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風痛起來真的很折磨人,沒有領教過的人,真的是無法體會箇中痛楚。醫師表示,痛風跟體內尿酸過高有關,罹病率男性比女性高出許多,大約是95%比5%,主要因為女性有女性荷爾蒙的保護,所以女性在更年期過後,痛風出現的比例會升高。

先天遺傳型的痛風,需要服藥控制之外,痛風病患需要積極進行作習及飲食調整控制,做好自身的健康管理,含有高嘌呤的食物最好少吃。

宏恩醫院主任表示,當尿酸過高時,便會堆積到全身,久了便會形成結晶,進而掉到關節腔內,原本掌管免疫的免疫細胞便會以為掉下來的結晶是外來物,進而發動攻擊,導致關節發炎進而引發疼痛。痛風一旦發作,通常以大腳趾、腳踝及膝關節出現紅、腫、熱、痛最為常見,嚴重者甚至會腫得穿不下鞋子、痛得無法行走。

痛風的發生以30~40歲的年齡層最高,不過,近年來又有年輕化的趨勢,主要因為國內年輕的小胖子愈來愈多。痛風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先天遺傳因子及後天因素,先天遺傳多因體內對尿酸代謝不易,後天影響痛風的因素最主要為肥胖,因為肥胖易造成高尿酸,也會阻礙尿酸的排泄。

國泰醫院風溼免疫科醫師表示,痛風的病患一定要先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自己尿酸升高,由病因著手進行治療,另痛風病患高嘌呤的食物最好少吃,像是動物內臟及海鮮等,過去認為菇類含高嘌呤,後來發現菇類的嘌呤含量為中等,而長期以來大家一直認為豆類的嘌呤含量也很高,後來研究發現,豆類的嘌呤含量為中等,比肉跟海鮮都低。

對痛風病患來說,植物性食物比動物性要來得好,痛風病患吃奶、豆腐、豆漿等是可以的,同時要控制體重、多運動,避免肥胖及飲酒,平時多喝水,以利腎臟新陳代謝,避免尿酸升高,遠離痛風威脅。


中國時報 魏怡嘉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天氣溫變化大,林口長庚醫院兒童過敏氣喘中心提醒,家有氣喘兒的家長,應慎防孩子感冒,因秋冬是呼吸道病毒活躍的季節,常見如一般感冒病毒、流行性感冒病毒,一旦感染,易使氣喘兒的呼吸道黏液增加、氣管收縮,恐使氣喘急性發作;如發現孩子感冒遲遲不好,例如咳嗽超過2~3周,很可能是氣喘引起,應就醫治療、控制氣喘病情。

醫師指出,門診的氣喘兒從幼稚園到國小都有,秋冬尤其是氣喘好發季節,多半是平時沒有好好控制病情緣故,當氣喘發作時,氣管管壁會痙攣、收縮,黏膜發炎、水腫,並分泌大量黏液,輕則咳嗽、流鼻水等,嚴重則會導致呼吸有咻咻聲、喘不過氣、呼吸窘迫等,若長期沒有控制好氣喘,使氣管反覆發炎,恐怕引發呼吸道慢性阻塞,使肺部功能受損等,呼籲應用藥好好控制。

規律用藥 控氣喘
不少氣喘兒家長有錯誤的氣喘衛教知識,例如認為吸入性類固醇不好,而不讓孩子使用;或是覺得病情好轉就擅自停藥,缺乏規律用藥,都容易讓氣喘兒陷入反覆發作的窘境。醫師解釋,其實平常保養用的吸入性類固醇,劑量極低,並不會帶來長不高、月亮臉等副作用,家長不用過於擔心,建議應遵從醫囑用藥,包括用多久、劑量等,切勿擅自亂停藥

流感疫苗 預防感冒
平常也可從飲食、運動和作息三管齊下,幫助提升氣喘兒抵抗力,醫師指出,許多家長常會詢問「該吃什麼保健品,才有助改善氣喘?」其實只要飲食均衡、不挑食,多吃蔬果即可,不需迷信保健品;另作息規律,小朋友最好在晚上9點前就寢、禁止熬夜,平時也要養成運動習慣,像游泳、慢跑、騎腳踏車等都是很推薦的運動,但秋冬天氣較冷,運動前應充分暖身、適時增添衣物,游泳選溫水泳池場地,以免著涼;10月也可開始帶孩子去接種流感疫苗,能預防流行性感冒病毒,提供良好保護,並避免氣喘惡化。


報導╱林明佳 攝影╱高凱新 部份圖片╱資料照片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引起過敏主因為體內的免疫系統遭受破壞,例如過敏原、內在誘導物、外來刺激等。過敏原有可能來自居家環境、食物,例如塵(虫滿)、狗、貓或者海鮮食品等,而若對空氣污染、化學物質、人工添加物等內在誘導物產生排斥,再加上乾冷的空氣或寶寶容易用手抓搔癢處,這些外來刺激將加劇過敏的症狀。

誘發過敏三階段

台北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表示,新生兒一般是不會有過敏的症狀,而誘發過敏的過程有分三個階段,通常是寶寶約二至三個月大時皮膚慢慢變得不好,通常於第四個月時,開始進行異位性皮膚炎的診斷,異位性皮膚炎的體質會使寶寶到二歲時會產生過敏性鼻炎,三歲會有氣喘的症狀。異位性皮膚炎本質為乾燥性膚質,是一種會反覆發作且伴有劇癢的皮膚病,也是嬰兒期及小兒期最常見的皮膚疾病之一。

異位性皮膚炎四進程

異位性皮膚炎診斷的症狀為乾、粗、癢。進程由乾癢、紅腫、發炎、流出滲透液,當寶寶的角質層較薄、皮膚分泌的油脂過少時,接觸細菌、霉菌或髒空氣時,較易造成皮膚有乾粗的現象。而進一步,當細菌、污染物質或內在誘導物跑到皮膚裡面,免疫系統會產生防禦的功能,故皮膚會產生紅、腫、癢等現象;發炎後若不理會,嚴重時就會流出滲透液也就是膿。所以醫師表示,最正確的概念就是當爸比媽咪發現寶寶的皮膚,處在乾粗的階段時,就應該要即時去處理它,不要讓它一直進展到發炎或者流膿的窘況。

過敏基因來源

懷孕期間應盡量避開內在誘導物。懷孕期間其實媽咪吃蛋、水果或海鮮等這些天然的東西,其實並不會造成以後寶寶有產生過敏的基因,而是內在誘導物引發寶寶日後有可能會過敏的原因。

例如,媽咪抽煙或者家中有人抽煙時,其化學物質會透過胎盤,經由血液傳導至胎兒,便會使胎兒較易產生過敏的基因,增加寶寶過敏的機率;胎兒為女寶寶時,此過敏基因更會影響以後成熟的卵子,可影響至二代甚至三代之久。

內在誘導物除了化學物質以外,還包括了懷孕期間,媽咪可能吃了人工添加食品,例如炸物、速食等,這些也是會增加寶寶之後過敏的可能性。所以媽咪在懷孕期間的飲食習慣,盡量食用天然的食材,例如深色蔬菜、全麥麵包、糙米、水果以及富含碘離子的食物,可增加寶寶所需要的鐵元素。

【台灣新生報/記者鍾佩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僵直性脊椎炎因尚無根治的方法,患者需長時間用藥控制,但台大醫院醫師指出,臨床常有病患怕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會傷害肝功能,或是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副作用,而寧願忍痛也不吃藥,或是自尋偏方治療,恐引起發炎狀況加重,導致全身僵硬、活動力大幅下降,

其實藥物副作用不僅輕微,且對本身合併有肝功能異常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積極控制發炎狀態,反而有助保護肝功能運作。

醫師提到,僵直性脊椎炎是種自體免疫發炎的疾病,發炎反應容易遍佈全身,常有下背痛、髖骨疼痛等症狀,尤其在早上起床因一夜未活動,疼痛症狀更加明顯,目前治療以開立口服的消炎止痛藥物為主,並配合運動及物理治療為輔,另外,也可針對病灶手術治療,或是用生物製劑改善免疫系統狀況,經積極治療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高達9成可控制病情避免惡化。

用藥反顧肝
然而對合併有肝功能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症狀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常擔心消炎止痛藥中的成分會帶來肝臟負擔,或是直接影響腸胃系統,導致腸脹、腹瀉不適症狀,事實上,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因需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長達1、2個月,醫師會依據患者個人的身體狀況,開立適合的劑量,確保藥品可經肝、腎正常代謝,副作用輕微不用過度擔憂。

另外,對年紀較大、腸胃較差的患者常擔心胃腸不適副作用,則會選擇如COX2抑制劑類的藥物等,可避免腸胃異常的副作用。

醫師強調,在積極用藥控制下,反而會因為慢性發炎反應受到抑制,可避免肝功能或其它生理機能惡化,再配合回診監控,有助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活與常人無異。

蘋果日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不少銀髮族擔心關節磨損而不敢運動,專家指出,不運動會減損骨密度,也無法讓關節滑膜層的組織液進入軟骨組織提供養分,可能使關節骨頭兩敗俱傷,建議怕傷關節的民眾,可從健走等較緩和、門檻低的運動入門,可兼顧骨骼與關節健康。

骨質疏鬆症學會理事長指出,人體骨骼關節約從40歲開始進入耗損期,台灣男性與女性骨質疏鬆症確診率分別為22%與41%,特別是男性常被低估。

運動對於維持骨骼與關節健康相當重要,如健走,結合有氧與負重運動特性,能增加股骨密度,且較慢跑衝擊力道小,不易造成關節負擔。有研究顯示,每周健走140分鐘的更年期女性,1年後其腰椎、股骨頸與骨密度皆有提升。

新光醫院醫師說,銀髮族運動是兩難,運動太激烈會傷膝蓋,不運動又無法增加骨質密度;他建議,適度健走並搭配手杖輔助,騎腳踏車最好變速到低檔位,可減少膝蓋受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則建議游泳。
鈣質與維生素D對於存骨本相當重要,但國人攝取量卻嚴重不足,建議運動後可飲用牛奶,或吃深色蔬菜、芝麻、蝦米、豆腐等食物補鈣;維生素D主要透過陽光曝曬合成,需曬太陽15分鐘。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今公布「2014年亞太僵直性脊椎炎生活衝擊調查」,發現75%病患半夜會被疼痛驚醒,僵直性脊椎炎造成的致命疼痛感,有33%患者除用處方藥,還會自行加藥,其中用感冒糖漿最多。一名楊姓病友說,僵直性脊椎炎的下背痛,他從18歲就開始有感,直到27歲才確診。過去他只要聽笑話就會痛,還以為自己笑太用力,曾尋找秘方治病,沒想到竟是僵直性脊椎炎。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表示,多數病患常因止痛藥不夠用,自行購買感冒糖漿止痛,不但本身疾病沒解決,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如中風、心肌梗塞。

僵直性脊椎炎其實是免疫反應所引起的慢性發炎,慢性發炎會引起動脈硬化問題,所以會出現心血管疾病。通常多數僵直性脊椎炎都會在18歲左右發現,但也有一些人因基因問題,或後天抽煙、肥胖等因素,誘發僵直性脊椎炎。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本身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高正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痛起來要人命,按照處方吃止痛藥仍無法緩解、常感到痛不欲生,目前有生物製劑可用,但健保給付門檻較高,需兩種發炎指數達標才能用藥。

高正表示,目前很多病患只有單一指數達標,以致每月必須自費4萬多元使用生物製劑舒緩疼痛,希望政府能重視病友需求,降低發炎指數的健保用藥給付門檻。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8歲的表妹過去半年內,臉部皮膚有發紅、發熱的問題,只要在陽光下活動就會更嚴重,看過皮膚科,接受藥物治療後,並未改善。

抽血檢查後發現「抗核抗體(ANA)」偏高。她很擔心地跑來問我:「『抗核抗體』偏高是什麼意思?會不會是得到紅斑性狼瘡(SLE)?」

「抗核抗體」是一群免疫細胞製造的抗體,攻擊的目標是自己的細胞核。這項檢查跟很多自體免疫疾病有關。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乾燥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皮肌炎、惡性腫瘤,或口服避孕藥等。
所以不但要考慮「抗核抗體」的高低,也要透過免疫螢光法檢測,才能夠做出正確的診斷,來擬訂治療計畫,這對病人的「預後」有極重要的影響。

所以我告訴表妹,是不是真的得到自體免疫疾病,需請風濕免疫科醫師來判斷;如果在長期追蹤下,不幸確定是自體免疫疾病,應遵照醫囑服藥才能避免併發症及後遺症產生。

要提醒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要定期回診,由醫師評估病情,適當調整藥物的種類(包括:類固醇、抗瘧疾藥、免疫抑制劑等),以及劑量,千萬不可自行減藥或停藥,以免疾病失控,導致惡化。

同時,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也不要尋求偏方及草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學會觀察藥物副作用。

此外,避免暴露在紫外線光源下,就連紫外線消毒燈也要注意;外出盡量戴寬邊帽、撐傘、穿長袖衣服、擦防曬乳;除避免陽光損害之外,保持皮膚乾爽等,也非常重要。

文/張世中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歲的李姓男子從國小3年級出現腳踝疼痛,長期看骨科,直到27歲因腰痛、肩膀痛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期間接受「放血」、拔罐等民俗療法,非但不能緩解疼痛,就連頸部也不能扭動且駝背。原本181公分的身高縮水5公分,才讓他驚覺須持續治療。

儘早就醫確認以免延誤病情
醫師提醒,腰痛持續一個月沒改善,就要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應趕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高雄榮總風濕免疫科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與遺傳有很大關連,好發於15到40歲男性,全台估計有8萬人罹患此病。

患者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骨骼、關節發炎與沾黏,並造成脊椎僵硬變形,疼痛發作時,常痛到寸步難行,影響心情及工作。

李姓患者是空軍飛機修護士官長退伍。他說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並未影響他服役工作,但疼痛發作時,「常痛到動一下就痛」,加上長期吃止痛藥,吃到胃潰瘍大出血送急診,最後頸部幾乎不能扭動,嚴重駝背造成身高縮水。

高榮風濕免疫科醫師說,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無法治癒,必須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或抗風濕藥物,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另外可透過物理治療及游泳等運動,加強骨頭及關節的活動性,避免退化。

高榮風濕免疫科醫師也表示,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可有效控制病人發炎及疼痛,避免長期使用止痛劑帶來腸胃或肝腎相關副作用,但給付條件必須使用高劑量非類固醇止痛藥3個月後,發炎指數仍居高不下,才得以健保給付生物製劑。

李姓患者使用健保給付的長效生物製劑治療2年,明顯減輕疼痛,連止痛藥也不需要吃。

醫師也表示,民眾若長時間背痛、腰痛、眼睛發炎或手腳關節紅腫,就應該趕快到風濕免疫科就診,以免耽誤病情,造成病情惡化。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夏秋之際天氣炎熱,秋老虎發威、秋颱又漸漸逼近,此時嚴重過敏性氣喘患者更需小心,隨時注意氣候溫差與濕度變化,減少過敏原接觸,才可避免氣喘發作。

在夏秋銜接之際,室內、戶外溫差大,溫度與濕度如果出現大幅度變化,就容易誘發過敏性氣喘患者發作。主要是因為這類患者的小支氣管較敏感,如果有不當的過敏原刺激就會造成明顯收縮,而導致氣喘患者呼吸不順而容易喘起來,而溫度、濕度就是一種直接的刺激來源。

雖然現在白天氣溫仍高,許多室內場所都會啟動空調舒緩室內悶熱的溫度,但長時間緊閉門窗卻容易造成室內通風不良,而讓過敏原及空氣微粒物質大量累積。但是,要完全不開冷氣確實有其困難,建議在日常居家時,選擇能調節溫、濕度的空調設備,或適時開窗透透氣,讓室內潮濕的空氣散盡,可以降低氣喘發作。

同時,夜晚睡覺時,也最好不要徹夜開冷氣,否則很容易誘發氣喘發作,建議可將溫度調成27℃左右,且搭配電風扇的方式,以免冷空氣過於刺激支氣管,造成呼吸不順暢。

對地處亞熱帶的台灣民眾而言,氣喘是相當普遍的慢性呼吸道疾病,不僅在治療上必須注重環境及飲食控制。臨床上遵照醫囑服用吸入型藥物也很重要。

根據氣喘的治療指引,過敏性氣喘採取「階梯式治療」,目前的藥物分成長期使用的吸入型類固醇,以及發作期間暫時使用的支氣管擴張劑,臨床上通常會視症狀的嚴重來做調配。

一般氣喘患者超過9成可以用「中低階的治療方式」達到控制,但仍有約一成的嚴重患者可能需要使用生物製劑,降低類固醇的使用劑量。

嚴重過敏性氣喘患者除了需遵照專科醫師指示用藥控制氣喘外,也應重視環境、飲食的控制,才能降低氣喘發作的機率。

文/古世基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歲的小宇(化名)髖關節疼痛半年了,家人一直以為是生長痛,這半年雖陸續看了好多醫師,但疼痛沒有改善。於是小宇被轉介到過敏免疫風濕門診就診,經醫師詳細檢查後,診斷出是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而非一般的生長痛。

剛開始小宇口服非類固醇抗發炎藥及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但疼痛還是一陣陣的,偶爾需要口服類固醇控制,後來經健保署同意,給予生物製劑藥物治療,病情才逐漸改善,疼痛也減少許多。

小宇約治療4週後,從以前只能眼巴巴地看著同學在操場跑步,進步到可以參加班隊比賽,他和家人都很高興。

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兒童期最常見的結締組織疾病,主要特徵是病童因關節內發生不明原因的慢性滑膜炎,造成關節軟骨及軟骨下硬骨傷害,偶會侵犯關節表面或關節周圍的韌帶及肌腱。
◎小兒關節炎的病因大致分為:
●創傷:如運動後導致。
●感染:關節附近傷口感染,或是感染引起。
●反應性:如感染流感病毒、肝炎病毒後,人體免疫系統過度反應引起。
●幼年型、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
●其他如白血病、淋巴癌、骨癌等。

小兒關節炎有其診斷標準,包括年齡必須未滿16歲,必須有一個以上的關節發炎,必須排除其他風濕性疾病的可能,關節炎的症狀要持續6週以上等,需要很精確的診斷才能對症下藥,進行完整的治療計畫。
關節炎不是大人或老人的專利,小孩子也可能罹病。一般家長會誤認為小孩關節痛是生長痛,而延誤治療。

◎生長痛和關節痛大不相同:
生長痛通常在下肢的部位,尤其是大腿前側、小腿肚或膝部後方,而且疼痛通常是在比較深部的地方。
生長痛絕對不會和關節部位有相關。生長痛一般是在下午或傍晚發生,有的是在深夜的時候,甚至會從夢中驚醒。最常出現的年齡是3-5歲及8-12歲之間。

幼年、青少年蹦蹦跳跳活動量大,如果有任何肢體、關節疼痛的問題,家長要儘早求醫診斷;在幼年、青少年風濕性關節炎部份,只要配合醫師處方,大多數可以痊癒。

若有疑問,可找過敏風濕科醫師諮詢,以獲得解答。

文/楊樹文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