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7歲男童一直喊走路會痛,家長以為只是成長痛,未料小朋友後來兩腳膝蓋出現紅、腫、痛,且合併高燒不退、無法行走,做檢查才發現原來罹患罕見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
開業小兒科診醫師解釋,這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盛行率約為10萬分之20,常被誤認是成長痛而忽略就醫;若孩子的關節出現紅、腫、熱、痛或合併高燒,甚至關節活動受到限制、一直喊骨頭痛,皆應警覺,並做進一步的X光和抽血等檢查。

成長痛 不影響活動
如何區分成長痛和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前者常見3~10歲小朋友身上,多半在傍晚或凌晨下肢疼痛,原因不明,推測可能是此階段小朋友的骨頭生長速度快、但肌肉跟不上,及白天活動劇烈、乳酸堆積肌肉引起,從外觀看不會有任何異狀,也不影響走路和關節活動;至於後者,因病童關節內發生不明原因的滑液膜發炎,造成關節軟骨及軟骨下的硬骨傷害,導致有一個以上的關節發炎,也就是關節會紅、腫、熱、痛,行動受限制,有些還合併眼睛葡萄膜炎、發燒等症狀。

團隊治療 有利控制
治療幼年型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常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搭配免疫抑制劑,若效果不彰,目前最新療法也有生物製劑,其是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可用在1個或多個免疫抑制劑反應不佳的患者,健保有給付,但不適用懷孕、授乳、罹患結核病、敗血症或惡性腫瘤者。除了以藥物治療外,也最好搭配復健科醫師等團隊治療,以獲得更好控制。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內幹細胞研究有重要突破。目前醫學界已知淋巴細胞過度活化,會引起紅斑性狼瘡等免疫疾病,國家衛生研究院昨宣布,發現間質幹細胞可抑制淋巴細胞,其關鍵在於間質幹細胞會分泌一種蛋白,未來若能研發出可增加人體內此種蛋白的藥,即可望大幅改善免疫疾病,甚至癌症。
主導該研究的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副研究員說,淋巴細胞Th17過分活化,會引起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免疫疾病,目前無特效藥可大幅改善症狀,過去醫學界雖已知間質幹細胞會抑制淋巴細胞Th17,但為何會抑制,一直沒有答案,直到他們的研究團隊發現,關鍵是間質幹細胞分泌的特殊蛋白、介白素IL25,因為IL25能透過細胞膜上的蛋白PD-L1、來抑制Th17。
若成功可改善癌症
上述發現可望成為新療法、新技術的開發基礎,但介白素IL25要在特殊狀況下、如身體出現發炎反應時才會大量分泌,因此要如何增加體內的IL25,還有技術問題待克服,一旦克服,除免疫疾病外,與免疫、發炎反應有關的難題,如癌症或器官移植產生的排斥現象,都可望改善。
國衛院團隊估計,沿用此研究成果的藥物、療法,需五到十年後才能上市;台北榮總幹細胞團隊說,國外已有生技公司在進行間質幹細胞改善器官排斥的人體試驗,且已進入第三期最後階段,國內要加快腳步。
邱俊吉╱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雲林縣每百人約有7人罹患痛風,但缺乏痛風醫療觀念,未積極治療,導致病情加劇,甚至衍生心血管、腎臟、代謝症候群,危害生命與生活品質。
台大雲林分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痛風主要因血液中尿酸濃度異常增高導致尿酸結晶體形成,引起關節劇痛和發炎,初期並無明顯症狀,但其造成典型痛風關節炎,會讓患者痛到無法行動,不能輕忽。
台大雲林分院表示,國內常有痛風無法治療,或依賴飲食與作息改善即可獲得紓解觀念,其實並非正確觀念,痛風反高尿酸血症如同慢性病一般,須治療及規則控制,才能獲得改善。
運用超音波輔助診斷痛風關節炎,對症下藥,改善症狀與生活質。
〔記者林國賢/雲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季節已到,又到了過敏好發時節,北醫過敏氣喘免疫科醫師表示,許多家長常分不清楚孩子是感冒?還是鼻過敏?其實只要掌握發作時間、鼻子分泌物、發作周期3個重點,就能判斷孩子到底是不是過敏。如果確定孩子是過敏,接下來就建議抽血確認過敏原,藉此減少孩子過敏機率。
近來氣溫忽冷忽熱,除了容易罹患感冒,也是過敏發作的高峰時節,看著孩子猛流鼻涕,不少父母都會疑惑「到底是感冒?還是鼻過敏?」醫師表示,想要分辨感冒、過敏,首先可以觀察孩子每次頻繁打噴嚏、流鼻涕的時間點,如果是半夜、清晨時最嚴重,平常時間還好,就可能是鼻子過敏,因為半夜和清晨氣溫較低、副交感神經較興奮,容易誘發過敏;如果一整天都常常打噴嚏、流鼻涕,就應該只是一般感冒。 
2歲後可抽血驗過敏原,2歲後 才驗過敏原
醫師表示,第二個要觀察的重點是鼻子黏膜與分泌物,如果鼻涕清徹透明,而且鼻黏膜較為蒼白,就是過敏的症狀;而感冒的鼻涕顏色比較黃綠,鼻黏膜則會較為紅腫。第三個重點是出現症狀的周期,如果流鼻涕天數長達一個月就可能是過敏,而一般感冒流鼻涕最久則不會超過10天。
醫師提醒,以上3個觀察重點只是判斷標準,事實上還是要讓醫師診斷才能確定,如果懷疑是過敏,就可抽血來檢驗過敏原,但太小的嬰幼兒檢驗可能會失準,建議2歲後再檢驗較好。
報導╱張雅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冷颼颼及嚴重霾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易加重病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表示,天冷或氣溫像溜滑梯一樣降太快,血液循環變差,體內的發炎物質容易堆積,不僅四肢關節腫脹症狀加劇,霾害還會誘發體內的發炎反應,導致肺部及腸胃道拉警報,長期下來還會造成肺纖維化、影響心肺功能。
「天冷霾害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間接影響。」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風濕免疫科解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身體壓力,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發病。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合併乾燥症,患者容易感到口乾、眼乾、皮膚乾問題,大部分都跟體內的B細胞過度活躍有關。患者如未積極治療,除易導致關節嚴重腫脹、出現變形,體內發炎反應也會誘發鼻過敏及氣喘急性發作,這時用藥並無法讓關節恢復到正常形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除了傳統藥物,目前還有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等各種劑型藥物,病患用藥選擇多元。一旦檢查發現身體發炎是B細胞過度反應引起,現在也有標靶藥物可治療。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即時報導
文章標籤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據健保資料庫統計全台約11萬乾癬患者,台灣皮膚科醫學會指出,患者須忍受皮膚紅斑、發癢等,因體內長期發炎,易出現高血壓等疾病,可說是內外夾擊,建議發現病灶,及時用藥、作息正常可改善與預防內外症狀。

乾癬是一種皮膚性的慢性發炎疾病,目前醫界尚未找出確切的致病因素,但壓力大、肥胖等都易導致乾癬發作與增加病灶嚴重程度,除了皮膚上的紅斑、脫屑等病灶外,乾癬患者罹患糖尿病機率是一般人的1.55倍、肝病是1.5倍、高血脂是1.3倍、高血壓則為1.2倍,均與身體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狀態有關,尤其入秋溫差大讓乾癬易復發,提醒患者應規律回診控制病情。

【先了解】肥胖增風險
包括長期處在高壓的環境下、過度曝曬在日光中、溫差大的氣候等,都可能導致乾癬發作,尤其較肥胖的乾癬患者,其皮膚上的紅斑、脫屑、發癢症狀也較標準體重的乾癬患者嚴重,建議乾癬患者仍要積極控制體重才有利病情。


【這樣做】宜就醫評估
經皮膚科醫師評估乾癬症狀較輕微者,以外用藥膏如類固醇、維生素A、D治療,搭配每星期2~3次的紫外線光照療法,可抑制表皮發炎因子;若個案已合併有如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等,醫師也會協助轉介至其他專科治療。


打生物製劑
若經外用藥、光照療法等,乾癬症狀仍難控制者,可評估施打生物製劑,健保已納給付,能有效降低體內發炎反應,進而減輕心血管疾病疾病威脅,患者可與醫師溝通適合自己施打的長效或短效劑型。


忌菸酒過補
乾癬患者應及早戒除菸癮,避免香菸中的化學成分,導致體內發炎反應加重,而像是酒精也易使細胞處於發炎狀態,另外,入秋後氣溫轉涼,乾癬患者應避免過度進補如人參、燒酒雞等,以免刺激身體免疫反應,引起乾癬症狀復發。


控血壓血糖
若合併有高血壓、高血糖的乾癬患者,入秋後更要注意劇烈的溫差,以免誘發中風、心肌梗塞等致命威脅,建議平常除了按時回診拿藥控制外,可做好血糖、血壓監控與紀錄,也有利醫師進一步調整用藥。

【醫師說】
乾癬患者除積極用藥外,平時應保有規律運動習慣,有助控制體重,也有舒緩壓力、預防反覆發作的效果。

報導╱黃子倫、周佩儀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醫師表示,台灣有過敏、氣喘症狀的0歲到12歲兒童約佔10%至15%,致病原因高達九成是塵蟎引發;近幾年因空氣品質惡化,原本有過敏體質的兒童更易誘發症狀。醫師建議家有過敏兒的家長應及早預防處理,才能避免長大後惡化成氣喘。

高雄榮總醫師指出,小兒過敏好發於3到5歲,這類患者在新生兒時期就有腸胃道不適及異位性皮膚炎等早期症狀。不過,許多家長普遍有「過敏不會好」的迷思,放任小朋友繼續惡化,也有父母擔憂治療氣喘的鼻吸入劑含有類固醇,會對身體造成傷害。

現階段氣喘吸入劑的類固醇成分,作用在身體的比例不到1%,固定使用可舒緩過敏性鼻炎,也可避免氣喘情況惡化。

父母雙方都有過敏體質者,小孩有二分之一機率會過敏;除了遺傳因素,秋冬空氣品質不佳也有誘發過敏的可能。「過敏是終身功課」,若不積極預防、治療,只會一直惡化,若造成氣喘有致命危機。

聯合報 記者蔡容喬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每當天氣逐漸轉涼、變冷,皮膚科門診就會開始出現乾癬病患。醫師提醒,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容易反覆發作,使得皮膚外觀紅腫、脫屑,患者須注意乾癬性關節炎及心血管等共病發生。提醒有相關病史的民眾,應配合醫師指示用藥,好好控制病情。

醫界統計,全台灣至少有11萬名乾癬病友,且不包含情節輕微未就醫、未確診的患者。乾癬是因皮膚發炎反應,導致細胞不正常增生,使得皮膚紅腫、脫屑,乾癬不會傳染,但部分患者會被誤認為罹患傳染性皮膚病,影響人際關係。

乾癬是一種會反覆發作的慢性疾病,有許多誘發原因,包含天冷、外傷、感染、皮膚乾燥、壓力等。皮膚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志勛表示,除已知的皮膚症狀,患者也須注意乾癬性關節炎及心血管等共病發生。

尤其是乾癬性關節炎是不可逆的,嚴重可能會侵犯身體單處或多處關節,影響工作及生活品質。及早治療能保存尚未破壞的關節功能,且避免損壞的關節再度惡化。

乾癬患者若要控制病情,應在醫師指示下,好好使用口服或外用藥物,選擇可以配合自己生活與工作的治療方式。

由於患者的皮膚症狀,常讓他們被誤以為是傳染源,台灣乾癬協會理事長就說,乾癬患者長期遭受社會大眾歧視與誤解,需要社會大眾的關心與同理心。

(中國時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36歲患有乾癬、乾癬性關節炎的男性工程師,沒有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但某日卻突然胸痛、無法呼吸,緊急送醫發現竟然是心肌梗塞,差點危及生命!

醫師表示,研究證實,乾癬患者共病發生率高,心臟病是一般人的1.32倍,心肌梗塞更是2.1倍。
收治個案的台灣皮膚科醫學會副秘書長、台北長庚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指出,乾癬不是單純皮膚病,而是慢性、反覆發作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除了外顯的皮膚問題外,不少人也合併關節炎,加上患者體內長期處於發炎狀態,容易較一般人出現代謝症候群,進而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若是皮膚發病面積達10個手掌的嚴重型乾癬患者,罹患心血管疾病更有年輕化趨勢。

除了心血管疾病外,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強調,乾癬患者的脂肪肝風險是一般人的2.27倍、糖尿病1.64倍、氣喘1.29倍、過敏性鼻炎1.25倍、憂鬱症1.5倍,睡眠障礙更達3.89倍。

發生乾癬的病因還不清楚,初步推斷與先天體質有關,加上例如感染、外傷、食補、荷爾蒙、藥物、天氣變化、抽菸、喝酒,以及壓力等後天內外環境刺激下,進而誘發免疫反應,引起皮膚過度增生、脫皮與發炎。

時序進入秋冬,氣溫變化大,乾癬復發機會增加,並提醒相關患者應該避免進補,盡量不要吃羊肉爐、燒酒雞與薑母鴨等補品,因為人參、靈芝、冬蟲夏草容易刺激免疫反應,酒精也會造成血管擴張、皮膚泛紅現象,恐怕會促進發癢,建議飲食保持低糖、低油、低鹽,以免病況惡化。

乾癬是慢性發炎疾病,通常最初症狀從頭皮增厚開始,建議一段時間未改善即可就醫檢查,若確診罹患乾癬也不必緊張,接受治療將可妥善控制,每次門診測量體重、血壓,並且每年篩檢血糖、血脂情況,也可連帶降低患者出現「共病」(合併其他疾病)風險。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季節來臨,又是乾癬容易復發時期,花蓮慈濟醫院昨天舉行病友會,邀請乾癬病友、家屬相聚,從專業醫療、醫藥、營養等面向,以及病友的親身病苦、家屬的心情話語交流,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並不會傳染,只要配合用藥及保養,也可以戰勝乾癬。

花蓮慈院指出,從2004年開始,世界各地的病友組織發起世界乾癬日(World Psoriasis Day),每年舉辦國際性活動,為全世界超過1億2500萬的乾癬及乾癬性關節炎病友發聲,台灣皮膚醫學會及台灣乾癬協會也在11月1日舉行健走活動響應,花蓮慈院皮膚科隊則是舉行「戰勝癬境醫起贏」乾癬病友會,邀請花蓮、台東兩地的病友及家屬相聚。

乾癬因為皮膚紅腫、斑塊和皮屑等症狀,導致一般人誤解為乾癬是傳染性的皮膚病,影響乾癬病人的社交及人際關係。在病友會中,有名病人家屬指出,兒子因為罹病,求學期間,每兩年就換一所學校,即使現在已結婚生子,但生活中仍會陷入人際困境,讓身為母親的她罹患憂鬱症。

乾癬是一種慢性反覆發作的皮膚疾病,並不會傳染,典型的皮膚表現為紅斑及脫屑,又稱為「銀屑病」。目前成因不明,主要是免疫反應失調引起自體發炎,包括遺傳、外傷、感染、藥物、情緒壓力等先天或後天環境等因素都有可能是誘發乾癬,而且如營養師強調營養均衡最重要,若不是免疫力低下的問題,也不宜吃增強免疫力的食物。

一位來自台東,正在花蓮住院治療的女性病友說,她罹患膿皰型乾癬,已有好多年不曾穿過裙子,發病時,當地甚至沒有一家醫院可以幫助她,於是到花蓮慈院皮膚科,她的病也讓她的母親吃了不少苦,她邊拭淚邊鼓勵家屬要先照顧好自己,這樣對生病的家人才會有幫助。

另名患者陳先生談起發病15年歷程,剛開始如何「誇張」的用保鮮膜包覆肢體避免皮屑飄落,以維持人際關係的點點滴滴時,更讓病友流淚笑出。

乾癬治療多數可獲控制,病人在治療上應有耐心,且為兼顧長期安全性與療效,應與醫師充分溝通,遵從醫囑、做好平日保健,加上規律作息、飲食控制,避免傷口感染,依然可以保有正常的生活。

〔記者王錦義/花蓮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