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關節退化 骨質疏鬆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機器用久了會磨損,關節用多了、用久了一樣會磨損老化。所謂退化性關節炎,即關節面的軟骨磨損、老化而造成疼痛、發炎、關節變形的疾病。若發生在膝關節,剛開始關節附近會痠痛與肌肉變緊,活動或輕壓關節時會痛,接著,剛起床時會覺得關節活動很不靈敏,膝蓋愈來愈疼痛與腫脹,活動時甚至會感到無力可施,蹲不下去站不起來。時間愈久,膝關節變得極度僵硬無法活動,患者會無法行走,需要以手術矯正。

骨科常見退化性關節炎 承重關節易發生

退化性關節炎是骨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特別是老年人在65歲以上的人口中有一半以上有退化性關節炎,主要因為關節表面的軟骨磨損、軟骨細胞剝離來不及增生,造成軟骨層變薄,關節間隙變小,甚至磨損到軟骨下方的骨頭暴露出來或壞死形成骨囊腫。不過現代人由於運動、過度的負重、肥胖或免疫系統失調等,都會讓關節過度磨損,使得罹患關節炎的病患年齡有越來越年輕化的趨勢。

關節炎主要是關節的軟骨退化或者結締組織發炎產生,不僅會發生在膝關節全身活動量大或需承擔重量的關節都可能發生,例如:指間關節、肩、肘、腕、脊椎、髖、足踝等,另外創傷、骨折或關節疾病,如僵直性脊椎炎及化膿性感染等後遺症,也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其他如體重過重、骨骼、神經、肌肉系統的協調性疾病,也較易發生退化性關節炎。常見的關節炎為退化性關節炎與類風濕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過度使用、運動、身體重量過重或是喜好爬山、慢跑的民眾。

抬腿+復健運動 強化下肢肌力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常因疼痛、肌肉功能受損及本體感覺變差而產生下肢功能障礙。最常衛教病人的運動為抬腿運動,即所謂的等張訓練。病人平躺,一腳彎曲另一腳伸直,伸直的腳抬起懸空維持5秒鐘再放下,一回做15至20下;另外,可於趴姿及側躺做同樣的訓練。大約2至4週後甚至可在腳踝上綁上沙包以加強訓練強度。

此外,過去總認為膝關節退化透過訓練大腿肌肉即可,然而一旦發現膝關節退化,也說明著腰椎、髖骨可能也有退化的情況,因此復健運動應該腰、臀、腿肌都要訓練到。為了避免民眾在家做錯運動,造成更嚴重的傷害,退化性關節炎的復健多半是較溫和的運動,如: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原地抬腳,有助強化下肢整體肌肉群的耐力;但假使想學強度更大的運動,就建議民眾要諮詢專家做進一步的評估。

葡萄糖胺助舒緩關節炎 

藥品級葡萄糖胺在眾多舒緩關節炎的方式中,以葡萄糖胺最廣為人知,但多數民眾仍無法正確辨別與選擇。葡萄糖胺目前可以分為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以及保健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但僅以藥品級的葡萄糖胺具有治療的作用,建議民眾使用前先諮詢骨科醫師或藥師較為妥當。不過若身體出現關節不適等症狀,還是要尋求專業的骨科醫師,做仔細的臨床評估。醫師會依據個人身體及臨床情況的不同,給予合適的醫療建議。

優活健康資訊網2017年04月13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晨起下床初走劇痛、走路有避痛踩姿、足底有明確痛點 才是典型病徵
 
這些年,因足底筋膜炎而求診患者,有愈來愈多的趨勢。
 
足底筋膜炎多發生在中年以後,有相當高的比率(約65%)與扁平足有關。
 
晨起下床初走劇痛,是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臨床上,走路有避痛踩姿、足底有可察覺的明確痛點、X光可看到扁平足的足弓角度瑕疵或跗骨下面軟組織可看到水腫;那十之八九,就是足底筋膜炎了。
 
足底筋膜炎是筋膜或肌腱長期受到拉扯,主要是走、站、跑、跳引起的。站、走、跑、跳是兩腳的天職,這些拉扯可能造成肌腱或筋膜發炎;通常休息、泡泡腳就會好;但可能因使用過度或退化,發炎的筋(肌)膜無法痊癒,衍生為慢性筋膜炎,或退化性(纖維化)筋膜炎,這就是足底筋膜炎。
 
此時,一般的治療、吃藥、打類固醇、復健等,通常效果不大;接受骨震波治療是可以考慮的選擇。高能量骨震波,打在經過仔細定位的足底病灶,對退化的肌腱筋膜,有促成局部微血管新生的效果,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讓退化的肌腱筋膜再生,是無侵襲性、效果不錯的療法。
 
 
但臨床上,也常碰到已打了骨震波卻無效的患者,細究原因可能是震波能量不夠,但診斷上大多並非真正的足底筋膜炎。
 
一般人只要站、走腳底疼痛,就嚷嚷得了足底筋膜炎,但有一些腳痛,並沒有晨起初走劇痛、診間檢查痛點不明確或位置不特定、X光檢查也未見疑點,診斷可能是非典型足底筋膜炎。非典型足底筋膜炎以MRI(核磁共振)檢查,常常會發現,病因不是肌腱、筋膜等軟組織問題;最多的是血管問題:如蹠底靜脈曲張、足底血管瘤,甚至是骨頭問題,如跟骨囊腫等。
 
這些非典型足底筋膜炎,因為不是肌腱筋膜退化,不適合用骨震波治療,即使多次治療也不會有效;須以開刀處置或摘除囊腫,才能治癒。建議長期為腳底疼痛所苦、久治不癒的患者,考慮接受MRI檢查,釐清腳痛是不是真的足底筋膜炎。
 
2016/05/08 09:21:15 聯合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夏季天氣炎熱,人們最喜歡到有冷氣的地方消暑,卻使原本在冬季才易發作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復發。由於患者發病往往與「吹風」、「溼氣」有關,所以有時容易與「風濕性膝關節炎」混淆,而延誤病情。 
門診觀察發現,很多中老年人一感覺膝關節疼痛,就以為自己得了風濕性關節炎;但根據統計,中老年人最容易罹患的是因老化引起的退化性關節炎。 
所謂退化性膝關節炎,就是膝蓋關節經過長期使用,軟骨產生退化,上了年紀者常受這類疾病所苦。情況輕微者,膝蓋走久會痛、走樓梯無法用力,情況嚴重者,則膝關節不能正常伸直和彎曲,寸步難行。 
人類膝部本身就背負著過重的負擔,它以區區一小部分來支撐全身的體重,在平地走路時,膝關節要承受大約4倍的壓力,如果是上下樓梯,就要負荷大約7倍的體重。人體所有關節中,運作最複雜的也是膝關節,除了膝部本身的屈伸之外,還要負責跑步或行進中停止動作的功能。這些動作雖複雜,在年輕時一點也不困難,但漸漸年老之後,行動就受影響了。 
這一類的膝部疼痛,完全靠醫師治療是不夠的。醫師固然可讓患者在膝部外敷膏藥,並內服中藥來減少病患的疼痛,但要避免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生,在日常生活中,病患應注意休息,每走半鐘頭,最好能休息一會兒,且需避免半蹲或完全蹲、跪的姿勢。為了減少膝蓋的負擔,走路時用柺杖、上下樓梯盡量搭乘電梯或利用扶手,同時注意膝蓋的保暖、保持理想體重,來減輕膝蓋的過度負擔。 
運動也是這種關節炎患者不可或缺的,病患應選擇固定時間運動,可保持身體的活力,最適合膝關節的活動是游泳、騎腳踏車、散步。但運動應適中,活動不夠容易造成關節僵硬,過分激烈的運動,也會加速關節磨損,使關節提早退化。 
由於關節有發炎、退化現象,除了物理治療外,還可配合抗發炎、改善軟骨變性的治療,以減輕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臨床症狀。一旦病況過於嚴重,以致影響步行能力,物理、藥物治療也沒太大作用時,只有求助手術。
 
2015-09-03  聯合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半年,足跟疼痛不已。早晨下床後、久坐或久站後開始行走的前兩、三步就會足跟疼痛。只要坐下休息、行走或站立一段時間後,疼痛會漸漸減輕,如果休息稍久再次站立、持續久站或行走過多,疼痛又會再漸漸加劇。經骨科醫師診斷,原來得了足底筋膜炎,心中不禁感嘆:「這是職業病嗎?」

足底筋膜炎好發於職業需要長期站立行走的人。另外有些先天的結構異常(如:扁平足、高弓足);年紀較大的人或使用不良的鞋具下做長時間的走路時(如:穿高跟鞋長時間逛街);從事某些會加重筋膜張力的運動後(如:跑步、跳舞),會增加足底筋膜炎的機率。

◎臨床上治療足底筋膜炎建議採以下幾種方式:
●避免再持續做引起疼痛相關的活動(如:長時間長距離的行走、跑步、跳舞等)。
●活動後,要局部冰敷,減輕腫脹。
●以手牽拉足底筋膜與後小腿部位的肌肉。
●踩踏高爾夫球,替足底做按摩。
●在鞋具中裝置合宜的足跟墊或合併足弓支撐墊。
●穿氣墊鞋。
●減輕體重,以減輕足跟承載的重量。
●若疼痛無法忍受可由醫師止痛藥物,或作局部類固醇注射。

足底筋膜經年累月的伸張,失去彈性,造成退化發炎的現象。不過,藉由前述方法,已有明顯改善。
因此提醒同樣有足底筋膜炎困擾者,只要適當治療及休息,多一些耐心及時間和醫師合作,9成患者經過前述保守治療幾乎都會好轉;如果前述處理仍無法改善症狀,才需要手術治療。

文/呂毓嫻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經常走路、久站後,足底因發炎疼痛難忍嗎?衛福部朴子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教導預防足底筋膜炎的保健四式,「毛巾鬆足底、圓柱滾足底、雙手撐牆拉足身、上下階梯踮腳掌」,可減少症狀發生。
雙手撐牆拉足身。
雙手撐牆拉足身。
上下階梯踮腳掌。
上下階梯踮腳掌。
毛巾鬆足底。
毛巾鬆足底。
圓柱滾足底。
圓柱滾足底。
朴子醫院復健科醫師說,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是早起下床、久坐及久站後,開始行走的前幾步,足跟會疼痛,痛的位置在足跟與地面接觸面的內側,按壓下去會有明顯痛點,當行走或採坐姿休息、站立一段時間後,疼痛會漸減輕,若休息後再次站立、久站或行走時間過長,疼痛又會加劇。

人體一半以上重量都由兩腳跟骨承接,長期走路、跑跳時,足底筋膜與跟骨交界處便容易發炎、疼痛,此時須避免可能加重筋膜張力的運動,並有適當休息,會自然修復,但反覆發炎後,足底筋膜纖維化加劇,足部越難修復,也變成慢性發炎。

患者在家起床時,利用雙手按摩腳掌、拉腿伸展小腿肌肉、訓練腳趾肌肉力量,可減輕症狀,發炎時可冰敷減緩疼痛;平時可做預防保健四法,但若處於疼痛發炎期時,建議適當休息,勿過度運動,並找醫師診治、配合用藥等,可治療改善。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年齡漸長骨質漸漸流失,加上筋骨退化,腰痠背痛,因此常有患者詢問:「痠痛是不是因為骨質疏鬆?」「灌骨漿可以加強骨質嗎?」


中老年人骨質疏鬆比例高,常因為意外跌坐或搬重物,甚至是打噴嚏或晾衣服而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常會導致脊椎骨頭塌陷、骨骼構造不穩定,無法負荷體重導致腰背部痠痛。

所謂的「灌骨漿」全名稱「經皮椎體成型術」,目前主要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性壓迫性椎骨骨折,藉由灌入成分是壓克力樹脂的骨水泥,填補脊椎骨骨折塌陷的空洞,可大幅減緩骨折疼痛,但是無法增加骨質,解決骨質疏鬆的問題。

脊椎壓迫性骨折在部分患者可能症狀輕微,只有身高變矮、駝背,但少部分的患者卻是坐臥不能,難以忍受的疼痛。

「經皮椎體成型術」為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約30分,醫師在X光機監視與導引下,利用導針經皮穿刺至脊椎內,將骨水泥注入椎體骨折空隙處,增強脊椎的穩定度,傷口小、恢復快,臨床報告,8成患者在接受治療後,馬上減輕疼痛,立即可下床行走。

「經皮椎體成型術」可減少骨折長期臥床所帶來的各項併發症,例如褥瘡、尿道感染或肺炎等,手術風險低,但仍可能發生骨水泥滲漏、感染或神經損傷的併發症,而類似心導管氣球輔助的「氣球擴張椎體成型術」可再降低一些手術風險。

另外,「灌骨漿」會導致鄰近的脊椎受力加重,可能產生「鄰近節脊椎骨折」,術後應避免劇烈運動,以防止骨折再次發生。

總之,老年人腰背痠痛若影響日常生活,的確可能是骨質疏鬆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平時應均衡飲食、適量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足夠的運動與陽光曝曬,定期骨質密度檢查,從根本防治骨質疏鬆。

若脊椎壓迫性骨折需要「灌骨漿」,建議民眾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以期改善症狀及緩解疼痛。

文/陳彥名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變得濕冷,你的關節也開始隱隱作痛了嗎?亞東醫院醫師表示,臨床發現,的確天氣轉冷,病患膝蓋僵硬的程度會比較明顯,此時若再加上久坐不動、少運動及肥胖等問題,退化性關節炎不舒服的症狀機率也會跟著升高。建議民眾,平時應加強膝關節活動,並做好膝蓋的保暖,減低關節炎可能帶來的不適。

久坐不動、少運動及肥胖 加重關節炎的主因!
事實上,退化性關節炎發生族群主要是在50至60歲的族群,不過假使你平時沒有運動習慣、經常久坐不動,又有肥胖的問題,退化性關節炎很有可能提早找上門。

「這三種情況與關節退化都是息息相關的!」醫師解釋,因為久坐不動,就代表著身體沒有得到適當的伸展,在沒有活動的情況下,肌肉強度一定低,此時,膝蓋就得承受更多的重量與壓力來維持身體的重量;若再加上體重過重的問題,膝蓋的負荷又更大,所以臨床上經常可以發現,肥胖患者伴隨著退化性關節炎問題的發生。

減重、提升肌肉強度 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第一步
針對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醫師表示,假使上下樓梯時發現膝蓋痠痛、蹲下時也感覺不舒服,都正說明著你的膝蓋可能開始退化。要緩解不舒服的症狀,一般都會請病患先減重,將體重恢復到正常範圍內,同時加強膝蓋周圍的肌肉強度;藉著減重以及提升肌肉強度,來分散膝關節承受的壓力,這是治療退化性關節炎最重要的一環。

至於部分民眾會吃保健品來補充膝蓋軟骨,這是正確的作法嗎?陳勇璋醫師解釋,膝蓋軟骨的成分是葡萄糖胺,過去曾有研究指出,適度補充葡萄糖胺有助於改善退化性關節炎,特別是針對初期退化性關節炎改善幅度會比較大。

葡萄糖胺保健品別亂用 否則恐傷腎!
但葡萄糖胺有分藥品級以及保健品兩種分別,到底該選擇哪一種?事實上,藥品級的葡萄糖胺其成分是硫酸鹽葡萄糖胺,有經過健保局的認可;而保健級的葡萄糖胺成分為鹽酸鹽葡萄糖胺,兩者成分上有些許的不同。醫師強調,不管是哪種葡萄糖胺都不建議過量使用,提醒民眾,使用前還是建議諮詢醫師再做適當補充較為妥當。

優活健康網–2015年11月18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氣溫逐漸轉涼,又到了關節炎好發的時節,對於關節炎患者來說,就怕疼痛的噩夢再度降臨!事實上,關於退化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分成很多種,亞東醫院骨科醫師表示,關節炎依據不同的病症有不同的治療方式,但最關鍵的作法還是保持固定運動的習慣,養成大腿的肌耐力,才是避免加重關節炎的最好方式。

口服消炎藥?葡萄糖胺?玻尿酸?PRP?哪種才適合我?
「時節步入秋冬,你的關節炎又要開始發作了嗎?」醫師表示,假使你的關節炎病症是在初期,建議可以復健運動來緩解症狀,必要時可以口服消炎藥來止痛。然而,多數民眾會以口服葡萄糖胺來治療退化性關節炎,對此醫師解釋,葡萄糖胺是軟骨的主要成分,但吃進去的葡萄糖胺是否能補到關節軟骨,臨床上並不是人人都有效,但站在醫師的立場,並不反對民眾吃葡萄糖胺,但若要改善症狀,仍需聽從醫囑正確治療。

到了關節炎中期,有些病患會以玻尿酸來潤滑關節,藉此達到症狀的改善;或施打PRP(Platelet Rich Plasma),利用高濃度血小板血漿,在受傷部位慢慢釋放出生長因子,以促進組織的修復。但若本身退化性關節炎已到了晚期的狀況,如:軟骨磨損太過嚴重或根本已經沒有軟骨,就需請醫師評估直接置換人工關節。

葡萄糖胺吃過量容易加重身體負擔?
在眾多關節炎治療方式中,以葡萄糖胺最廣為人知,但多數民眾仍無法正確辨別與選擇。對此,醫師解釋,葡萄糖胺目前可以分為藥品級的硫酸鹽葡萄糖胺,以及保健品級的鹽酸鹽葡萄糖胺,兩者作用原理差不多,但僅以藥品級的葡萄糖胺具有治療的作用,民眾可別再搞混。

他說明,雖然目前經手的病例中,還沒有發生葡萄糖胺吃過量而造成身體負擔的例子,不過仍提醒民眾,因為坊間的葡萄糖胺保健品多是複方成分,若吃過量,長久下來有可能會造成身體的負擔。
久坐不動 關節退化高危險群

「常常使用手機、久坐的上班族都是關節退化的高危險群!」醫師強調,近期因為天氣轉為濕冷,血液循環比較差,此時若加上缺少運動,大腿的肌力沒被訓練,很容易引起關節僵硬或不小心受傷,久而久之,退化性關節炎就可能提早找上門。

另外,醫師也建議年紀較大的中老年人可以健走方式運動;而年輕的族群則建議透過深蹲或爬山的方式訓練大腿肌肉。同時提醒,當關節炎正發作時,要盡量減少運動的強度,必要時透過護膝也可以分散關節的負荷。

優活健康網–2015年11月20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鬆,不想成為關節「卡卡」族,許多民眾常以食補或服用保健食品來顧膝蓋、補骨質。面對坊間琳琅滿目商品及網路上各種保骨護膝偏方,專家表示,吃豬腳攝取的膠質不見得能補到膝蓋軟骨組織,而葡萄糖胺也無法預防骨鬆,唯有均衡飲食、適度曬太陽及養成運動健身習慣,才能有效預防關節炎及骨鬆發生。
衛福部及國民健康署針對國內骨質疏鬆症統計指出,65歲以上老人每天有100人因骨鬆骨折,每年約2萬人髖關節骨折住院,其中有480人死亡。台灣40歲以上大腿骨折發生率高居亞洲之冠,顯見骨鬆隱形殺手正悄悄威脅國人健康。
門診常見不少中年人骨鬆引起全身痠痛,腳跟有嚴重壓痛感,一跌倒就站不起來、無法走路,骨質流失讓平時久坐或一運動就會全身痠痛。

Q1.多吃膠質如豬腳,可修補膝蓋?
Ans:網路上流傳,民眾多吃豬腳、雞爪等富含膠質食物,就能幫助關節潤滑,有助預防關節炎及骨鬆骨折。但事實上,坊間似是而非的說法並不正確。
營養師表示,葡萄糖胺、膠原蛋白、軟骨素是幫助關節潤滑所需的營養,但多吃豬腳、雞皮這些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根本沒辦法解決關節軟骨持續磨損、疼痛與發炎現象。尤其這些食物的膽固醇及脂肪較高,長期過量食用反而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Q2.聽說吃香蕉對筋骨不利,是真的嗎?
Ans:香蕉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磷」,若平時攝取的鈣質量太少,卻又吃下太多豐富磷含量食物,就會影響身體的鈣質吸收。不過,每天一根香蕉並不會有磷過量問題。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也說,香蕉不利筋骨的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勉強來說,因香蕉的磷含量高,但體內的磷及鈣質會互相競爭,一旦瞬間的磷太高,可能會讓鈣質流失。不過,腎功能正常的人會自行調節體內的鈣、磷平衡,民眾不必拒香蕉於千里。

Q3.趁年輕及早補充葡萄糖胺,可延緩退化?
Ans:身體可自行製造葡萄糖胺,只是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合成葡萄糖胺的速度變慢變差,趕不上身體消耗速度,因此很多人會補充葡萄糖胺來彌補關節軟骨流失的營養潤滑。
但年輕時不會有葡萄糖胺不足問題,提早補充葡萄糖胺並無預防關節退化。她建議想預防關節退化,不妨用UC-II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等保健品,它能減緩關節軟骨的發炎反應。

Q4.吃關節、骨質保養品,如何達到最大功效?
Ans: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品,皆是關節軟骨表面的組成分子,而鈣質是骨頭合成的重要元素,但人體會自行製造,一般人是否需要額外補充保健品?且吃下肚食物能否被身體吸收,直接作用到我們想要的關節、骨頭部位?實際情況仍有許多變數。
正常飲食、營養均衡情況下,身體都可合成關節軟骨及強化骨骼密度,唯有透過運動才能向身體發出訊號,刺激軟骨及骨頭產生對葡萄糖胺與鈣質原料的需求,才能讓吃下肚的營養補充品有機會成為關節軟骨及骨質製造所需的來源。

●運動刺激軟骨 吸收養分
「葡萄糖胺是補軟骨,而非補骨鬆。」目前仍無大規模的實證研究證實,補充葡萄糖胺對於改善關節炎有很好效果。但運動能讓軟骨吸收養分,尤其適當強度及一定時間運動,像是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健走等方式,可有效刺激軟骨自製潤滑物質,尤其活動會擠壓關節,讓軟骨細胞有較好活性。

●補鈣曬太陽 增加骨密度
預防骨鬆的關鍵就是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曬太陽。以曬太陽為例,至少要達到人體體表面積的9%,也就是整支手臂或整條腿。此外,平時不妨補充一些小魚干、豆腐、牛奶等富含鈣質食物,若診斷證實骨鬆,這時除了食補,還需配合藥物治療。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逐漸邁向老化社會,隨之而來的,不只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骨質疏鬆也造成對老年人健康與經濟的負擔。因此,醫學上已把骨質疏鬆認定跟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是一種「隱形殺手」。


國外統計指出,停經後的婦女有40%會罹患骨質疏鬆,骨鬆症患者一生當出現骨折的發生率是40%;老年人往往因小跌倒或搬重物,造成骨質脆弱骨折,最常見的骨質脆弱性骨折包括手腕骨折、髖骨骨折及脊椎骨折,而停經婦女特別容易產生這類脆弱性骨折。

脆弱性骨折會造成老年人健康狀況低落,活動力降低、無法步行,需要輪椅或臥床照顧,接著容易有心臟和肺部等其他器官之併發症產生。有統計指出,在骨質疏鬆性髖骨骨折發生之後的第一年,患者死亡率是沒有骨折患者的10倍,所以在骨鬆骨折之後的治療及後續骨質疏鬆治療十分重要。

骨鬆性脊椎骨折通常叫做脊椎壓迫性骨折,會造成劇烈急性背痛以及慢性疼痛,也會導致脊椎椎體慢慢坍塌,造成駝背。胸椎骨折會造成肺功能的降低,所以當發生脊椎骨折的時候,一定要找骨科或脊椎科的醫師來診斷與治療。當脊椎骨折確診後,初步會給予止痛藥並且讓病人穿伸展式背架,如果背痛仍無改善,或者追蹤X光片持續存在椎體高度變矮,此時可考慮脊椎椎體的骨水泥灌漿手術。

灌漿手術的併發症很少見,但仍有神經壓迫甚至癱瘓的風險,所以脊椎灌漿手術必須由有經驗的脊椎科醫師執行,需對脊椎結構及骨水泥特性很熟悉,才能夠確實掌握將半液體狀的骨水泥打到脊椎椎體內,達到最好的效果且避免手術併發症。

通常灌漿手術只需花15分鐘即可以完成,可以用局部手術施行。成功的骨水泥灌漿手術,病人的症狀會減輕8成以上,術後病人立即可站起來活動,且由於疼痛減輕,病人的活動度增加,可降低其他臥床併發症。

骨水泥灌漿手術可達到立即疼痛治療,但因為骨質疏鬆是系統性的疾病,仍需針對骨質疏鬆好好治療。目前市面上治療骨鬆的藥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抗骨質吸收的藥物;另外一類是促進骨質增生的藥物。病人需與醫師討論適合哪一種骨質疏鬆症藥物,這樣的治療才夠完整。


聯合報 陳秋涼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噴嚏竟然就骨折?高雄一名70歲老翁患有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一次用力打噴嚏後,覺得背部疼痛,就醫發現第一腰椎壓迫性骨折,一年後又因彎腰搬東西,造成第十二胸椎骨折,進行骨質密度檢查,確認是骨質疏鬆作怪,後來服用抗骨質流失藥物,症狀才獲改善。

收治病患的高雄市立大同醫院骨科主任表示,這名老翁經骨質密度檢查,骨質密度是-3.5,正常值是-1以上,-1到-2.5就是骨質疏鬆症,一般骨質疏鬆療程需要2到3年,老翁骨質疏鬆嚴重,自費抗骨質流失藥物,半年打一針,骨質疏鬆症狀才獲改善。

鈣的流失是造成骨質疏鬆的最大元凶,一般40、50歲以上民眾,就有骨質疏鬆的風險,每日應攝取1200毫克鈣質及可促進鈣質吸收的維生素D,每日800 到1000單位,而一般民眾要預防骨質疏鬆,可多做負重運動,例如快走、舉重,平日多吃含鈣食物與適度曬太陽,加速鈣質吸收,避免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已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重要流行病,其造成後果是身體各部位的骨折,民眾要注意骨密度測定,也應預防跌倒。有些人罹患骨質疏鬆,會出現腰酸背痛,也有病人沒有任何症狀,而骨折是骨質疏鬆最可怕的併發症,常發生於遠端橈骨、脊椎及髖部,根據調查,人一生發生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的風險,女性是33%,男性約20%,一旦發生骨折,對日常生活影響極大,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死亡。

國際骨鬆基金會推出世界性「攔阻骨折」認證計畫,協助各醫療院所建立「骨折後照護個案管理服務」(FLS),可縮小繼發性、脆弱性骨折照護缺口,大同醫院也結合骨科、復健科及老年醫學科醫師,成立骨質疏鬆症照護團隊,術後由復健師指導及個案管理師協助,檢視生活習慣、骨密度檢查及骨鬆藥物治療,有效降低骨折術後一年死亡率。

記者方志賢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了年紀的人在早晨起床時,總覺得腰背部有些僵硬不靈活,甚至有不舒服的痠痛感,伸個懶腰、做些簡單的活動後,就覺得舒服多了,但站久或坐的較久時有會感覺疼痛,這種現象,可能是罹患退化性脊椎炎的前兆,而非一般腰痠背痛所致,最好趕緊求醫。

退化性脊椎炎是因為脊椎經過長期的使用,脊椎間軟骨產生退化的現象,軟骨退化便會變薄或消失,導致關節吸收衝撞的能力減低,只要關節受力較大,或使用較多,便會疼痛。

由於軟骨消失,骨頭和骨頭直接碰撞,透過X光檢查可發現,關節邊緣會產生尖銳的突出物,俗稱「骨刺」,骨刺是退化的一種表現,有時會有自發性的發炎,使患者常會在半夜痛醒。

退化性脊椎炎多發生在承載重和活動量較多的關節處,像是脊椎中的膝關節、髖關節、頸椎和腰椎等。因此,過度或不正確使用,都可能對關節造成傷害,使關節提早退化。

一般而言,退化性脊椎炎的典型症狀是患者常抱怨脊椎有僵硬、痠痛的感覺,尤其起床那一剎那最痛,活動一段時間後就好轉,但活動或站立太久疼痛會加劇,如果不去管它,脊椎會逐漸惡化、變型,終至無法彎腰、行走。

這種關節炎和年齡、性別、職業、體型、骨質密度等關係密切,經常跑跳、體重較重者和運動員,膝關節炎發生的機率較高;農夫、經常彎腰的人,容易得腰椎關節炎;需要長期伏案工作者,如公務員,頸椎關節炎就容易找上他;其中男性較易發生於腰、髖部,女性則以膝部居多。

由於脊椎有發炎、退化現象,除了物理治療外,還須接受抗發炎藥來調理病情。症狀緩解後,應避免直接彎腰拾物,應採取先蹲下靠近物品再拿,也不要從事跳躍等劇烈動作,加強脊椎軟骨的保養。

文/蘇聰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質好不好,50歲是關鍵!國內一分5萬多人的健檢資料顯示,骨質密度異常比率,隨年齡增加有明顯上升的趨勢,一旦超過50歲,骨質便快速流失,50~59歲骨質密度異常的比率為18.84%,是40~49歲(7.03%)的2.6倍,到了70~79歲將近一半民眾,面臨骨鬆的風險與骨折危機。

醫師提醒,除了攝取深綠色蔬菜、乳製品,更要適度曬太陽、運動,從小養成好習慣、存好骨本,避免將來罹患骨質疏鬆症。

民間健檢機構分析去年5萬9313筆健檢資料,發現國內20歲以上民眾,整體而言,每100人當中會有1人罹患骨質疏鬆,每10個人就有1人是骨質疏鬆的高風險族群。

資料發現,骨質密度會隨年紀而下降,50歲是重要分水嶺,50~59歲骨質密度異常的比率為18.84%,是40~49歲(7.03%)的2.6倍,到70~79歲更遽增至6.6倍,將近一半的人(46.22%)骨密度異常。

進一步看性別資料,越過50歲大關後,女性骨密度異常比率大幅增加。50多歲的婦女,每4人就有1人出現骨鬆危機,60多歲婦女,幾乎2人就有1人骨密度異常,值得重視。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說,民間健檢的資料分析不見得準確,不過更年期後雌激素減少,確實會增加婦女骨質流失的速度。根據國際醫療的標準,65歲以上女性、70歲以上男性就是骨鬆的高危險群,建議接受專科醫師的骨骼風險評估。

至於骨鬆的預防,應該要從小做起,養成良好的生活、飲食與運動習慣,並適度曬太陽。人體的骨骼狀況到33歲左右會達顛峰,之後持續下降,中年以後更要做好保養,年紀較大的民眾,在醫師建議後,可適時補充鈣片等營養品。

(中時即時) 廖珮妤/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質疏鬆最大的風險是容易造成「非創傷性」(例如壓迫性)骨折,也有人因骨鬆導致佝僂,影響正常行動與外觀,但什麼情況需要接受藥物治療?

更年期婦女 及早評估

分享資深骨科醫師說,降低骨折及骨骼變形風險,正是考量接受藥物治療的關鍵,一般高齡長輩都難免,可說是最需用藥的族群;其次是骨密度低及骨代謝率快的高危險群,更年期婦女尤應及早評估;另外,就是太早或太嚴重的非老化「異常」骨質疏鬆患者。

大家常說的「老倒縮」,就是長期因自然老化造成骨質疏鬆,全身骨頭變小。最明顯的就是頭面部皺紋,骨頭小了,皮膚相對一定鬆垮,不是擦任何東西可以消除的。

背一旦駝了 無法逆轉

但骨質疏鬆真正影響嚴重的,不是出現皮鬆皺紋,而是骨頭,尤其是脊椎骨,會變得像是內塞海綿的蛋殼。一旦骨頭變成這樣,只要輕微外力,諸如跌倒甚或咳嗽,就能讓骨頭塌陷、壓扁而骨折,這就是非創傷性(壓迫性)骨折。

當老人家因骨鬆而逐漸彎腰駝背,等到頭抬不起來時,就很難逆轉了。除了常見的,一跌倒就造成股骨、髖骨骨折,還會因骨鬆影響骨釘補強的手術治療效果,進而加劇從此站不起來、無法走路的風險。

▇ 3類骨鬆治療用藥

1.抗骨流失藥物

雙磷酸鹽類(bisphosphonates)、雌激素(estrogens)、選擇性雌激素受體調節劑(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 SERMs)、抑鈣素(calcitonin)、denosumab等。

副作用:國內臨床運用最廣的屬「雙磷酸鹽類」,男女皆可使用,常見的副作用可能有腹痛、惡心、消化不良、骨頭痛、關節痛、肌肉痛,較嚴重的是,長期使用可能導致下顎骨壞死。國內有一周一次口服劑型及三個月一次、一年一次的針劑。


2.促骨生成藥物

主要為副甲狀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

副作用:可能有腿部痙攣、頭暈、血清鈣增加,及惡性骨瘤的風險。


3.兼具抗骨流失及促骨生成藥物

有strontium, ranelate。

副作用:可能產生腸胃道不適、頭痛及意識障礙、記憶喪失等風險。


骨密穩定者 五年後或可停藥

健保規範,第二類藥物給付限制嚴格,屬第二線用藥,第三類則健保無給付。值得注意的是,上述各類藥物,除了雙磷酸鹽類停藥後,骨密度不會迅速流失外,其他藥物一旦停止治療,原先增加的骨密度又會流失。

一般建議,骨折高危險群連續使用雙磷酸鹽類五年,用藥效益會高於顎骨壞死風險者,可持續用藥;若屬於骨密度穩定、未曾發生骨折、且屬骨折低危險群的患者,連續使用五年後可考慮停藥。

▇ 護骨三階段

年輕多補鈣 更年期評估 老年要防跌

想要維持良好的骨健康,讓身體有較高「尖峰骨量」,就要從年輕做起,避免菸酒和過量咖啡,保持均衡營養和規律運動,並多補充鈣質儲存骨本。

更年期婦女應盡早評估是否補充女性荷爾蒙,預防骨質流失;年老時期則須加強防跌,以防範骨折發生。

對高危險群來說,及早藥物治療是有必要的。譬如遺傳體質,如果自己家中有駝背很嚴重、小小跌跤就大腿骨折的長輩,那麼不妨早點開始治療。多早?愈早愈好,婦女建議一停經就開始。雖然健保給付很難申請,但一年自費的藥費約一萬六千元,如果因此換來二十年後不會駝背,應該還是值得的。

 

聯合報 記者紀文禮/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名86歲阿嬤,因兩個髖骨都曾開刀,行動不便,平時必須仰賴看護照顧,某次起身不小心跌倒,腰疼痛不已,就醫檢查,才發現脊椎骨折,只好穿上背架保護;衛福部彰化醫院醫師指出,這名阿嬤雖已接受骨質疏鬆症治療,但因未規律服藥,才埋下骨折的危險因子。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也是老人骨質疏鬆性骨折的好發季節,加上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發生跌倒或意外造成的骨鬆骨折有逐漸增加的趨勢;銀髮族因神經系統退化,平衡感和協調度變差,且骨質流失骨密度下降,加上恐有中風、老年失智等疾病,當居家環境無障礙空間不足,就有可能發生骨鬆骨折。

醫師進一步說明,治療上,目前台灣擁有完整的骨鬆治療藥物,其中雙磷酸鹽類藥物仍是主要治療方式,根據研究,雙磷酸鹽類骨鬆藥物能有效預防骨鬆骨質,但若患者未能遵循醫師指示服藥,通常開始服藥3個月後,服藥規律性降低,就會使治療骨鬆骨折的成效大打折。

不過臨床上,髖部骨折病患者接受手術後,4成患者都不曉得自己有骨質疏鬆症,接受藥物治療的比例也僅有3成;骨質疏鬆藥物要能達到治療效果,最重要的是遵守醫囑規律服藥,和醫師好好配合,就能達到一定療效。

健康醫療網/實習記者方盈絜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45歲家庭主婦刷洗廚房,不小心手指骨折,只到醫院簡單包紮,以為小傷而不在意,偶然接受骨密度檢測,赫然發現骨密度T值竟掉到負3.9,已是重度骨鬆。醫師建議她接受治療,增加骨本,避免再度「一撞就碎」,減少後續可能造成的行動不便、臥床、甚至死亡等危機。

收治該病例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師指出,骨質密度的流失無聲無息,往往都是跌倒發生骨折後,才知道自己有骨鬆症狀。該婦人接受雙能量X光吸收儀(DXA)完成進一步檢查後,目前接受治療已逐漸改善。

根據統計,國內每三名婦女,就有一人會發生一次脊椎體、髖部或腕部骨折,衝擊健康。吳家麟表示,臨床上發生骨折的患者中,僅有6.4%的人骨質密度T值低於負2.5,其他絕大多數尚在骨質流失階段,也就是T值介於負1及負2.5之間,因此預防性治療對骨密度低的停經後婦女來說,很有幫助。

當骨密度T值小於負2.5,或已在骨質流失階段,但曾發生骨折的民眾,建議立即接受骨鬆治療。目前臨床常用藥物為雙磷酸鹽類,多有健保給付,凡有脊椎或髖骨骨折的停經後骨鬆婦女,或因骨質疏少而導致脊椎或髖部兩處以上骨折者,均符合給付條件。

值得注意的是,一份民間業者舉辦的免費骨質密度健檢調查顯示,二成骨鬆問題女性年紀小於40歲以下,顯見年輕女性也有骨鬆問題,不可輕忽。吳家麟建議,年輕女性平時除了多攝取鈣片、飲食均衡、曬太陽及運動外,也要定期檢測骨密度。

聯合報 記者鄧桂芬╱即時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銀髮族擔心關節磨損而不敢運動,專家指出,不運動會減損骨密度,也無法讓關節滑膜層的組織液進入軟骨組織提供養分,可能使關節骨頭兩敗俱傷,建議怕傷關節的民眾,可從健走等較緩和、門檻低的運動入門,可兼顧骨骼與關節健康。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指出,人體骨骼關節約從40歲開始進入耗損期,台灣男性與女性骨質疏鬆症確診率分別為22%與41%,特別是男性常被低估。

運動對於維持骨骼與關節健康相當重要,如健走,結合有氧與負重運動特性,能增加股骨密度,且較慢跑衝擊力道小,不易造成關節負擔。有研究顯示,每周健走140分鐘的更年期女性,1年後其腰椎、股骨頸與骨密度皆有提升。

新光醫院醫師說,銀髮族運動是兩難,運動太激烈會傷膝蓋,不運動又無法增加骨質密度;他建議,適度健走並搭配手杖輔助,騎腳踏車最好變速到低檔位,可減少膝蓋受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則建議游泳。
鈣質與維生素D對於存骨本相當重要,但國人攝取量卻嚴重不足,建議運動後可飲用牛奶,或吃深色蔬菜、芝麻、蝦米、豆腐等食物補鈣;維生素D主要透過陽光曝曬合成,需曬太陽15分鐘。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無論男女,年過30歲後,骨質就開始流失,

尤其停經的女性,每年以3%速度流失,是骨鬆高危險群。

面對無聲無息來襲的骨鬆,想提前預防,哪些徵兆可得留意?
總統夫人周美青日前在活動時扭到腰住院,由於曾被診斷出骨質密度偏低,醫療團隊擔憂其罹患骨質疏鬆症,因而引起民眾關注。骨骼有如房屋的樑柱,負責支撐人體,然而,它並非生來固定不動。台大醫學院骨科教授表示,骨骼時時刻刻都在進行「骨形成」與「骨吸收」兩種代謝作用,讓骨量透過增減更替達到平衡。

隨著人生不同階段,骨量逐步變化。青春期時,骨質形成速度快,因此骨骼變長變粗、骨量增加;30歲後,骨量從最高值開始走下坡,因為人體老化,使得骨吸收逐漸超過骨形成的速度,骨質流失久了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骨鬆並非女性專利 男性骨本亦隨年紀流失
根據衛生署2009年的資料顯示,國內50歲以上的骨質疏鬆症盛行率,男性為1.6%、女性為11.4%,骨鬆比例隨年紀漸長而明顯上揚。中華民國老年醫學會曾調查65歲以上的骨鬆盛行率,發現每9人就有1人罹患骨鬆,女性比男性更常見,約4位65歲以上女性就有1人發生骨鬆。

記者:文/張雅雯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缺鈣」已不只是中老年的健康危機;根據衛福部所作的調查發現, …

「缺鈣」已不只是中老年的健康危機;根據衛福部所作的調查發現,國小學童鈣質攝取嚴重不足,10-12歲小學生,鈣質攝取幾乎百分之百都未達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000毫克,值得家長注意!

根據衛福部所做的台灣地區「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發現,國人主要鈣質的攝取來源「奶類」,有高達77.1%的高中生未達每日一份攝取量標準,且81.5%女性較73.2%男性不足比例為高;另根據「台灣地區國小學童營養健康狀況調查」發現,10-12歲男童有98%、女童有99.98%的鈣攝取量未達國人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取量的1000mg。

「缺鈣」不僅可能影響生長發育,並且增加日後骨質疏鬆的機率;SNQ推廣中心李麗美營養師建議,學齡期孩童每日應攝取2-3杯牛奶,補充每日所需鈣質,適當曬太陽讓身體產生維生素D,以及運動和充足睡眠,也是骨骼成長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李麗美營養師指出,若孩童有乳糖不耐症或不喜歡飲用牛奶,家長也可以讓孩童多食用小魚乾、黑芝麻、海帶及芥藍菜等含鈣質豐富的食物獲得;但若是學童有偏食或無法充分從食物獲得鈣質來源時,也可適量補充含鈣保健食品。

但是市面上相關含鈣保健產品玲瑯滿目,如何選擇才最適合?生策會副執行長謝定宏指出,鈣補充應著重於吸收率,購買含鈣補充品時,不一定要看含鈣量的多寡,而是要考慮吸收率;例如檸檬酸鈣的吸收率較碳酸鈣好,乳酸鈣多存在奶製品中,也比較容易被人體所吸收。

此外,SNQ推廣中心陳宛蓉組長也表示,在「SNQ國家品質標章」通過含鈣保健食品共有28件,劑型的設計從不易吞食到近期有軟膠囊、粉劑及飲品,甚至有為預防孩童肥胖,也設計出低脂乳製品,讓民眾能有更多的選擇性。

(健康醫療網/關嘉慶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婦女因為骨質疏鬆導致疼痛,但就醫改善之後又置之不理。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指出,年滿65歲婦女每年都要進行骨鬆檢查,千萬不能因為沒有疼痛症狀,就認為不需治療。

老年化趨勢下,骨質疏鬆症已是全球僅次於心血管疾病的第二大健康殺手。即使骨鬆教育已相當普遍,許多民眾對骨鬆認知與治療上還是存在許多迷思:「只要補鈣和運動就夠了!」「駝背是自然的老化現象!」許多因骨鬆骨折就醫的媽媽們在疼痛狀況改善後,就不再繼續用藥治療。

根據健保局統計,國人發生髖骨骨折的比率年年攀升,約20%的骨鬆病患在髖部骨折發生後的一年內死亡,超過40%則必須長期仰賴他人生活,還要擔心再次骨折的高風險。

醫師指出,就算是平時有補鈣或運動的媽媽,也要定期每一至兩年檢查骨密度,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多有骨質流失的問題,更是不能輕忽。另外,駝背是骨鬆骨折的結果,尤其駝背導致身高倒縮3公分以上的停經後婦女,更屬骨鬆骨折好發的高危險群,應盡快就醫接受檢查及治療。

因骨鬆骨折就醫的婦女,在骨折、疼痛狀況緩解後,不可自行中斷治療。骨鬆治療屬長期抗戰,須持續用藥,才能避免骨折的危機,無論是針劑或口服的骨鬆治療,建議需持續3至5年,才能有效降低骨鬆引起的骨折風險

 

【記者史倩玲整理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