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50歲的婦人氣喘發作接受治療,卻愈咳愈厲害,一週內併發肺炎,且全身乏力、下半身莫名癱瘓,醫師會診免疫風濕科醫師後抽血檢驗,確認為血管炎。

另一名40多歲的科技業上班族,出現鼻塞、鼻水不止症狀,經耳鼻喉科醫師診斷為鼻竇炎,開刀後卻出現肺炎症狀,用抗生素治療未見起色。胸腔科醫師會診免疫風濕科後確認是血管炎,但患者已出現急性腎功能衰竭。

免疫風濕科醫師指出,血管炎是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產生的抗體,會攻擊鼻竇、肺部、腎臟、神經系統等主要器官,造成組織破壞,造成鼻竇周邊血管增生發炎、肺出血、腎臟發炎、血尿、腎臟衰竭、癱瘓等。

呼籲民眾,若出現不明原因的發燒、慢性發炎、上呼吸道症狀、全身疲累不舒服,就要提高警覺,尤其若接受鼻竇炎、氣喘、肺炎等一般治療一週至10天,病情不但沒緩解,反而更嚴重,甚至家族史中有免疫系統問題,就應趕緊改掛免疫風濕科診斷。

血管炎患者約200-300人,患者以中年人為主,男性又比女性多,但也有20多歲罹病的案例。若早期對症下藥,治療效果較好,最快一個月就能獲得控制。

風濕病醫學會說,傳統治療血管炎的方式是靜脈注射抗腫瘤化學藥物,或口服免疫調節藥物加類固醇治療,但長期服用類固醇會產生水牛肩、月亮臉、骨鬆、白內障等;施打高劑量抗腫瘤藥物則會造成白血球低下、感染、不孕、膀胱損傷、膀胱癌等副作用。B細胞標靶藥物是台灣最新核准治療血管炎的方式,一週注射一次,一次療程為4週,今年9月通過健保給付。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護膝、護踝 做好復健

膝關節易老化、受傷而退化磨損。

國內人口老化,膝關節問題也日益嚴重;衛福部食藥署資料顯示,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平均每10名老人家就有兩人膝關節退化。醫師表示,運動扭傷、過度使用關節等,都會造成關節磨損、退化,建議膝關節受傷應搭配使用護膝、護踝、並做好復健,以免長時間下來關節退化。

膝關節健康有助人體維持行動、活動力,身體也會更健康,適度運動與適時休息都非常重要,例如走路時要減輕身上負擔、控制體重、避免不必要傷害。

除了年紀大自然老化退化,現代人流行跑步、登山、打球運動,但多數民眾不了解生活中的大小扭傷、撞傷,很可能導致韌帶受傷,如果沒有立即休息、保護,久了韌帶會鬆弛、萎縮,最後讓原本光滑的關節軟骨間磨損出現裂痕,進而引發關節炎、退化,嚴重時甚至要置換人工膝關節。

食藥署提醒,民眾若要置換膝關節,一定要認清楚證照、多詢問醫師;不要以為更換膝關節後就沒問題,置換後更應注意保養、適度休息,以免造成膝關節二度傷害或感染。

一名老農夫,年輕時務農不懂保養傷了關節,就連換了人工膝關節後,還繼續跪在田裡除草,還好回診時及時提醒他不要過度使用,現在恢復得非常好。


適度運動加強肌肉力量

要避免膝關節退化,最重要的是適度運動加強肌肉力量,例如每天做抬腿運動加強大腿肌肉力量,或是彎曲運動讓膝關節重複彎曲再伸直,另外也可原地跳躍;至於老人家,則可到公園或操場散步、走路、做體操,都能促進關節液循環、延緩膝關節老化損壞速度。

此外,若關節扭傷應立即冰敷,發炎時也要就醫在醫師指示下用藥緩解,等疼痛消除後,應戴護膝、護踝保護,才能避免不斷重複傷害。


聯合晚報 陳麗婷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吸菸吸了20年的35歲男性老菸槍,日前因手指頭無力、腳趾發黑求診,醫師發現他罹患少見的「血栓閉塞性脈管炎」(Buerger's disease),原來,男子的體質對香菸「過敏」,長期刺激下產生血栓堵住手腳末端微小血管,最後只能夠截去雙足腳趾。

這名男子經商,15歲起天天都要抽一到兩包菸,屬重度吸菸者;一開始只覺得手指頭蒼白、無力,之後腳趾頭開始疼痛、發黑,走路一跛一跛的,不得不整排截去;男子拒絕戒菸,仍四處求醫生為他手術通暢血管、甚至到國外施打血管生長因子,減緩血管阻塞狀況,菸癮之大讓醫師搖頭。

長期吸菸者原本就有很高機率發生心血管疾病、中風或周邊血管阻塞等併發症,「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雖屬自體免疫疾病,罹病主因卻與重度吸菸高度相關,臨床上多發生於20歲至40歲青壯年男性,發生率約萬分之六,也曾有文獻報告指出有50多歲女性未吸菸,因長期吸老公二手菸,也罹患此種疾病,面臨截肢命運。

由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發病時手腳末端多已發生缺血性病變,發病部位在中小型動脈和靜脈的微細血管,難以透過手術治療。

患者只要能夠戒菸,手腳末端微小血管的阻塞情況就能明顯改善,美國克里夫蘭診所醫院曾針對120名「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患者進行長達20年的研究。

根據研究,68名繼續抽菸者,最後有43%的人截肢,但其餘52名已戒菸者,最後僅6%截肢,可見「戒菸」才是治療此病的唯一途徑。

聯合報╱記者蔡容喬/高雄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蕁麻疹患者一旦發作,不但皮膚塊狀紅腫、搔癢,還會影響睡眠。醫師表示,國外已核准一種氣喘藥適用於慢性蕁麻疹治療,國內尚未核准,但臨床效果不錯。有51歲女性因蕁麻疹發作,眼皮腫,臉紅腫,打高劑量類固醇仍未改善,以氣喘藥治療,半天消腫。

 

皮膚科醫師表示,不少民眾飽受蕁麻疹困擾,急性發作時皮膚出現塊狀紅浮腫、奇癢無比,甚至影響睡眠。臨床統計,約九成患者急性期前三天積極治療後會好轉。日本研究顯示,50名蕁麻疹患者中,治療後超過兩周未好轉比率占6%,若無法改善、可能轉為慢性。

 

臨床定義若反覆發作超過六周,就稱為慢性蕁麻疹。急性與慢性患者症狀雖無太大差別,但逾半數慢性蕁麻疹患者,一整年處於皮膚癢、紅腫等發作狀態,很多人經常嚴重到眼皮、嘴唇、臉部等浮腫,影響外觀、心情低落,還可能引發憂鬱症。

 

目前治療蕁麻疹雖有抗組織胺,類固醇、抗過敏藥物、免疫抑制劑等,但很多患者抗組織胺用到四倍劑量卻還無法控制,有些打類固醇仍無法改善。歐美等國今年已核准氣喘藥物(過敏球蛋白單株抗體)可用於治療12歲以上慢性蕁麻疹。

 

這種氣喘藥物除治療慢性蕁麻疹外,臨床發現有助急性發作緩解。這名51歲患者因蕁麻疹反覆發作,眼皮、嘴唇及臉腫脹,到醫院打了五天高劑量類固醇都不見改善,最後打這種氣喘用藥,上午打針、下午立即消腫,回到工作崗位。

 

氣喘誘發是因體內過敏球蛋白過多,此藥可讓氣喘獲控制,也可讓誘發蕁麻疹的肥大細胞變得穩定、避免發作。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已同意,將對急性患者使用此藥,看是否能有效避免變為慢性,希望提供患者另一項治療選擇。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人們提到過敏反應時,很多人會聯想到花粉、草及花生等過敏原。但英國科學家發現,生活型態才是造成過敏的元凶。

 

據統計,覆蓋在皮膚、嘴巴四周、腸道的細菌不僅是細胞總數的10倍,也是鍛鍊體內免疫系統的利器。因此生活型態一變,這些微生物也會跟著改變,進而導致身體出現紅癢腫等過敏現象。

 

在西方社會,家庭多半重視衛生甚至一塵不染,因此細菌種類不如開發中國家,影響所及,後者平均1500人才有1人過敏,但英美等國平均3人就1人過敏。

 

西方的生活方式改變了細菌種類,讓民眾動不動就容易過敏,但到底是什麼樣的生活型態導致今日過敏人口有增無減?

 

剖腹產是被點名的元凶之一。在英國,1/4小孩是剖腹產,而剖腹產小孩的過敏風險比自然產小孩高出52%。科學家認為,自然產小孩在產道接觸的細菌彷若保護傘,讓他們遠離過敏。

 

但是隨著小孩長大,這些有如保護傘的細菌不斷受到攻擊而減量,而研究發現,母奶含有多達900種細菌,足以說明何以僅吃母奶的小孩較不易過敏。

 

抗生素是另一個不利可抗敏細菌的凶手。弔詭的是,抗生素明明是為了保護健康,卻往往嚴重殘害這些有益健康的益菌。研究發現,小時候使用抗生素,長大後罹患溼疹的風險上升40%

 

若想降低過敏風險,多到戶外走走、曬曬太陽、呼吸新鮮空氣,都是簡單又有效的抗敏妙招。此外,在家種些花草,增加黏附在皮膚上的細菌種類,也可降低過敏的機率。

 

其實,人身體有如一個生態系統,必須和微生物共生共存,有了這層認知,也許大家應重新思索吃進身體的東西,並進一步認識身體的運作方式。

 

中國時報鍾玉玨/綜合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食安問題、空氣汙染都讓過敏問題愈來愈嚴重,據統計,50%以上學童有過敏困擾,醫師指出,抗過敏不能只是阻擋過敏原,還得減少內在誘導物與外在刺激物,包括食品人工添加物、空氣汙染等,也要注意少喝冰水、避免接觸乾冷空氣,以免誘發過敏。

 

醫師指出,食物過敏原則可以透過人體免疫系統的自然耐受性獲得控制,49個月是訓練寶寶腸胃道免疫力的黃金時期,此時寶寶應該嘗試各種副食品,包括魚、蛋、肉、水果等,可以降低未來對這些食物過敏的機會。

 

根據研究,如果孩子1歲之後才接觸到雞蛋,發生過敏症狀的機率是提早吃雞蛋的寶寶的3倍。過去有些人以為,小孩子最好不要吃魚、蛋以避免過敏,其實是錯誤的觀念,應該將吃副食品時間提早到4個月,把可能致敏的食物少量多樣地嘗過一次,可以增加身體耐受性,降低過敏的可能。

 

過敏成因複雜,有些人說「太乾淨會導致過敏」,也有人說「家裡太髒亂、塵蟎多會造成過敏」。其實過度暴露或過度保護都可能造成過敏,應該從過敏原、內在誘導物與外在刺激物3個方面杜絕過敏症狀。

 

過敏原包括環境中的塵蟎、黴菌、花粉,以及食物中的動植物蛋白等,內在誘導物則像香菸、食品添加物、空氣汙染等,外在刺激物則是指乾冷空氣、洗熱水澡等,不過,如果控制好過敏體質,即使受到外在刺激,過敏症狀也不會發作。

 

環境中的過敏原可以透過打掃、使用空氣清淨機、除溼機、防塵蟎套等保持低致敏環境,例如,家中養寵物或成員吸菸者可以使用空氣清淨機改善,而只要家中溼度低於40%就可以有效杜絕塵蟎、黴菌,不過此時空氣過於乾燥,可在家中放置2條溼毛巾改善。

 

中國時報郭佳容/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蕁麻疹除好發於季節轉換時期,患者接觸蝦蟹、豆類、香菇等食物過敏原,也可能急性發作。醫師提醒,如果蕁麻疹反覆發作超過六周不見好轉,除持續用藥外,建議到醫院驗血,了解是何種過敏原引發,盡量避開過敏原,以免發作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

醫院皮膚科醫師表示,會引起蕁麻疹的過敏原非常多,甚至可能找不到原因。反覆發作超過六周的患者,應到醫院抽血檢查可能的過敏原。一般最常見的過敏原是有殼蝦蟹、豆類等,有過敏體質的人,最好盡可能避免接觸。

皮膚科醫師說,盡量避免接觸灰塵、多喝溫開水、多運動提升免疫力,避免蕁麻疹反覆發作。

 

聯合晚報╱記者陳麗婷/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以疼痛的症狀來表現的病症,病情無法根治,只能降低關節疼痛和發炎反應。患者應配合做好日常保健工作,幫助保護關節功能,預防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成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雖然還不十分清楚,但是因感染而引起的自體免疫作用,是大部分研究同意的致病機轉。包含因為持續性的關節感染,及病原產物滯留關節腔,形成的慢性發炎。患者也常見關節對病原體產生了異常的反應。


根據統計,大約三分之二患者,初期只有感覺全身虛弱、疲勞,食慾差,肌肉疼痛等這些前兆表現,有可能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後,才出現關節痛。
之後隨著病情發展,被侵犯的關節可見腫,痛,熱,壓痛,僵硬,但不會紅腫,晨起的關節僵硬有可能持續1至2小時。手的關節患處大都出現在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骨間關節。時間一久,關節炎會造成關節某種程度的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照護注意
應注意包括當關節正處於發炎期,應多休息,可採平躺採仰臥位,伸展疼痛的關節。並避免對正在發炎的關節按摩,以免使發炎更嚴重。平常應注意避免受到風寒、遠離潮濕環境,避免受涼,或長時間在潮濕的環境。平時活動時,注意適當改變姿勢,像是儘量使用大關節以分散各個關節的壓力,例如東西可用推的,減少直接用搬的或提的。同時應維持理想體重,以減輕關節的負擔。
此外,當環境溫度較低時,容易造成肌肉收縮,增加關節疼痛僵硬,因此,像是進入冷氣房,應注意適當保暖,尤其關節部分,適時可增加衣物、襪子。而坐椅選擇上,可選一個有扶手、椅背平、直椅面、比一般椅子高3~4吋的椅子,可幫助預防髖、膝關節過度屈曲,且也較容易坐下。


專家看法
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年紀較大的老年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伴隨其他關節併發症,疼痛狀況較明顯。也容易因較敏感,常見因天氣冷、氣壓改變時,症狀加重。應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避免自行隨意停藥。急性發炎時,也要避免關節活動負擔過大,注意多休息。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林慈濟醫院  童建學醫師 

 

生活型態調整

¾     規則服藥,勿信偏方

遵循醫囑,規則服藥是戰勝紅斑狼瘡最重要的一環。如果您打算服用任何的營養補充品或健康食品,一定要與您的主治醫師討論後再開始服用。

¾     充足休息,適當運動

紅斑狼瘡患者在病情活動時,常會有倦怠疲勞現象,此時應充份休息。在病情穩定後,則應及早開始做運動。要開始運動前,應和您的醫師討論適合您的運動。

¾     時時防晒

紫外線是紅斑狼瘡的重要惡化因子,患者應時時注意防曬。平時應選用防曬係數(SPF)15以上之防曬產品,要避免曝曬早上十點以後及下午四點以前的強陽光,還應戴帽及穿長袖衣物隔絕陽光。室內的日光燈,滷素燈,影印機的強光一樣有紫外線,所以即使足不出戶,也應防曬。

 

結論

¾     紅斑狼瘡腎炎是一個紅斑狼瘡病患嚴重的併發症,一旦發生後,須要特別的注意及治療。

¾     診斷檢查及治療皆需病患醫師的配合,才能有較好的預後。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紅斑狼瘡腎炎的末期腎衰竭 (約有10-15%病患會進行到末期腎衰竭)

何時該停止治療?

¾     肌苷酸>5mg/dl,無腎炎活動現象

¾     腎臟切片顯現慢性變化

¾     腎臟萎縮

 

洗腎:血液透析,腹膜透析

¾     有時暫時性的透析治療有助於穩定病情改善症狀爭取治療時間

¾     有一半病患會持續有紅斑狼瘡症狀,急性進行到末期腎衰竭的患者會較容易

¾     血液透析病患會較少有紅斑狼瘡症狀

¾     洗腎病患容易因尿毒而抵抗力弱,容易感染,加上使用免疫藥物,因此死亡率較高

 

紅斑狼瘡腎炎的腎臟移植

¾     紅斑狼瘡腎炎較容易有慢性免疫排斥反應造成移植失敗(2)

¾     移植成功患者較少有持續紅斑狼瘡症狀

¾     腹膜透析比血液透析患者較不易感染不易排斥

¾     有透析患者比無透析患者較不易排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