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困擾是晨僵的問題,因為一整個晚上沒有動,所以早上必須要有人把我推起床。家裡的樓梯也無法直接下樓,需要坐著下樓。」現年62歲、病齡52年的陳女士說。另外,64歲的賴女士,20多年前有天工作回家,突然全身劇烈疼痛、動彈不得,緊急送到急診靠類固醇及止痛藥才控制症狀。發病的時候,她連拿起杯子這麼簡單的動作都痛到哭出來,而關節的變形更是嚴重打擊她的自信心,害怕走出家門及人群投以的異樣眼光…。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今(26)日下午舉行「全球病友治療現況調查公布記者會」,由理事長張玲瑗及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分享國內外病友生活品質問卷調查結果及治療現況。此外,記者會上也首播類風濕性關節炎衛教歌曲MV<RA快樂頌>,邀請病友一同合唱並分享心路歷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產生過多不必要的抗體,攻擊身體關節部位,因而產生發炎、疼痛等問題。患者初期常有早晨起床身體僵硬、精神不佳、關節處紅腫疼痛等症狀,甚至嚴重者可能造成關節變形。該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但也有30歲即發病的案例,患者以女性居多,可領有重大傷病卡。

張玲瑗理事長表示,「許多病友常因嚴重疼痛的問題,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根據調查發現,47%病友因病痛而無法從事喜好的活動,30%的病友曾因此換工作,甚至產生恐婚心理。」理事長說,曾有一位30歲的年輕小姐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因疾病的緣故,需要時常向公司請假。「雖然主管貼心地建議她養好身體再回來上班,但她仍消極地認定自己的病不會好了。」這位小姐毅然決然辭去喜愛的銀行工作,並且因為擔心疾病會遺傳給孩子而放棄結婚念頭,打算和男友提分手。張玲瑗理事長說,「其實只要遵循醫師處方,積極持續治療,達到臨床緩解,RA病友也可以有美好的生活。」

選擇隱忍疼痛,可能導致延誤就醫、關節變形
根據最新針對13個國家共3,649位RA病友的問券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病友表示滿意現有治療,但僅三成患者認為病情受到控制;此外,有六成病友對於和醫師分享病情感到不自在。理事長說,目前台灣有超過1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但很多患者傾向忍耐疼痛、消極面對疾病,並未積極尋求有效的治療方式,因而導致延誤就醫而惡化。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指出,這個數據代表有許多病人面對疾病時多選擇默默隱忍,以為治療只要達到「不痛」即可,或是不清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有時甚至會自行視病況擅自停藥,這些都會導致病情無法控制,甚至最後造成關節變形。

醫病溝通不完全,影響治療成效
「一開始聽到這個毛病時覺得心裡很難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把自己保守起來,每天就是坐在陽台,看樓下的人走來走去。」衛教歌曲MV中,現年65歲、病齡20年的葉女士說,「人家問我什麼毛病,我通通都不敢講……」

調查發現,60%病患覺得與醫師溝通病情會感到不自在,33%甚至認為問太多問題、過多的諮詢可能會影響醫療照護品質,更有66%未曾和醫師分享治療目標。上述結果均顯示出患者在醫病溝通上往往陷入消極的心理。蔡世滋醫師說,「除了透過檢查,病人主動表達更是幫助醫師做疾病嚴重度判斷的方法。若溝通不完全,反而對治療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有些患者會自行中斷治療,直到再度發病才來就醫,也會影響治療成效。他建議病友應主動和醫護人員溝通討論病情,訂定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及早發現,積極面對,正確治療
醫師指出,有研究發現,61%的RA患者因無妥善控制疾病而睡眠品質不佳,33%患者每週至少三次因疼痛而無法睡好覺。他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仍不明,且難有完全治癒的方法。而治療的目的應是「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至於詢及可以吃什麼來改善或預防,醫師說,這種疾病要預防是比較困難的,且因初期症狀常被誤會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因而延誤就醫。他並表示,目前已有許多治療選擇,在傳統藥物外,更有生物製劑、方便的小分子口服藥等,只要病友積極持續治療,也是能夠像一般人一樣有機會享有美好的生活。
此外,病友葉女士也表示,家庭的支持對她來說非常重要。發病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但因為有先生和小孩的扶持和體諒,讓她除了心情變好之外,病情也恢復得比較快。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歲王婦下背痛長達6年,痛到每晚要醒來數次,以為是工作壓力大造成腰痠背痛,每逢冬天更眼睛紅腫,直到弟弟也腳踝痛到不能走路,才發現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收治王婦的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發病於45歲前以前,好發於20至30歲,造成的下背痛不同於一般背痛,休息不能緩解,得愈活動才愈舒服,且發病在晚上,如果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建議就醫檢查。

王婦20多歲開始下背痛,是自體免疫疾病僵直性脊椎炎造成全身不同部位發炎,骨盆與脊椎交接處發炎,引起下背痛,王婦眼睛紅腫其實是罹患虹彩炎,也是常見的併發症。

王婦看到父親因為痛風長期自行服止痛藥造成洗腎,自己擔心長期服藥傷身,吃藥1年多覺得療效不佳就自行停藥;她的弟弟也是不痛就不吃藥,結果6、7年後惡化變駝背,脊椎嚴重沾黏無法再彎腰,連穿鞋子也辦不到,王婦才嚇到重新積極治療。

王婦嘗試多種治療,4年來注射生物製劑,配合瑜珈復健,幾乎不再發病,一般人難做到的彎腰、下腰動作都能輕易做到,筋骨很軟Q,呼籲病友千萬不要停藥,即使不常痛、不太痛,也要持續追蹤治療。

根據亞太僵直性脊椎炎生活衝擊調查,僅45%完全按照醫師處方,33%處方藥還自加成藥,台灣有超過7萬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70%患者病情時好時壞,即使不發病,身體可能持續發炎,中斷治療可能造成脊椎沾黏變形、甚至併發心血管疾病,自行亂用藥也會增加腎衰竭等風險。

僵直性脊椎炎是遺傳造成,受傷、壓力會誘發,像打籃球容易碰撞受傷、冬天濕冷會惡化,建議以游泳或其他伸展舒緩運動復健。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最近天氣比較冷,我的手指都常常白白紫紫的,甚至有點發黑,還會有點刺痛感!有時候都要趕快去沖熱水或是用吹風機吹熱手,才會慢慢變回紅色,這是什麼問題?」這叫做雷諾氏現象。

雷諾氏現象發生於遇冷、情緒激動,甚至壓力增加時,因為手指和腳趾末端血管收縮、痙攣,造成血行變慢而手指與腳趾變白,進而變紫,這時指頭、腳趾頭末端常伴隨發麻,甚至刺痛的感覺;當回暖後,血液回流,指趾就會充血而變回粉紅色。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約有3-5%的人口有此雷諾氏現象。雷諾氏現象又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原發性雷諾氏現象以年輕女性居多,一般而言查不到原因,也比較良性;次發性雷諾氏現象則多由免疫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甚或血液腫瘤疾病引起,也可能和職業因素相關。其中又以免疫系統疾病佔大宗。

常見引起次發性雷諾氏現象的免疫系統疾病為硬皮症(90%)、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85%)、紅斑性狼瘡(10-45%)、乾燥症(33%),以及皮肌炎(20%)。雷諾氏現象可能是這些疾病的前兆,若能及時警覺,宜提早求醫檢查。

針對雷諾氏現象的檢查是以立體顯微鏡觀察手指甲末端的甲摺微血管,不同的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雷諾氏現象可觀察到不同的甲摺微血管型態,並安排相關的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以及抽血檢驗,可及早預知或診斷屬於何種免疫系統疾病。

次發性雷諾氏現象的「預後」相對原發性雷諾氏現象較差,嚴重者可能導致指趾端潰瘍、缺血產生壞疽,甚至壞死而需要截肢的併發症。

◎照顧上可分自我預防及藥物治療兩部分:
●自我預防:首重保暖、務必戒菸。其他如規律運動、保持睡眠充足及愉快的心情、避免使用血管收縮劑等,都可預防雷諾氏現象的誘發。
●藥物治療:若前述的方式仍無法有效預防雷諾氏現象,醫師會開立血管擴張劑,並針對不同的免疫疾病調整相關口服藥物予以控制。若發生急性嚴重的指端缺血壞疽,可能需要住院積極給予針劑的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抗生素,以及適當的止痛。
秋冬天氣轉涼,雷諾氏現象可能是身體免疫疾病的警示或前兆。若有此症狀的患者,宜格外注意保暖,避免惡化,並及早求醫檢查。

圖.文/田雅之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的業務施小姐戴隱形眼鏡約20年,因為工作需要長時間盯著電腦看,去年開始發現戴隱形眼鏡時,常感到視力模糊、有異物感,甚至刺痛到無法張眼,趕緊就醫求診;醫師檢查發現,施小姐可能罹患「乾眼症」,幸好瞼板腺尚未萎縮,經治療後症狀減緩。

施小姐從學生時期就開始配戴隱形眼鏡,過去一直沒有不適症狀,但工作一段時間後,接觸電腦、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時間大增,不只近視加深,也漸漸開始察覺眼睛出現異狀,時常有過多分泌物,刺激眼睛導致張不開,最後連隱形眼鏡也戴不住,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醫師以乾眼脂液檢查儀幫施小姐診斷,發現她油脂層厚度嚴重不足,且眨眼時眼睛無法完全閉合,為典型「乾眼症」。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乾眼症患者約600萬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乾眼症。

亞東醫院表示,乾眼症過去是老年人、更年期女性常見症狀,但隨著現代人使用3C頻率增加,臨床上發現,乾眼症患者年齡層有大幅下降趨勢;乾眼症的主因是瞼板腺功能障礙,導致油脂層分泌異常,不只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更會造成角膜病變,進而影響視力。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是乾眼症好發季節,症狀為眼睛乾澀、紅癢、灼熱及刺痛感!南投醫院眼科指出,因乾眼症就醫病患明顯增加,且多數是長時間在冷氣房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而因「滑手機」普遍,乾眼症患者年齡層有下滑的趨勢。

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的民眾,更可能是罹患乾眼症的高危險群,不少民眾會使用人工淚液,舒緩配戴隱形眼鏡的乾澀不適;人工淚液可提供眼睛潤溼功能、稀釋發炎物質及降低淚液滲透壓等效用,仍需視症狀依專業醫囑使用。

較理想的人工淚液濃稠度,要與健康的淚液相當,最好是比淚水的張力略低。有的人工淚液為避免造成眼球刺激,採用不添加防腐劑,民眾使用時就應注意保存期限,並避免瓶口汙染孳生細菌。

南投醫院表示,乾眼症是可以預防的,平時就要做好眼睛保健,避免長時間用眼、過度疲勞,讓眼睛充分休息;若有不適,建議至眼科門診諮詢,依醫囑使用適合的眼藥水及人工淚液。

(中時即時)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睛乾澀,究竟是缺水還是缺油?盯著電腦或手機「目不轉睛」、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易出現乾眼症狀,醫師指出,眼睛乾澀時不能亂滴眼藥水,可能是眼內油脂分泌不足,補水不能根治,若不及時就醫,恐導致角膜病變,嚴重甚至可能失明。


亞東醫院副院長指出,瞼板腺體分布於下眼瞼,民眾若感到眼睛乾澀、異物感、疲勞、不自覺流淚和視力模糊,可能是分泌油脂的腺管萎縮,導致油脂保護層不足。

乾眼症以往是老年人疾病,但許多戴隱形眼鏡的年輕人、3C使用者和長時間待在乾燥冷氣房的上班族,都是高危險族群,更要注意眼睛保健。

另外,長者不自主「流目油」、雙眼整天淚汪汪,可不能因老化輕忽;新店慈濟醫院指出,70歲許阿嬤出現上述症狀,原以為只是老化,但左眼頭突紅腫疼痛,就醫才發現是鼻淚管嚴重阻塞導致淚囊炎,經抗生素治療及淚囊鼻腔吻合手術後才逐漸痊癒。

眼科醫師表示,鼻淚管阻塞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主因為鼻淚管附近組織受年老影響而退化,女性患者略多於男性,除老化導致外,慢性發炎、感染、外傷修復、顏面神經麻痺或鼻淚管附近有腫瘤也可能導致,通常以退化和慢性發炎感染居多。

鼻淚管阻塞症狀輕微者,點眼藥水或沖洗淚囊即可改善,稍微嚴重者需用氣球擴張術放置人工鼻淚管3至4個月,更嚴重則需進行淚囊鼻腔吻合手術,患者平時可以毛巾熱敷並按摩鼻淚管,防止症狀復發。

(中國時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第二波冷氣團即將來襲,原本四肢冰冷的民眾,手腳恐將被凍得「又紅又紫」。醫師提醒,秋冬之際是「雷諾氏症」好發季節,常併發「硬皮症」,若四肢因天氣變冷,皮膚呈現紅紫色、肥胖腫脹,甚至到了四肢沒感覺的程度,一定要當心可能是硬皮症。

35歲的呂姓女子,天氣轉涼之際,只要風吹,手腳皮膚就會變得又白又紫,之後再變紅,猶如變色龍一般。直到近期手指變得又肥又腫,皮膚光滑看起來會發亮,且皮膚愈來愈緊繃,最後連張口都有困難,證實是罹患硬皮症。

台北長庚主治醫師表示,硬皮症通常會合併雷諾氏症,後者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血管收縮造成手腳出現疼痛、腫脹感,需使用血管擴張劑才能減輕疼痛。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表示,合併雷諾氏症和硬皮症的患者,除四肢的結締組織會硬化以外,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心臟、肺臟、腎臟等器官。

根據國際文獻,每十萬人中有三到五人是硬皮症患者,台灣約有上千人罹患此病,發病年齡在廿到五十歲女性,且有家族遺傳傾向,提醒民眾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固醇是常用藥,藥師們在發藥時經常有民眾提問藥品是否添加類固醇,或擔心藥品副作用等情形,中壢天晟醫院藥師提醒類固醇就像是兩面刃,需經醫師處方和諮詢藥師才能安心用藥。

使用類固醇最為人知的是抗發炎效果,例如運動員拉傷、發炎時,短時間內可以迅速恢復回到比賽場上,急性氣喘發作的病人,使用支氣管擴張劑,也會使用類固醇消炎,讓支氣管發炎、腫大症狀快速平復;過敏的病人,全身起疹子、紅腫、搔癢,迅速施打類固醇,使炎性細胞的細胞膜穩定,減少釋放組織胺,這些類固醇的優點。

類固醇引起的副作用包括月亮臉、水牛肩、皮膚變薄、骨質疏鬆症、十二指腸潰瘍,這些症狀和使用的劑量及使用時間長短有關,用量越大,使用時間越長,發生副作用的機會越高。

需長期服用類固醇者,切勿隨意停用或調整藥品的劑量,以免影響功能,若有用藥疑問可請諮詢專科醫師或藥師。

〔記者李容萍/桃園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患有氣喘的林先生遵照醫囑,使用吸入型類固醇控制病情,十分穩定,卻在「聽別人說」的情況下,擔心自己出現「月亮臉」而停藥,導致呼吸道症狀加重,差點喘不過氣來;醫師提醒,吸入型類固醇幾乎沒有全身性副作用,病友切勿亂聽謠言。

32歲的林先生因患有氣喘,依照醫師指示使用吸入型類固醇藥物控制。他聽別人說,類固醇容易引起「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因自認年輕力壯,症狀也較穩定,不想出現圓圓的月亮臉跟水牛般厚實的肩膀,就自行停藥。沒想到因為感冒引起胸悶,而且呼吸道症狀更加嚴重,幾乎喘不過氣來。他只好再次就醫,因此必須加重藥劑,才知道原來是自己擅自停藥造成。

豐原醫院昨日舉行聯合病友會,醫護人員針對最常使用到類固醇藥物的病友,詳細說明類固醇的效果和副作用,以及常見的問題。

豐原醫院醫師表示,他常遇到氣喘患者因為擔心類固醇副作用擅自停藥,其實治療氣喘的吸入型類固醇直接作用在呼吸道,反應時間短,只有少量藥物會經由消化道及血液吸收,所以幾乎沒有全身性副作用。反而是病友使用吸入型類固醇後要記得漱口,否則容易引發口腔黴菌造成聲帶發炎。

記者李忠憲/台中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增加骨質密度、預防骨鬆,不想成為關節「卡卡」族,許多民眾常以食補或服用保健食品來顧膝蓋、補骨質。面對坊間琳琅滿目商品及網路上各種保骨護膝偏方,專家表示,吃豬腳攝取的膠質不見得能補到膝蓋軟骨組織,而葡萄糖胺也無法預防骨鬆,唯有均衡飲食、適度曬太陽及養成運動健身習慣,才能有效預防關節炎及骨鬆發生。
衛福部及國民健康署針對國內骨質疏鬆症統計指出,65歲以上老人每天有100人因骨鬆骨折,每年約2萬人髖關節骨折住院,其中有480人死亡。台灣40歲以上大腿骨折發生率高居亞洲之冠,顯見骨鬆隱形殺手正悄悄威脅國人健康。
門診常見不少中年人骨鬆引起全身痠痛,腳跟有嚴重壓痛感,一跌倒就站不起來、無法走路,骨質流失讓平時久坐或一運動就會全身痠痛。

Q1.多吃膠質如豬腳,可修補膝蓋?
Ans:網路上流傳,民眾多吃豬腳、雞爪等富含膠質食物,就能幫助關節潤滑,有助預防關節炎及骨鬆骨折。但事實上,坊間似是而非的說法並不正確。
營養師表示,葡萄糖胺、膠原蛋白、軟骨素是幫助關節潤滑所需的營養,但多吃豬腳、雞皮這些富含膠原蛋白的食物,根本沒辦法解決關節軟骨持續磨損、疼痛與發炎現象。尤其這些食物的膽固醇及脂肪較高,長期過量食用反而會影響心血管健康。

Q2.聽說吃香蕉對筋骨不利,是真的嗎?
Ans:香蕉含有豐富的礦物質「磷」,若平時攝取的鈣質量太少,卻又吃下太多豐富磷含量食物,就會影響身體的鈣質吸收。不過,每天一根香蕉並不會有磷過量問題。
振興醫院復健醫學部也說,香蕉不利筋骨的說法並無科學根據。勉強來說,因香蕉的磷含量高,但體內的磷及鈣質會互相競爭,一旦瞬間的磷太高,可能會讓鈣質流失。不過,腎功能正常的人會自行調節體內的鈣、磷平衡,民眾不必拒香蕉於千里。

Q3.趁年輕及早補充葡萄糖胺,可延緩退化?
Ans:身體可自行製造葡萄糖胺,只是隨著年紀增長,身體合成葡萄糖胺的速度變慢變差,趕不上身體消耗速度,因此很多人會補充葡萄糖胺來彌補關節軟骨流失的營養潤滑。
但年輕時不會有葡萄糖胺不足問題,提早補充葡萄糖胺並無預防關節退化。她建議想預防關節退化,不妨用UC-II非變性第二型膠原蛋白等保健品,它能減緩關節軟骨的發炎反應。

Q4.吃關節、骨質保養品,如何達到最大功效?
Ans:葡萄糖胺、軟骨素等保健品,皆是關節軟骨表面的組成分子,而鈣質是骨頭合成的重要元素,但人體會自行製造,一般人是否需要額外補充保健品?且吃下肚食物能否被身體吸收,直接作用到我們想要的關節、骨頭部位?實際情況仍有許多變數。
正常飲食、營養均衡情況下,身體都可合成關節軟骨及強化骨骼密度,唯有透過運動才能向身體發出訊號,刺激軟骨及骨頭產生對葡萄糖胺與鈣質原料的需求,才能讓吃下肚的營養補充品有機會成為關節軟骨及骨質製造所需的來源。

●運動刺激軟骨 吸收養分
「葡萄糖胺是補軟骨,而非補骨鬆。」目前仍無大規模的實證研究證實,補充葡萄糖胺對於改善關節炎有很好效果。但運動能讓軟骨吸收養分,尤其適當強度及一定時間運動,像是水中走路、騎腳踏車、健走等方式,可有效刺激軟骨自製潤滑物質,尤其活動會擠壓關節,讓軟骨細胞有較好活性。

●補鈣曬太陽 增加骨密度
預防骨鬆的關鍵就是補充鈣質、維生素D及曬太陽。以曬太陽為例,至少要達到人體體表面積的9%,也就是整支手臂或整條腿。此外,平時不妨補充一些小魚干、豆腐、牛奶等富含鈣質食物,若診斷證實骨鬆,這時除了食補,還需配合藥物治療。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