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以疼痛的症狀來表現的病症,病情無法根治,只能降低關節疼痛和發炎反應。患者應配合做好日常保健工作,幫助保護關節功能,預防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成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雖然還不十分清楚,但是因感染而引起的自體免疫作用,是大部分研究同意的致病機轉。包含因為持續性的關節感染,及病原產物滯留關節腔,形成的慢性發炎。患者也常見關節對病原體產生了異常的反應。
根據統計,大約三分之二患者,初期只有感覺全身虛弱、疲勞,食慾差,肌肉疼痛等這些前兆表現,有可能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後,才出現關節痛。
之後隨著病情發展,被侵犯的關節可見腫,痛,熱,壓痛,僵硬,但不會紅腫,晨起的關節僵硬有可能持續1至2小時。手的關節患處大都出現在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骨間關節。時間一久,關節炎會造成關節某種程度的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照護注意
應注意包括當關節正處於發炎期,應多休息,可採平躺採仰臥位,伸展疼痛的關節。並避免對正在發炎的關節按摩,以免使發炎更嚴重。平常應注意避免受到風寒、遠離潮濕環境,避免受涼,或長時間在潮濕的環境。平時活動時,注意適當改變姿勢,像是儘量使用大關節以分散各個關節的壓力,例如東西可用推的,減少直接用搬的或提的。同時應維持理想體重,以減輕關節的負擔。

此外,當環境溫度較低時,容易造成肌肉收縮,增加關節疼痛僵硬,因此,像是進入冷氣房,應注意適當保暖,尤其關節部分,適時可增加衣物、襪子。而坐椅選擇上,可選一個有扶手、椅背平、直椅面、比一般椅子高3~4吋的椅子,可幫助預防髖、膝關節過度屈曲,且也較容易坐下。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表示,年紀較大的老年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伴隨其他關節併發症,疼痛狀況較明顯。也容易因較敏感,常見因天氣冷、氣壓改變時,症狀加重。應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避免自行隨意停藥。急性發炎時,也要避免關節活動負擔過大,注意多休息。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2014/08/04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統計,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50歲後發生率約在20%~30%,到了7、80歲時,可高達7成左右。但是,隨著社會大眾之飲食及生活作息不良的影響,此病的發病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由於膝關節是人體活動中非常重要的部位,而且患病人數也逐漸增加。

根據統計,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50歲後發生率約在20%~30%,到了7、80歲時,可高達7成左右。

膝關節是構成人體骨架中重要部位之一。膝髕骨及大腿骨、脛骨、腓骨,關節韌帶、肌腱等組成膝關節,並彼此巧妙配合,使我們可站立、行走、上下樓梯及做各種腿部的運動。它每天必須承受相當大的負擔。故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體質、體力的改變,造成軟骨磨損,關節四周血液循環不良,韌帶及肌腱的彈性漸喪失,再加上不適當的運動,容易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

在臨床上,我們要如何得知是否已經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以下的診斷標準:
(一)膝關節疼痛合併以下任一點:
1.年齡大於40歲。
2.晨間僵硬少於30分鐘。
3.關節活動時有霹啪聲。
(二)X光片顯示有骨刺,關節腔變窄。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甚至因此足不出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記,治療趨勢為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軟骨流失、改善疼痛。

肥胖、骨鬆、女性 關節容易出毛病

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民眾,尤其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每兩人就有一人深受其苦,特別是身材肥胖、骨質疏鬆、關節受過傷者更為明顯,女性也比男性更常罹患此症。

醫師說,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慢性發炎,導致膠原蛋白崩解、軟骨基質流失,除關節退化外,還會引起關節腫大、疼痛與變形;退化性關節炎不是一夕發生的,民眾常因膝蓋、腰部疼痛就醫,才發現關節已開始退化。

初期運動過量 膝痛軟腳難蹲下

醫師強調,初期症狀為運動過量時,膝蓋會疼痛、軟腳,蹲下時不靈活,起床時膝蓋僵硬等;若繼續惡化,膝蓋會經常性疼痛,甚至造成小腿、足踝疼痛、腰痠背痛。

急性期可吃止痛藥、打止痛針,搭配物理治療、復健輔具等,可緩解症狀;醫師也提醒,肥胖者應積極減重,減輕膝蓋負擔,若症狀持續惡化,最後得手術置換膝關節。

醫師說,退化性關節炎無法治癒,但有許多方法可緩解,常見的如打玻尿酸,可保護膝蓋軟骨;服用葡萄糖胺,可修復關節軟組織,也能補充關節液;近年來有乳油木果萃取的活關素75,含天然抗發炎成分,可減少關節發炎,延緩關節軟骨退化。

美國治療準則 降低發炎反應

美國骨外科醫學會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發布的治療準則,關節軟骨的照護重點為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軟骨流失。醫師說,膝蓋軟骨的網狀結構為膠原蛋白,就像建築用的鋼筋,軟骨的填充物為葡萄糖胺,則像是水泥;研究顯示活關素75可作用於膠原蛋白,可降低軟骨組織流失,減緩關節症狀。

國外臨床顯示,活關素75可降低發炎20%、減輕疼痛15%;2012年彰化基督教醫院臨床試驗,可改善關節疼痛、發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證實,使用後可有效改善步態,行走較不費力,也能減緩疼痛現象。

另外,還有兩種新療法,第一為增生注射療法,在筋骨疼痛處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溶液,可誘使身體再生、修護;第二為PRP再生注射療法,從自體抽血後,分離出可促使傷口癒合、軟骨增生的物質,再注射到患處,兩項治療都得經過多次療程。

先降低體重 適度運動強化肌肉

醫師說,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因疼痛而不願意運動,但是適度運動可強化膝蓋肌肉,減緩關節症狀;首先要減少膝關節負荷,避免下樓梯或過度的瑜伽動作,肥胖者則應減重。

健走、跑步可動到膝蓋,水上運動如游泳也很適合,每天運動40分鐘,讓自己動到發熱,都可達到效果;平時在家可透過抬腳、跨蹲等動作,訓練身體下盤肌肉。

 

【聯合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炎炎夏日跑一趟台南四草

 

P_20150628_172137.jpg  

 

紅樹林形成的水道

P_20150628_172516.jpg  

坐船遊河約30分鐘

 

P_20150628_171807.jpg  

 

生態很豐富

P_20150628_162012.jpg  

 

旁邊就是四草大眾廟

P_20150628_173319.jpg  

 

還有四草古砲台

P_20150628_175816.jpg  

 P_20150628_175723.jpg  

 

還有好吃的蚵仔煎

P_20150628_174849.jpg  

 

很適合半日遊的所在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物加運動 控制良好不是夢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這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可造成關節功能逐漸喪失,最終殘廢。

早期症狀 晨間關節僵硬

晨間關節僵硬是類風濕性關節早期症狀,醫師說,發炎最早會從指掌關節開始,手指會有臘腸般的腫脹,高達八成患者手指會在發病十年內出現天鵝頸狀彎屈,也就是俗稱的「天鵝頸」。

「天鵝頸」是早期醫師辨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教科書原則,但醫師說,隨著生物製劑出現,這類臨床表現已經少見。他笑說,未來醫師要從指掌外觀判斷病人是否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越來越困難。

隨著「恩博」、「復邁」、「辛普尼」、「莫須瘤」等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再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疾病。

末期患者 頭頸無法轉動

同屬自體免疫疾病的僵直性脊椎炎,由於患者脊椎會逐漸發炎鈣化,導致原本S形的脊椎失去柔軟度,過去被稱為「竹竿病」。

 

 

根據統計,國內約有四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有遺傳性,若父親是患者,下一代約有兩成機率會罹患此病。

僵直性脊椎炎末期患者會出現駝背、頭頸無法轉動的情形。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不影響壽命,但因為駝背、頭部無法轉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適度運動 減少關節變形

僵直性脊椎炎與「B27型人類白血球抗原」有密切關係。但醫師說,如果B27型呈現陽性,不見得會發病,環境也是影響發病的因素之一。他說,肌肉無力就會讓關節變成受力點,建議民眾應鍛鍊肌肉,同時最忌維持同姿勢太久。

醫師則從復健觀點,直接打破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不能運動的說法。他說,適當運動不但不會增加關節破壞,反而能增加身體柔軟度,減少關節變形機率。游泳是醫師最推薦的運動,他說,患者可利用水中的浮力,減少關節摩擦,同時又能增強肌力。

但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要特別避免從事關節過度負荷與高衝擊性的運動,例如舉重、籃球等。

按時服藥 還要運動復健

「按時服藥、控制疾病、適度運動、安全有益。」醫師特地以十六字箴言勉勵民眾,運動要適度、持之以恆。

儘管這類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但隨著醫學進步,患者配合治療,已能享受更高生活品質

 

【聯合線】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簡介
許多患者常會有痠痛、疲倦的症狀,其中自然不乏各種關節炎、運動傷害…等常見原因,但也有一群患者,全身疼痛,影響生活甚鉅,但不論服用消炎止痛藥,或是求助民俗療法,都少有改善,四處求診檢查卻又都「正常」,找不出病因。甚至有些原本就是關節炎患者,經過治療發炎已經改善,但仍然到處疼痛,其實,這些都有可能正是罹患了纖維肌痛症 (fibromyalgia)。

常見症狀
全身到處肌肉骨骼嚴重疼痛、倦怠、老是覺得沒有睡好,甚至有情緒和認知功能的障礙,例如憂鬱、焦慮、注意力無法集中…等等。身上有特定激痛點,在其上施加壓力能誘發疼痛,但其他抽血及影像檢查多半正常。

診斷標準
以往舊版的診斷方式,須由醫師檢查全身18個激痛點,按壓其中11處能夠誘發患者疼痛,方能診斷。一來在診間施行不易,增加患者檢查不適,再者經過治療後部分痛點改善,可能無法達到診斷標準而無法診斷。鑑於舊有診斷方式之不足,美國風濕病學會 (ACR) 在2010 年推出了新的診斷標準,一共包含三個條件,須全數符合:

  1. 廣泛分部疼痛指標(widespread pain index, WPI)達到7分,且症狀嚴重度分數(symptom severity, SS)達5分,或廣泛分部疼痛指標3-6分且症狀嚴重度9分
  2. 症狀已持續至少三個月
  3. 患者沒有其他能夠解釋疼痛的疾病

其中廣泛分部疼痛指標(WPI)的計算方式為,計算患者在過去一周內,下列19處部位中,共有幾處疼痛:
雙側肩胛帶、上臂、前臂、髖部、顎、大腿、小腿 (左右側分開計算)
頸部、胸部、腹部、上背、下背

而症狀嚴重度分數(SS)的計算方式為:
針對疲倦、睡醒仍覺得疲倦、認知功能(例如注意力無法集中)等三項症狀各自評分:

  • 0 沒有問題
  • 1 一般來說輕微,或是間歇發生
  • 2 中度,具相當程度,經常出現,且/或是中度等級
  • 3 嚴重,無所不在,持續,干擾生活

再加上身體症狀的整體評估:

  • 0 沒有症狀
  • 1 少數症狀
  • 2 相當數量的症狀
  • 3 很多症狀

將上述三個症狀(疲倦、睡醒仍覺得疲倦、認知功能)分數加總,再加上整體分數,即是症狀嚴重度SS的分數

治療及給患者的建議
生活習慣調整:

  • 每天找時間放鬆,深呼吸
  • 規律作息
  • 經常運動
  • 一旦用藥後疼痛改善,要開始增加活動,做回原本因為疼痛不能做的事情,能更容易回到正常生活

常用藥物

  • 抗癲癇藥:傳統的 gabapentin,和最近新加入健保給付的pregabalin
  • 抗憂鬱藥:包含選擇性血清素再吸收抑制劑(SSRI,像是著名的百憂解)、選擇性血清素及正腎上腺素再吸收抑制劑(SNRI,例如千憂解)、或是傳統的三環抗抑鬱藥都有療效。

若有身上常到處廣泛性的疼痛、疲倦、如何休息都睡不飽已經好幾個月的時間,四處求診沒有找到原因,用藥後也成效不彰,須懷疑纖維肌痛症,建議至風濕免疫科諮詢,由專科醫師進一步評估診治

 

洪任諭醫師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間質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也可以稱做是瀰漫性肺實質病變,顧名思義就是發生在肺部間質的病變。發生病變的部位,可以是肺泡上皮,也可以是肺泡與肺泡之間的空間,例如微血管,基底膜,或是中間的結締組織。以往,由於對這個疾病有很多不了解,大多認為病因是不明原因造成的。隨著醫療的進步,現在漸漸曉得,除了基因、藥物造成的副作用(例如一些化療藥物)、或者是一些環境曝露外,最常引起間質性肺病的,就是風濕病疾病。而間質性肺病發生的過程,往往是無聲無息,緩緩發生,等到真的有運動性氣促、甚至日常活動也會喘的時候,肺部已經有相當受損了。因此,增加對這類疾病的認識,對於風濕病疾病的追蹤,是相當重要的。

統計上而言,較常發生間質性肺病的風濕病疾病,包含有硬皮症(Systemic sclerosis),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休格蘭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混合性結締組織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 MCTD),皮肌炎(Dermatomyositis)和多發性肌炎(Polymyositis)。紅斑性狼瘡(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也有機會發生,但是比例就沒有其他疾病高。從這些統計可以發現,有相當多的風濕病會引起肺部的病變。間質性肺病單單從X光是很難去診斷的,而長期的發炎最後是會導致肺部纖維化。因此,早期診斷是有其重要性。目前,高解像度電腦斷層(High resolution computed tomography, HRCT)是診斷上的首選工具,除了方便快速以外,高解像度電腦斷層可以提供影像學上變化的型態進行分類,對於疾病評估和治療選擇,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另外,肺功能檢查,尤其是一氧化碳肺瀰散量 (DLCO)檢測,是偵測早期間質性肺病的重要工具。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也是預後的評估因子。後續追蹤一氧化碳肺瀰散數值下降的速度,亦能成為評估病情變化的指標。由於間質性肺病也可能會引起心臟負荷加重,繼而引起肺動脈高壓,引發日後的心臟衰竭;有間質性肺病的病友,定期接受心臟超音波的檢查也是需要的,可以評估肺高壓的程度。

有鑑於間質性肺病雖然是良性疾病,如果不加以治療,最後病人會因為肺部纖維化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實在不能輕忽!現在一線的藥物以癌德星(Cyclophosphamide)為治療首選,但是,治療的結果只能讓疾病停止惡化,如果已經纖維化的部分,是沒有辦法逆轉的。近來生物製劑的使用,有一些零星的研究顯示腫瘤壞死因子(TNF-α)或是介白素-6(IL-6)等對於間質性肺病的治療有所幫助,不過仍然缺乏大型研究來證實這樣的結果。

肺部保健對於有間質性肺病的病友也非常重要,要避免熬夜、抽菸,或是曝露在過多刺激性吸入物的環境當中。適度的運動,保持愉快的心情,也能維持肺部功能。不管怎樣,風濕疾病都是慢性病,必須要正視疾病本身,最重要的是要和醫師配合,定期追蹤,才能早期發現,早期用藥,避免因為長期慢性發炎造成的肺部纖維化,影響日後生活品質。

 

曹彥博醫師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我的手指變成香腸了!! 怎麼辦?

在門診常有病人因為手指變得又紅又腫,甚至還會痛,到底發生什麼事了呢?

當一指或多指發生廣泛性的紅腫變化時,就可以叫做香腸指了,英文名叫dactylitis,或是sausage finger,描述的相當貼切。

有哪些原因會造成這樣的情形呢?

首先要先分辨到底是軟組織的發炎,還是關節炎所導致的,有時也會有合併的現象。



常見的軟組織的腫脹有感染,肌腱發炎等。若是感染所造成的,例如蜂窩性組織炎,則屬於比較急性的感染,需要及早治療,在外觀上有時會有傷口,或是有被外傷或是被動物昆蟲叮咬的病史,在抵抗力較弱的病人也可以沒有上述表現,另外若您有香港腳等黴菌感染也要小心。慢性的感染則包括結核病麻瘋病(Leprosy,又稱為漢生病或韓森氏病Hansen's Disease),不過後兩者的診斷相當困難,有時需要侵犯性的檢查,比方說切片檢查,才能找到原因。

若是使用過度而沒有適當休息,外傷,都可以造成肌腱發炎而導致單一手指的腫脹疼痛,但一般來說不會腫脹得太厲害,休息是很重要的,嚴重時,有時還必須加上適量的消炎藥,才能慢慢治癒。

如果是關節炎太嚴重了,也同時會影響周邊的肌腱鞘及軟組織,造成整根手指腫脹的外觀。慢性且嚴重的發炎性關節炎,比方說類風濕性關節炎,乾癬性關節炎 (就是俗稱牛皮癬合併關節炎)等要特別注意,如果病人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就更容易發生。

另外,在一些自體免疫疾病,包括血管炎,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Mixed 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MCTD),有時也可以看到香腸指。其中值得注意的是硬皮病,在硬皮病的病人,香腸指可以是皮膚變硬之前的先期變化,若是病人沒有注意,往往失去治療的最佳時機!

一些全身性的問題也可以導致香腸指,比方說心臟不好,白蛋白太低,腎臟衰竭,血管或淋巴系統的阻塞都可以導致手指腫,但通常不會痛,也很少會紅,熱,且影響的範圍比較大,較常看到整個手或腳一起腫,在臨床上很容易分辨。

最後,還有一些少見的疾病有類肉瘤病(Sarcoidosis),骨頭梗塞等,也會有香腸指的現象。

如果網友發現有類似香腸指的情形,請到各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求助,才能找出正確診斷,並給予正確治療。

 

陳明翰醫師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常見許多人多年來彎腰駝背,外觀像「鐘樓怪人」,後來確診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

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容易被誤診,甚至延誤診斷,以致被發現時已拖了7至10年,常見許多人彎腰駝背,外觀像「鐘樓怪人」,等到確診時,只能緩解脊椎沾粘不致惡化,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約有10%至15%屬於嚴重程度,會大幅提高脊椎骨折風險,所以早期診斷並加以用藥治療,十分重要。


僵直性脊椎炎是發炎性的腰背痛,主要先侵犯骨盆後緣兩側的薦腸關節,逐步向上延伸,可蔓延到脊椎各節及脊椎旁的軟組織,病情嚴重者脊椎縫隙間會出現沾黏現象,導致全身僵硬不能動,病情嚴重者不僅脖子、腰背都僵硬無法動彈,還會增加脊椎骨折風險。如果是12歲以下的孩子突然不明原因喊下肢關節腫脹疼痛,或是腳底板疼痛,此時父母就要驚覺,最好帶至風濕免疫科就診,而非帶至骨科或是中醫推拿,以免延誤治療時間。


【僵直性脊椎炎初期症狀檢測】
1.僵:早晨起床時感到脊椎僵硬
2.痛:連續3個月以上有腰酸背痛之感,尤其是下背部;如果僵硬感、疼痛在運動後感覺較為紓緩;但休息後反而感覺比較痛。
3.不動:長久下來,有時會全身一時僵硬無法動彈
可以依據以上3種症狀來自我檢測,若發現自己有疑似症狀,就應就醫詢問,及早發現、及早至風濕免疫科尋求治療,可避免疾病惡化至「不動」的階段,影響活動力,讓自己真變成「木頭人」!


【僵直性脊椎炎藥物治療】
1.目前治療的觀念是先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減少關節的疼痛與僵硬,非類固醇類消炎藥目的在控制發炎與減輕疼痛,急性活動期應全劑量投予,緩解期劑量可根據疼痛程度自行調整。
2.免疫調節劑也證實對僵直性脊 椎炎合併周邊關節炎、乾癬、發炎性大腸疾病及葡萄膜炎等有效;雙磷酸鹽藥物靜脈脈衝療法可減少發炎及調節免疫。
3.目前新式治療趨勢為生物製劑,藉由抑制腫瘤壞死因子(TNF-α)作用,來達到調節免疫機制,治療效果顯著,作用時間很快,以一週兩針的生物製劑為例,根據國外的臨床使用經驗,在治療2週(使用4針)後即獲得明顯改善,生物製劑目前已有健保給付。


【僵直性脊椎炎的運動復健】
1.日常的保健可多做伸 展脊椎運動(如游泳、柔軟體操、跳舞等)。
2.還要注意背部保健,包括充分休息、睡硬床墊、熱敷。
3.多做深呼吸、戒菸以保護胸腔。
4.避免長時間的彎腰動作。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年紀輕輕就腰痠背痛、手趾腳趾莫名發炎腫脹,可別以為單純運動傷害而延誤就診或誤診,可能是罹患了號稱「竹竿病」的僵直性脊椎炎!若不及早治療,會使關節受損、骨頭增生、脊椎僵硬無法彎曲,惡化甚至導致殘障、失能,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台北榮總內科部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在台灣的盛行率為0.2%,患者約4萬人,好發於20-40歲男性,男女比例為3-5:1,其中有2至3成為幼年型患者,也就是在10-16歲就發病。僵直性脊椎炎致病原因仍不清楚,目前認為多重因子互相影響,其中包括先天的遺傳因素(HLA-B27基因)及後天如細菌感染、受傷等環境因素造成。


其主要症狀包括下背部及臀部痠痛,尤其是薦腸骨關節處、脊椎僵硬及運動範圍受限,有時病患手指和腳趾會莫名發炎腫脹。而幼年型患者早期多出現腳跟或腳底、骨盆或膝蓋附近的肌腱接骨點發炎,或膝關節、髖關節等周邊關節發炎,與成人型不同的是,僅有4%以背痛為早期表徵,成人型則有67%以背痛起始。


主任說,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早期症狀常被誤認為運動傷害,因而前往復健科、骨科診斷。若誤診或是延誤治療,將使關節受損、骨頭增生、椎骨僵硬無法彎曲,持續惡化後,會導致脊椎關節畸形、僵直,甚至有失能、殘障的風險,因此正確診斷與及早治療非常重要!


主任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病患的家族成員,特別是HLA-B27陽性的人,45歲前若發生腰背痛、晨間僵硬或反覆性莫名的胸痛或僵硬、葡萄膜炎、肌腱韌帶與骨骼交接處發炎,或週邊關節炎任一情況,都應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而16歲以下青少年,如果膝、踝關節、腳關節腫脹發炎,或肌腱附著點發炎,包括腳跟腱、腳底關節等腫脹、疼痛,則必須高度懷疑罹患幼年型僵直性脊椎炎。

 

 (健康醫療網/林宜慧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