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走路、久站後,足底因發炎疼痛難忍嗎?衛福部朴子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教導預防足底筋膜炎的保健四式,「毛巾鬆足底、圓柱滾足底、雙手撐牆拉足身、上下階梯踮腳掌」,可減少症狀發生。
雙手撐牆拉足身。
雙手撐牆拉足身。
上下階梯踮腳掌。
上下階梯踮腳掌。
毛巾鬆足底。
毛巾鬆足底。
圓柱滾足底。
圓柱滾足底。
朴子醫院復健科醫師說,足底筋膜炎典型症狀是早起下床、久坐及久站後,開始行走的前幾步,足跟會疼痛,痛的位置在足跟與地面接觸面的內側,按壓下去會有明顯痛點,當行走或採坐姿休息、站立一段時間後,疼痛會漸減輕,若休息後再次站立、久站或行走時間過長,疼痛又會加劇。

人體一半以上重量都由兩腳跟骨承接,長期走路、跑跳時,足底筋膜與跟骨交界處便容易發炎、疼痛,此時須避免可能加重筋膜張力的運動,並有適當休息,會自然修復,但反覆發炎後,足底筋膜纖維化加劇,足部越難修復,也變成慢性發炎。

患者在家起床時,利用雙手按摩腳掌、拉腿伸展小腿肌肉、訓練腳趾肌肉力量,可減輕症狀,發炎時可冰敷減緩疼痛;平時可做預防保健四法,但若處於疼痛發炎期時,建議適當休息,勿過度運動,並找醫師診治、配合用藥等,可治療改善。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20多歲的男性因高燒就醫,X光片檢查肺部有結節而以為是肺結核,投藥治療無起色,甚至遭懷疑感染愛滋,最終抽血檢驗確診為血管炎。醫師提醒,血管炎是體內免疫系統出問題,若有鼻竇炎、咳血、血尿、發燒等症狀,反覆發作且找不出原因,恐就是血管炎。

高雄醫學大學醫院過敏免疫風溼內科主治醫師表示,血管炎是因體內出現人體不應出現的ANCA、嗜中性白血球細胞質抗體,是一種難以鑑別診斷的疾病。因為血管遍布全身,血管炎發生在哪,那邊的器官便會出問題,例如發生在肺,就可能咳血、久咳,發生在關節,就會引發關節炎造成腫脹疼痛。

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溼科補充,當該抗體攻擊血管組織,會造成血管壁發炎,引起發炎細胞浸潤、血管壁增厚、血管內層破壞,導致血管腔狹窄甚至阻塞。

由於血管炎的症狀多元、無特異性,臨床上病患常依出現的症狀,到不同門診就醫,例如咳血就到胸腔內科、血尿就到腎臟科等,除非是合併關節炎,才會到治療血管炎的過敏免疫風溼科。

血管炎依侵犯血管之大小而有大、中、小血管炎,而侵犯中小血管的ANCA相關的血管炎,包括健保重大傷病之一的韋格納氏肉芽腫、顯微性多血管炎以及過敏性肉芽腫血管炎等3種較為嚴重,因為小血管供應肺臟、腎臟、皮膚及神經系統營養,一旦被攻擊,症狀容易變得相當複雜。

病人發病可能從鼻竇炎、咳血、血尿或發燒等症狀開始,部分病人會因為周邊神經病變而感覺到四肢麻痛、無力感,有時甚至皮膚出現紫斑、紅疹等。

血管炎難在「診斷」,若及早確診,施以類固醇、化療藥物,便能有效控制。

(中國時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18歲男子日前與友人在夜店整晚飲酒玩樂,隔天醒來一只耳朵覺得悶悶的,接著發現聽不到聲音,緊急求醫檢查後確診為突發性耳聾。醫師表示,熬夜、大量飲酒易使自體免疫謝統失調,導致白血球攻擊耳內的毛細胞,進而引發突發性耳聾。

亞東醫院表示,人耳內在出生時有3.5萬個毛細胞,當聲音的能量傳入耳蝸時,毛細胞會負責感應傳入的振動能量。耳內的毛細胞平均每10年會死3500個,所以當年過50歲、毛細胞僅剩下約一半的數量,此時將出現重聽的現象。但當自體免疫謝統失調時,毛細胞數量將會因受到白血球攻擊而加速減少,此時便易出現突發性耳聾。

噪音、熬夜、飲酒和吃過於刺激的食物,這些都屬於氧化因子,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害,導致聽力受損。陳光超補充,除了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濾過性病毒和耳中風都會引發突發性耳聾,目前醫學界仍未研究出事先預防的方法。

突發性耳聾可靠類固醇治療,其中約有6~7成可達到改善,考慮到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並做好自身聽力的保養,避免處在音量過大的環境。一般人勿在91分貝的環境下待超過2小時,100分貝勿超過15分鐘,「音量高達112分貝時,聽力承受極限不到1分鐘。」

不少人有聽耳機的習慣,在正常環境下,正確的使用耳機並不會對聽力造成影響,「但在例如行駛中的捷運車廂內,民眾常會調大音量來蓋過噪音,這種就易造成聽力損傷。」

以蘋果手機為例,音量調到中間那格就屬於正常,平時在家可默默觀察長輩,若發現長輩看電視的音量愈調愈大聲,或漏接手機的頻率增高,都是聽力退化的徵兆。

★中時電子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您是否曾經發現在頭皮、鼻翼兩側、眉心、前額髮際、耳前後、甚至是前胸及後背處,常常會有白白小小的細屑,擦藥也不會好,壓力大或晚睡時,上述部位會特別容易泛紅、脫皮,其實這是所謂的「脂漏性皮膚炎」。顧名思義,這些脫屑部位多發生於皮脂腺分泌較旺盛地方,也就是身體比較容易出油處。
 
 
許多人剛發生這樣的皮膚問題時,馬上聯想到皮膚科拿外用藥膏,也就是含類固醇的抗發炎藥膏來塗擦,剛開始的時候,擦藥效果超好,但是約2周後,泛紅及脫屑又會出現,藥愈擦愈覺得沒效,擦藥頻率愈來愈密集,三不五時藥膏用完了,又再回門診拿藥,反反覆覆長達數年、無法斷根……
 
但是,脂漏性皮膚炎真的無法斷根嗎?其實不盡然,事實上,脂漏性皮膚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當免疫細胞攻擊自己的表皮細胞,它會造成慢性反覆發炎反應。現代醫學認為,脂漏性皮膚炎與遺傳、飲食、壓力等因素有關,且無法斷根。
 
不過,脂漏性皮膚炎與遺傳無關,患者若能配合治療與調理,是可以完全斷根的,只是必須耗費至少半年至一年時間。
 
我們的身體是一個極端聰明的生化工廠,一旦啟動自體免疫攻擊機轉,要讓它回到正常狀態就得花費更多心力去呵護與保養,畢竟疾病的根源起因於晚睡、睡眠不足,身體在夜間無法有效休息,日也操、夜也操,身體肯定會抗議!只有將肝功能與腸胃系統回復到健康清潔狀態,皮膚才可能回到平衡狀態,如果長期的日夜顛倒或熬夜不睡,身體過度勞累就會引發自體免疫功能異常。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天來臨,許多民眾的皮膚出現乾燥脫皮、搔癢難耐的症狀,不過近期一名年約60歲的男子,全身肌膚嚴重脫皮,連續看了兩家醫院的皮膚科,都不見改善,最後只好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就診,沒想到經過多項檢查後,竟然確診罹患了「過敏性血管炎」!


彰濱秀傳醫院表示,這名男子「這裡癢、那裡癢」,原本以為沒什麼大不了,直到癢到抓不停,全身都脫皮,才連忙去看皮膚科醫師,可是連換兩家,卻依然沒有改善。由於該名男子本身就有氣喘,醫生建議他去過敏免疫風濕科診療,經過胸部X光、抽血等多項檢查,結果確診為過敏性血管炎。

該名個案不但皮膚癢,還有氣喘病史,在皮膚科無法獲得改善,才到過敏免疫風濕科尋求解答,終於可以對症下藥,不然很可能錯過治療的黃金時間,讓病情更加擴大。

一般來說,血管炎的分類很多,但發生原因不明,主要還是認為與免疫系統不正常活化有關,臨床症狀五花八門,從皮膚起疹子到發燒、頭痛、腹痛都可能出現,只有進一步檢查確診、找出病因,才能對症下藥。

許多人聽過「過敏免疫風濕科」,卻不知道什麼症狀要掛這一科,往往都是碰到疼痛、腫痛,或是有兩個器官以上的問題,才會選擇來看,不少看診醫師經常碰到「整個醫院科別都看完了」,但始終都找不到病因,最後就到「過敏免疫風濕科」來試試運氣的情況。

西醫所稱的「過敏免疫風濕」,主要是科別名稱,西醫的「風濕」名稱起源應該與「風濕熱」有關,只要患者有慢性、反覆性、肌肉骨骼症狀,時間超過6個星期以上還無法痊癒,就可到該科進一步檢查,以免錯失治療時機。

記者劉曉欣/彰化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打從寶寶出生起,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孩子在學習發展上能不落人後,以求得日後更好的生活,要是看到寶寶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專注力低落,家長就會變得很緊張。近來臨床發現,寶寶的專注力與過敏有很大的關聯,因為一旦孩子過敏,就會出現皮膚搔癢、鼻塞、噴嚏打不停的狀況,身體不舒服,加上睡眠品質不佳,就容易出現躁動不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形,也因此可能會影響學業表現,甚至其舉止引起同儕間異樣眼光,讓孩子無形中產生壓力,甚至有自卑心理。


一旦出現過敏症狀,寶寶的過敏體質被誘發了,就很難回到原本完全健康的狀態,容易反覆出現很多不適的過敏症狀,因此建議要把過敏影響健康的風險降到最低,務必從孩子出生起做好過敏預防,別等到症狀出現了才擔憂。

為了孩子的未來發展 過敏預防刻不容緩

三歲前寶寶許多器官還在發育中,免疫與消化系統都尚未成熟,趁此時盡早做好過敏預防,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為了孩子日後的健康與學習著想,建議從一出生就要開始做好過敏預防的工作,才能盡可能遠離過敏所造成的問題。

過敏預防方式,除了家長普遍認知的做好環境清潔外,飲食部分也要多加注意,如剛剛提到,由於寶寶的消化系統尚在發育中,過敏原較容易通過寶寶未成熟的腸胃道進入體內,引發過敏反應,國內外研究都有數據顯示,母乳中含有助於寶寶免疫系統發展的因子,營養也最豐富,建議媽媽可以多多哺餵母乳。媽媽如果因為工作因素、疾病或者是母乳分泌量較不足等原因無法哺餵母乳,建議使用「部分水解蛋白配方」來銜接,它裡面的蛋白質透過水解技術,已從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就如同將蘋果磨成蘋果泥,營養成分一樣,寶寶也較容易吸收,不容易出現過敏 現象。

醫師提醒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家長心中最深的期待,我自己也是媽媽,所以也相當明白為人父母的用心良苦。建議家長把握三歲前黃金期,從環境與飲食多方面做好過敏預防,幫孩子培養好體質,幫助他們健康快樂長大。

** 寶寶若有潛在過敏風險,有過敏家族史,建議尋求醫師飲食建議 

 聯合線上 林煥堯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斑症」不是致命疾病,卻嚴重影響外觀,讓患者社交關係卻步,自信蕩然無存。醫界表示,白斑症是種免疫性疾病,但壓力可能導致誘發,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義大醫院皮膚科說,白斑症是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黑色素細胞,致無法產生黑色素造成。患者無特定族群,無分年齡,有些在幼稚園時即罹患,有的老年才碰上。

「包括環境、壓力或本身基因,都可能是誘發的因子」,譬如車禍、住院、開刀都是種壓力源,有可能引發白斑症。通常白斑長的位置都非對稱,全身都可能長,目前臨床以擦藥、吃藥、照光等方式治療,「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由於白斑易影響觀瞻,特別是女性患者的白斑若長在暴露處,更易造成心理陰影、影響社交,導致憂鬱,因此醫療上也會搭配彩妝指導,解決患者的困擾。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隨著年齡漸長骨質漸漸流失,加上筋骨退化,腰痠背痛,因此常有患者詢問:「痠痛是不是因為骨質疏鬆?」「灌骨漿可以加強骨質嗎?」


中老年人骨質疏鬆比例高,常因為意外跌坐或搬重物,甚至是打噴嚏或晾衣服而造成脊椎壓迫性骨折,常會導致脊椎骨頭塌陷、骨骼構造不穩定,無法負荷體重導致腰背部痠痛。

所謂的「灌骨漿」全名稱「經皮椎體成型術」,目前主要是用於治療骨質疏鬆性壓迫性椎骨骨折,藉由灌入成分是壓克力樹脂的骨水泥,填補脊椎骨骨折塌陷的空洞,可大幅減緩骨折疼痛,但是無法增加骨質,解決骨質疏鬆的問題。

脊椎壓迫性骨折在部分患者可能症狀輕微,只有身高變矮、駝背,但少部分的患者卻是坐臥不能,難以忍受的疼痛。

「經皮椎體成型術」為局部麻醉手術,時間約30分,醫師在X光機監視與導引下,利用導針經皮穿刺至脊椎內,將骨水泥注入椎體骨折空隙處,增強脊椎的穩定度,傷口小、恢復快,臨床報告,8成患者在接受治療後,馬上減輕疼痛,立即可下床行走。

「經皮椎體成型術」可減少骨折長期臥床所帶來的各項併發症,例如褥瘡、尿道感染或肺炎等,手術風險低,但仍可能發生骨水泥滲漏、感染或神經損傷的併發症,而類似心導管氣球輔助的「氣球擴張椎體成型術」可再降低一些手術風險。

另外,「灌骨漿」會導致鄰近的脊椎受力加重,可能產生「鄰近節脊椎骨折」,術後應避免劇烈運動,以防止骨折再次發生。

總之,老年人腰背痠痛若影響日常生活,的確可能是骨質疏鬆的脊椎壓迫性骨折造成。平時應均衡飲食、適量攝取鈣質與維生素D、足夠的運動與陽光曝曬,定期骨質密度檢查,從根本防治骨質疏鬆。

若脊椎壓迫性骨折需要「灌骨漿」,建議民眾尋求專業醫師診斷治療,以期改善症狀及緩解疼痛。

文/陳彥名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鋒來襲,不少人筋骨也出問題!!一位20出頭的年輕病患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我的痛風怎麼都好不了?」他形容自己從腳踝痛到腳後跟,腳拇指也出現熱痛,過去吃上一兩天止痛藥就好了,這次卻反反覆覆好幾個月還未見好轉,「連走路都受影響,我到底怎麼了?」經過醫師抽血檢驗,發現作怪的不是痛風,而是僵直性脊椎炎!


「確實常有病患誤認為自己痛風發作!」讓醫師印象深刻的是一位30來歲的男子,駝著背看了好幾科門診,始終認為自己罹患痛風,長期推拿沒效果,最後到風濕免疫科照了X光,關節已出現沾黏,行走像竹竿一般,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不僅他本人,後來也發現大他十歲的哥哥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但兩兄弟十幾年來都以為是痛風,耽誤了最佳治療期!

「痛風,顧名思義,來去一陣風,快則三五天康復,慢則一週內好轉」。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補充,僵直性脊椎炎頑強許多,一痛至少兩三週以上,就連躺下休息也無法緩解,反倒在活動伸展十幾分鐘後,可稍微緩解不適。醫師提醒未滿40歲、下背疼痛超過六週到三個月,吃止痛藥都無法緩解且腳後跟與腳底不適的患者,就要當心是僵直性脊椎炎了!

醫師曾治療過一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修車工人因長期彎腰,胸椎和腰椎全彎掉,必須挺出肚子走路,才能看到前方。醫師表示據統計資料看來,不少病患看各科醫師花了七、八年才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且少數患者會有關節以外的症狀,如侵犯眼睛、腎臟、心臟、肺臟等,其中葡萄膜炎與虹彩炎會導致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能失明,如能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就能及時控制病情惡化,避免惡化造成脊椎嚴重變形,最後需求助置換關節手術才能保持關節功能。

治療僵直性脊椎炎藥物治療種類繁多,如:控制發炎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注射、緩解關節傷害的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及近十年來常用於治療免疫風濕疾病的生物製劑。張棋楨醫師指出「患者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病情的治療方式,倘若以傳統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控制病情,與醫師討論後可改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且患者經抽血檢驗是HLA-B27基因病友,可詢問醫師健保給付生物製劑的適用條件,積極治療同時搭配復健,保持脊椎靈活度,便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治療好麻煩喔…我想要放棄了…不想要再打針了…」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55歲王媽媽(化名),先是採用傳統藥物治療3年多,但效果有限,關節還是疼痛不舒服,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雖然病情改善,但卻因為害怕打針,對於要一直與針頭共處的生活感到無奈,也影響心情;半年前因為關節又開始腫痛,讓她對治療失去信心!當王媽媽向醫師表示想要放棄治療時,醫師建議可改用小分子口服藥治療,且因無需打針,讓王媽媽對治療更有信心,也重回規律治療的行列!

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自體免疫問題造成的發炎疾病,當有指頭關節出現莫名腫痛、發炎,早晨起床明顯感到僵硬等身體情況持續六週以上,就應盡速就診,由醫師評估、診斷,及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掌握黃金治療期,才能避免關節變形、殘障,影響生活品質。

醫師說明,在醫療發達、藥物不斷改良下,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從早期傳統口服藥到生物製劑已經有很大進步。若使用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改採取生物製劑或小分子口服藥物進行治療!
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慢性病一樣,雖無法痊癒,但可以控制,尤其藥物不斷進步,千萬不要對治療灰心、自行放棄治療,病友要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只要有信心、堅持治療,都能獲得良好成效,建議病友可以加入病友團體,彼此互相交流、鼓勵,一同積極面對疾病!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