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c 24 Thu 2015 22:43
吸入型類固醇 不會造成月亮臉
- Dec 24 Thu 2015 22:31
吃香蕉影響鈣吸收? 關節保養4問
- Dec 24 Thu 2015 22:24
7歲童腳痛到無法走 幼年型關節炎惹禍
- Dec 24 Thu 2015 22:17
幹細胞新藥 可救紅斑性狼瘡
- Dec 24 Thu 2015 22:14
痛風可以治療 積極追蹤控制改善生活品質
- Dec 24 Thu 2015 22:03
3重點 分辨感冒過敏
- Dec 24 Thu 2015 21:52
天冷霧霾重 類風濕性關節炎 病情易加劇
- Nov 27 Fri 2015 00:49
11萬乾癬患者 內外夾擊 陷癬境
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約11萬乾癬患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指出,患者須忍受皮膚紅斑、發癢等,因體內長期發炎,易出現高血壓等疾病,可說是內外夾擊,建議發現病灶,及時用藥、作息正常可改善與預防內外症狀。
乾癬是一種皮膚性的慢性發炎疾病,目前醫界尚未找出確切的致病因素,但壓力大、肥胖等都易導致乾癬發作與增加病灶嚴重程度,除了皮膚上的紅斑、脫屑等病灶外,乾癬患者罹患糖尿病機率是一般人的1.55倍、肝病是1.5倍、高血脂是1.3倍、高血壓則為1.2倍,均與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有關,尤其入秋溫差大讓乾癬易復發,提醒患者應規律回診控制病情。
【先了解】肥胖增風險
包括長期處在高壓的環境下、過度曝曬在日光中、溫差大的氣候等,都可能導致乾癬發作,尤其較肥胖的乾癬患者,其皮膚上的紅斑、脫屑、發癢症狀也較標準體重的乾癬患者嚴重,建議乾癬患者仍要積極控制體重才有利病情。
【這樣做】宜就醫評估
經皮膚科醫師評估乾癬症狀較輕微者,以外用藥膏如類固醇、維生素A、D治療,搭配每星期2~3次的紫外線光照療法,可抑制表皮發炎因子;若個案已合併有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醫師也會協助轉介至其他專科治療。
打生物製劑
若經外用藥、光照療法等,乾癬症狀仍難控制者,可評估施打生物製劑,健保已納給付,能有效降低體內發炎反應,進而減輕心血管疾病疾病威脅,患者可與醫師溝通適合自己施打的長效或短效劑型。
忌菸酒過補
乾癬患者應及早戒除菸癮,避免香菸中的化學成分,導致體內發炎反應加重,而像是酒精也易使細胞處於發炎狀態,另外,入秋後氣溫轉涼,乾癬患者應避免過度進補如人參、燒酒雞等,以免刺激身體免疫反應,引起乾癬症狀復發。
控血壓血糖
若合併有高血壓、高血糖的乾癬患者,入秋後更要注意劇烈的溫差,以免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威脅,建議平常除了按時回診拿藥控制外,可做好血糖、血壓監控與紀錄,也有利醫師進一步調整用藥。
【醫師說】
乾癬患者除積極用藥外,平時應保有規律運動習慣,有助控制體重,也有舒緩壓力、預防反覆發作的效果。
報導╱黃子倫、周佩儀
- Nov 27 Fri 2015 00:48
塵蟎惹9成過敏 惡化易成氣喘
醫師表示,台灣有過敏、氣喘症狀的0歲到12歲兒童約佔10%至15%,致病原因高達九成是塵蟎引發;近幾年因空氣品質惡化,原本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更易誘發症狀。醫師建議家有過敏兒的家長應及早預防處理,才能避免長大後惡化成氣喘。
高雄榮總醫師指出,小兒過敏好發於3到5歲,這類患者在新生兒時期就有腸胃道不適及異位性皮膚炎等早期症狀。不過,許多家長普遍有「過敏不會好」的迷思,放任小朋友繼續惡化,也有父母擔憂治療氣喘的鼻吸入劑含有類固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現階段氣喘吸入劑的類固醇成分,作用在身體的比例不到1%,固定使用可舒緩過敏性鼻炎,也可避免氣喘情況惡化。
父母雙方都有過敏體質者,小孩有二分之一機率會過敏;除了遺傳因素,秋冬空氣品質不佳也有誘發過敏的可能。「過敏是終身功課」,若不積極預防、治療,只會一直惡化,若造成氣喘有致命危機。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
- Nov 27 Fri 2015 00:40
皮膚門診-乾癬好發季報到
每當天氣逐漸轉涼、變冷,皮膚科門診就會開始出現乾癬病患。醫師提醒,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容易反覆發作,使得皮膚外觀紅腫、脫屑,患者須注意乾癬性關節炎及心血管等共病發生。提醒有相關病史的民眾,應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好好控制病情。
醫界統計,全台灣至少有11萬名乾癬病友,且不包含情節輕微未就醫、未確診的患者。乾癬是因皮膚發炎反應,導致細胞不正常增生,使得皮膚紅腫、脫屑,乾癬不會傳染,但部分患者會被誤認為罹患傳染性皮膚病,影響人際關係。
乾癬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有許多誘發原因,包含天冷、外傷、感染、皮膚乾燥、壓力等。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表示,除已知的皮膚症狀,患者也須注意乾癬性關節炎及心血管等共病發生。
尤其是乾癬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嚴重可能會侵犯身體單處或多處關節,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及早治療能保存尚未破壞的關節功能,且避免損壞的關節再度惡化。
乾癬患者若要控制病情,應在醫師指示下,好好使用口服或外用藥物,選擇可以配合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治療方式。
由於患者的皮膚症狀,常讓他們被誤以為是傳染源,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就說,乾癬患者長期遭受社會大眾歧視與誤解,需要社會大眾的關心與同理心。
(中國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