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醫師,我的手指關節腫脹變形,連門都沒有辦法開!怎麼辦?」一名50歲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多年的王老師(化名),手指關節明顯腫脹變形,除無法開門外,也無法握粉筆,造成教學困擾,收治案例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表示,王老師過去曾在他院治療,使用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治療,由於疼痛緩解後,擔心持續用藥有副作用,所以就自行停藥,但其實關節仍在發炎中,直到關節變形才轉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診,透過超音波等先進檢查了解病況,建議王老師使用小分子口服藥治療。

類風溼性關節炎一般好發於手指近端指節、手掌及手腕關節,呈對稱性,除關節有紅腫熱痛症狀,易有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以上的情況,呼籲有以上症狀的40~50歲女性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治療。傳統上治療會先使用消炎止痛劑、類固醇及抗風濕藥,倘若控制不佳,醫師會評估病況使用生物製劑,目前也有小分子口服藥,建議可與醫師討論。

另外,近幾年超音波技術在類風溼關節炎檢查上更為精進,大大提升病人治療、照護品質,有些病人會覺得關節沒有疼痛就是沒有發炎,甚至因此自行停藥,通常在病人就診時,他會以超音波檢查,往往能發現臨床上看不到的潛伏性發炎,作為調整藥量參考,更幫助病友清楚掌握病況,且隨著治療期間,主任也會邊照影像、邊追蹤病情,若病人自訴不同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疼痛,超音波輔助下也更能協助確認是否為關節炎所致,能精準控制病情,增進醫病間的溝通與信任關係。

雖然王老師關節恢復情況有限,但後續若能規律治療,發炎指數等檢查數據應可達到正常範圍,達標治療分數亦可能降至2.6以下。張棋楨主任強調,很多患者害怕注射或藥物副作用、自行停藥,忽略持續發炎可能導致無法恢復的關節變形,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現今治療選擇多,除了傳統藥物、生物製劑外,也有小分子口服藥,呼籲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採取合適治療,才能維持生活品質。

聯合線上企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