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特徵是對稱性關節的病變,包括疼痛、發炎、僵硬等症狀,若無法盡早抑制病程進展,一旦關節磨損變形,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很重要。一旦出現該症狀,應盡快使用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來避免病情惡化。

運動維持肌肉強度
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分成傳統口服藥物,和注射劑型生物製劑兩類,通常會先用口服藥物,若療效不佳或有無法耐受的副作用時,可能會合併使用生物製劑。藥物選擇因人而異,醫師會評估患者嚴重程度、肝腎功能和預後等狀況來決定。

傳統口服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道不適,飯後服用藥物或分次服用通常可減緩其症狀,而病人最擔心的肝功能異常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醫療團隊也會密集監控,確保用藥安全。

在生物製劑的副作用方面,因其作用機制是藉由抑制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阻斷發炎反應,因此要注意病人感染的風險恐增加。醫療團隊會在療程開始前,檢驗病人是否感染肺結核和B型肝炎等;在使用生物製劑期間,團隊也會審慎評估與監測,讓病人安心接受治療。

除此,患者應保持適度運動,以維持肌肉強度和關節的靈活。另因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更需注意膽固醇問題,要攝取均衡飲食避免高血脂纏身。

多補充魚油少抽菸
一些研究認為,多補充魚油或植物油,可減輕關節的疼痛和腫脹,但無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補充軟骨素或膠原蛋白也未證實有顯著療效。抽菸則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顯著因子之一,因此患者應積極戒菸。

現雖沒有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但近年來生物製劑的崛起,已有愈來愈多藥物可有效減緩疾病惡化,所以患者應配合醫師,遵循醫囑用藥,可和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平共處。

出自蘋果日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童 的頭像
    小童

    小童的健康部落格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