻能有效控制,呼籲病友積極接受治療,讓乾癬不再是人生的絆腳石。
 
1個手掌的面積約為體表面積1%,超過10個手掌大小即為中重度乾癬,需要積極治療,因為乾癬患者同時是心血管共病的高危險群,病患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合併新陳代謝及心血管系統的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需長期治療。
 
病友面對疾病,盼能引導曾經誤信偏方、斷斷續續甚至完全放棄的朋友們,能重返正確的治療道路、重拾信心。
 
1030807
 
(中央社)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39歲葉姓男子罹患乾癬18年,聽信偏方,浸泡「貴妃百花澡」,每次要價1200元,泡了30次還是沒用。成大醫院表示,乾癬無法根治,但可長期慢性控制。
 
成大醫院醫師今天指出,罹患乾癬的葉男,常因病灶難眠,且因自卑害怕出門,還因此中斷工作半年。
 
葉男為治癒乾癬,不惜採用偏方,以各式花草浸泡全身,這是廟宇推薦的「貴妃百花澡」,泡了30次花了數萬元,卻未見效;接著又聽信網路推薦,自行購買類固醇服用7個多月也沒用。
 
葉男最後找上成大醫院,每3個月接受一次健保給付的生物製劑注射治療,症狀才有明顯改善,不用常回醫院治療。
 
乾癬的皮膚常有裂開的傷口,浸泡偏方可能會造成傷口細菌感染,乾癬病人也不適合長期使用口服或針劑類固醇,除有顯著副作用外,還會在停藥時造成乾癬惡化。
 
乾癬不是免疫力下降,而是免疫系統失衡造成皮膚慢性發炎的疾病,雖無法治癒,卻可長期慢性控制。
 
目前乾癬的治療,包括外用藥膏、照光、口服藥、生物製劑等;乾癬治療的目標,應是使乾癬對生活品質、社交功能的干擾降到最低。患者平日也應調理生活作息、自我照護,維持理想體重,戒菸避酒,避免高壓,以避免乾癬病灶復發惡化。
 
1051101 (中央社)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後的3個月是黃金治療期,延誤恐會導致關節不可逆的傷害如變形,後來翁先生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病況穩定,但傷害已經造成,左手腕功能仍然受損,髖關節也必須更換人工關節。
 
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40歲中年女性,患者人數是男性的3倍。由於滑膜組織受侵犯持續發炎,會造成關節腫脹疼痛,但因為這個年齡層的女性大多要做家務,所以常常會誤判為勞累或退化性關節炎。建議若發現關節持續紅腫熱痛,應趕緊至過敏免疫風濕科檢查,確診後也要積極回診,預防關節持續發炎導致變形。 
 
【先了解】起床僵硬疼痛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開始發病時,大多會先出現在手指第二排關節至手腕部位,會持續感到紅腫熱痛,尤其早上起床時症狀會更嚴重,有時起床後要刷牙洗臉都相當困難,也就是愈休息愈疼痛,這是因為不動時免疫抗體沉積會使發炎更嚴重。
 
牙周病恐誘發
 
醫師表示,根據國外許多研究顯示,若有罹患牙周病的民眾,會增加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機率。另外,抽菸也是危險因子,其他因素還包括像是免疫疾病的家族史與後天感染等,但還是有絕大多數患者都屬於不明原因。 
 
【這樣做】施打生物製劑
 
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後3個月內是治療黃金期,若能把握時間,可大幅降低關節受損變形的機率,醫師會依照病況嚴重程度給予不同治療方式,輕微者會以口服免疫調節劑、消炎止痛藥治療,若無效或病況嚴重者,則會給予生物製劑治療。
 
ABC治療原則
 
一旦確診,建議依循ABC治療原則,也就是Achieve做到,每個月回診監測發炎指數,控制病程;Better更好,與醫師討論適合使用何種藥物,依患者生活習慣選擇;Care關照,做好飲食、用藥、運動等全方面的照護,改善疾病。 
 
 
如果使用藥物治療,超過3個月發炎指數仍然沒有好轉,那此時就算關節已經不痛,也建議與醫師討論調整藥物,以免影響關節組織。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
報導╱張雅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幸福的待嫁新娘,卻因為婚禮前單邊眼睛突然發紅腫脹,最後只好戴墨鏡上場,而她單邊眼睛突然虹彩炎的毛病,近年常常發作,在就診眼科時,這位個案提到自己也有腰背痠痛的毛病,眼科醫師才警覺轉介她至風濕免疫科看診,
收治個案的中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表示,經檢查後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才將症狀控制得宜,每月約需自費3萬多元。 
 
醫師指出,個案年約40歲,腰痠背痛的症狀持續許多年都不以為意,而眼睛突發的單邊虹彩炎症狀又誤以為是尋常眼疾,認為兩個症狀間沒有直接關連,但其實發病10年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2成會有突發性單邊虹彩炎的臨床表現,發病10年以上,更超過3成,更有可能造成視力模糊。治療上仍是得先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用藥處置,若口服藥控制不良,則可考慮施打生物製劑治療。 
 
 
晨僵、下背疼痛為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的症狀。
 
【先了解】症狀多留意
僵直性脊椎炎為自體免疫疾病,除了晨僵、下背痛、頸部關節、膝關節、腳跟等關節疼痛發炎症狀以外,也會合併有眼睛突發虹彩炎、乾癬等關節以外的症狀,常讓患者疏忽警覺,建議有異狀應就醫治療。 
 
 
心血管風險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臟病的風險高於常人約2.2倍,另外,像是骨質疏鬆的威脅也高,建議患者應依照醫囑回診檢查,包括像是血液檢查、身體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藥物控制狀況等等,勿自行尋求偏方治療。 
 
 
【這樣做】口服藥控制
目前主要用藥為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等,有助控制症狀與發炎,但曾有調查顯示,6成台灣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用藥1個月後自行停藥,然而每人疼痛感知能力不同,可能發炎指數高仍不痛,停藥會延誤病程,甚至導致日後活動度降低。 
 
 
打生物製劑
若規律用藥仍無法控制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可選治療成效顯著的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治療,健保採有條件給付,若未達標準,每月需自費約3萬多元,現有長效型劑型供選擇,每月僅需施打1次,可增加用藥的便利性,可與醫師討論選擇。 
 
 
【醫師說】
目前最新的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指引主要採ASDAS指標,透過各項抽血數值、臨床觀察讓醫師可以更客觀地評斷患者狀況,作為用藥調整、後續診治的依據,最重要的仍是患者要多加配合回診檢查。 
 
報導╱黃子倫 攝影╱李芃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入秋了,不少人一早起來猛打噴嚏,鼻水停不住、眼睛發癢,讀書或工作都無法專心,但看醫生又沒感冒,困擾生活作息,醫師表示,這是典型的過敏性鼻炎。除流鼻涕外,有些患者因為鼻塞,病患常會張口呼吸,則容易產生口乾、咽喉炎或呼吸道感染,若是小孩長期張口呼吸,嚴重時可能影響臉部發育,對顏值造成影響。
 
台北慈濟醫院耳鼻喉科表示,鼻腔是空氣進入人體的第一站,也是呼吸道的第一道防線。當吸入的空氣中,若含有引起身體發炎,或刺激鼻腔黏膜的物質,鼻腔會出現打噴嚏及流鼻水狀況,這是保護人體抵抗有害物質的免疫防衛機制。
 
對過敏的人來說,防衛機轉異常反應,會使鼻腔處於持續性慢性發炎狀態,對一些無明顯危害的物質,也頻繁出現打噴嚏及流鼻水等症狀,這就是過敏性鼻炎產生的原因,而使鼻腔異常過敏反應的物質,稱為過敏原。
 
過敏性鼻炎,常見症狀包括打噴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癢、眼睛癢及喉嚨癢等症狀,在台灣,常見的過敏原包括塵蟎、蟑螂、貓狗等動物皮毛、黴菌及花粉。 黃同村表示,患者除了噴嚏、流鼻水、鼻塞、鼻子癢等鼻部症狀外,少數患者會伴隨頭痛、嗅覺降低或喪失及鼻出血等症狀,嚴重時影響情緒、睡眠、求學或工作,造成注意力降低,生活品質受到影響。
 
另外,因為鼻塞,病患常會張口呼吸,則容易產生口乾、咽喉炎或呼吸道感染,若是小孩長期張口呼吸,嚴重時可能影響臉部發育,對顏值造成影響。嚴重過敏性鼻炎患者,可能導致鼻竇炎、鼻息肉、中耳炎、氣喘加重及睡眠呼吸中止等併發症,不可不留意。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冷氣候環境,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症狀易好發症狀。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免疫系統失調攻擊各關節而發炎,天氣變冷關節疼痛會更嚴重,臨床觀察,近期門診大約增加了3成的患者。
 
門診中就曾收治了一位婦人,這陣子發現手指、手腕關節腫痛,尤其天氣變冷症狀更是加重,早上醒來更加明顯,就連要扭個毛巾、開個門都覺得痛。原本以為只是因為家事做太多,造成媽媽手而關節痛,自行吃消炎止痛藥後,仍然沒有改善。就醫進一步檢查後,才發現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經過藥物治療幾個月後,關節腫痛發炎才終於改善。
 
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典型症狀常見遠端關節發炎,造成手指關節、手腕關節腫痛,通常會左右對稱疼痛,肢體、腳趾關節也可能受到影響。此外,患者常見出現「晨僵」現象,愈不活動愈腫痛。疼痛僵硬往往會超過一小時。
 
類風濕性關節炎通常半年到1年是治療黃金期,愈早介入用藥,控制的效果會更好,目前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像是抗風濕藥、免疫抑制劑、生物製劑,都有健保給付。也提醒,若拖延治療,病情控制差,可能造成手指變形難以回復。若關節受損嚴重,甚至會影響到行動,應該依照醫囑按時用藥。
 
(鄭綿綿╱綜合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0歲黃伯伯從5年前開始,常因吸菸而咳嗽、痰多、呼吸喘、喘鳴,初期還可以吸入支氣管擴張劑而改善,但是,狀況愈來愈嚴重,氣喘發作愈來愈頻繁,夜晚發作次數愈來愈多,最近半年晚上幾乎得坐著睡覺,白天一走動就呼吸喘,也常住院,脾氣變得愈來愈暴躁,社交活動愈來愈少,家庭生活深受影響。
 
氣喘是一種反覆發作的氣流阻滯病變的呼吸道慢性病,無法痊癒,但可以控制。
 
主要是因為呼吸道受過敏原的刺激,如塵蟎、病毒感染或吸菸等原因刺激呼吸道產生慢性氣道炎症。臨床上會出現咳嗽有痰、胸悶、呼吸不順、嚴重的話會有咻咻的喘鳴聲,尤其是半夜或凌晨更為明顯,如影響到睡眠品質就可能造成生活上的影響;若完全輕忽氣喘,最壞的情形可能會導致呼吸衰竭造成死亡。
氣喘是可以預防的疾病,避免接觸過敏原。最常見的過敏原是塵蟎、蟑螂、貓毛、狗毛及黴菌等,保持居家清潔,減少灰塵堆積及塵蟎產生,以避免各種過敏原。
 
此外,避免呼吸道感染、溫差變化大的環境、在乾冷的空氣中進行激烈的運動、吃冰冷飲食、吸二手菸等會誘發氣喘發作的刺激因素。
 
積極配合醫師治療,正確使用藥物,適度運動增加免疫力、定期監測氣喘控制情況,大部分的氣喘症狀皆可有效控制。
 
治療方面,主要是靠支氣管擴張劑來緩解支氣管痙攣及用類固醇治療發炎反應,氣喘藥物有分為平時保養及緊急使用兩種,平時保養藥物以類固醇與長效型支氣管擴張劑為主,短效的支氣管擴張劑則是緊急發作時使用。
 
很多病患雖然有氣喘病史,但卻沒有正確控制氣喘,往往等症狀出現才找醫師治療,或倚賴急救型藥物減輕症狀。
 
了解急性發作時如何自救,才能達到氣喘控制,享受正常快樂的人生。
 
文/羅美惠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氣喘是種過敏性疾病,當天氣變化或接觸到過敏原時,病友們就會出現如咳嗽、哮喘、胸悶或呼吸困難等症狀。知名歌手鄧麗君即是因氣喘發作過世,因此正確使用氣喘藥對患者來說十分重要。
 
氣喘藥依使用途徑可分為吸入劑、口服藥、注射劑3類;
 
吸入劑可局部作用在呼吸道,適合多數病友,其中又分成3種製劑: 
 
1、定量吸入劑(MDI):藥品填充於壓力罐中,按壓時會噴出霧狀藥液。優點可隨身攜帶,缺點操作較複雜,需要一定的手口協調性才能在噴霧時同時吸入藥品。
 
2、乾粉吸入劑(DPI):藉病人自己的吸力將藥粉吸入肺部。優點可隨身攜帶,缺點病人要有足夠的吸力才能將藥粉帶入肺部。
 
3、呼吸溶液劑:搭配機器可持續產生藥霧,病人正常呼吸即可吸入藥品。優點任何病人皆適用,缺點是需要配合機器使用,不適合隨身攜帶。
 
當氣喘急性發作時,可使用速效支氣管擴張劑 乙二型交感神經致效劑(如泛得林、備勞喘)以擴張呼吸道,幫助換氣。發作時每20分鐘給予一劑,每劑噴2至4下,可重複2至3次。但此藥長期使用會產生耐受性,導致藥效變差,建議速效型藥品於需要時或運動前使用即可。 
 
服類固醇防復發
 
吸入型類固醇可抑制呼吸道發炎反應,對於嚴重或時常發作的病人,可於急性氣喘發作後,短期口服類固醇治療5到7天,以避免復發。
 
若能控制慢性呼吸道發炎就可減少急性發作、避免肺功能惡化並增加生活品質,是氣喘治療的長期目標。
干擾發炎反應的藥品包括吸入型類固醇(如可滅喘、帝舒滿、輔舒酮)、複合長效乙二型交感神經致效劑與類固醇吸入劑(如使肺泰、吸必擴)、口服白三烯素受體拮抗劑(如欣流)與皮下注射型抗IgE抗體(如樂無喘)等。
這類藥品用於長期預防發作,治療期間仍需隨身攜帶速效型吸入劑以備不時之需。 
 
 
台大醫院提供
應隨時注意餘量
由於氣喘藥品製劑的使用注意事項大不相同,建議病友針對目前治療的藥品向藥師諮詢使用、清潔與保存的正確方法,並隨時注意速效型支氣管擴張劑吸入劑的餘量,才能良好控制氣喘,避免憾事。 
 
作者 台大醫院藥劑部藥師陳建豪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