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類風濕性關節炎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從事水電工的50歲吳姓男子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才發現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幸醫師評估使用小分子口服藥,讓怕打針的他輕鬆控制病情。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免疫風濕科主任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最常侵犯四肢關節,導致關節慢性發炎,甚至會攻擊眼睛、肋膜與血管。
 
 根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約0.4%,全台約有9萬人罹病,男女比例約1:3,且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病,但門診一般以30歲到50歲的中年女性居大宗。
 
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於女性身上發生,像吳男這樣的男性患者較少,也較容易延誤就醫,患者若無及早確診、接受適當治療,這種發炎反應容易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及骨骼,造成關節腔狹窄變形、僵直無法活動。一旦關節被破壞後,即使用藥也無法恢復,恐對生活造成諸多影響。
 
醫師說,吳男十分害怕打針,對治療十分抗拒,只是為了維持生計,只好在工作前壓抑內心對針頭的恐懼,硬著頭皮注射。去年國內引進小分子口服藥,讓吳男多了其他用藥選擇,他現在早晚一顆藥,搭配止痛藥,發炎指數控制得相當好,生活也不再煩惱
 
醫師強調,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不好好積極治療,除了可能導致關節腔狹窄、變形,還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風險,患者發生心肌梗塞及中風機率是一般人2倍。
 
 此外,一旦罹病病史超過10年,相較正常民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更提高到3倍,建議病患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藥物,才能避免其他共病風險,享受生活。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治療好麻煩喔…我想要放棄了…不想要再打針了…」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55歲王媽媽(化名),先是採用傳統藥物治療3年多,但效果有限,關節還是疼痛不舒服,改用生物製劑治療。雖然病情改善,但卻因為害怕打針,對於要一直與針頭共處的生活感到無奈,也影響心情;半年前因為關節又開始腫痛,讓她對治療失去信心!當王媽媽向醫師表示想要放棄治療時,醫師建議可改用小分子口服藥治療,且因無需打針,讓王媽媽對治療更有信心,也重回規律治療的行列!

秀傳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自體免疫問題造成的發炎疾病,當有指頭關節出現莫名腫痛、發炎,早晨起床明顯感到僵硬等身體情況持續六週以上,就應盡速就診,由醫師評估、診斷,及早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掌握黃金治療期,才能避免關節變形、殘障,影響生活品質。

醫師說明,在醫療發達、藥物不斷改良下,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從早期傳統口服藥到生物製劑已經有很大進步。若使用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可改採取生物製劑或小分子口服藥物進行治療!
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和慢性病一樣,雖無法痊癒,但可以控制,尤其藥物不斷進步,千萬不要對治療灰心、自行放棄治療,病友要學習與疾病和平共處,只要有信心、堅持治療,都能獲得良好成效,建議病友可以加入病友團體,彼此互相交流、鼓勵,一同積極面對疾病!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為什麼天氣變涼以後,關節症狀就變嚴重了?」臺中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冬天一到,門診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的關節症狀有加劇現象,對於病友的疑問,洪維廷醫師解釋,天氣變冷會導致血液循環變差,發炎物質不易隨血流帶走,進而引起關節腫脹、疼痛。

醫師表示,關節活動的確可以舒緩不適,但是許多病友都忽略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是早上起床後會「晨僵」,只要坐久了、沒活動也會僵硬,尤其冬天大家多待在室內,平常如果看電視、和朋友聊天坐久了,關節有點緊緊的,最好先把腿和手慢慢彎曲、伸直,待關節活動度恢復、再起身;手部關節也可以用慢慢畫圓的方式活絡,千萬不要甩動,避免因快速活動讓僵硬的關節更加不舒服。

「泡溫泉是熱療,我可以泡嗎?」這也是很多病友的疑問,醫師說明,泡溫泉的確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有熱療效果,舒緩關節不適,但是如果患者發現關節腫痛、發熱,顯示正處於發炎階段,千萬不能熱敷,應該要冷敷,才能消炎;冷敷可以用室溫的冷水,每次不要超過15分鐘,一天約2~3次即可。

醫師呼籲,類風濕性關節炎控制病情,最重要的是遵從醫囑、持續治療,若病情復發、惡化,更要盡速以藥物、控制發炎,避免發炎因子持續破壞關節,很多患者擔心用藥傷身,殊不知,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發炎,擅自停藥恐造成復發,更會加重關節損壞!建議病友持續治療,注意關節保養,才能安心過冬。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辭職、放棄追求幸福!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疼痛心事誰人知?


全球調查:8成病友滿意現有治療 卻僅3成病友疾病受到控制!

醫籲:應強化醫病溝通 設定治療目標 達標治療以追求美好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為慢性發炎的全身性疾病,需要透過長期且持續治療以達到緩解疼痛、恢復關節功能。根據最新針對13個國家的RA病友問卷調查結果發現,其中約8成病友表示滿意現有治療,其中卻僅有3成病友的疾病受到控制,而也有6成病友憂心病痛卻不敢表達。「既然說不出,那我們就唱出來!」,為了鼓勵病友樂觀面對疾病,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推出首支RA衛教單曲,透過輕快的旋律與歌詞鼓勵病友,張玲瑗理事長也呼籲病友:「遵循醫師處方,積極持續治療,達到臨床緩解,RA病友也可有美好的生活!」

RA嚴重影響生活,47%病友因病痛而中斷日常喜好活動

恐因病痛無法從事喜好的活動,30%病友曾因此換工作,甚至產生恐婚心理!

類風濕性關節炎為自主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產生過多不必要的抗體破壞身體關節部位,罹病初期常有早晨起床身體僵硬、精神不佳、關節處紅腫疼痛等症狀,嚴重恐造成關節變形。張玲瑗理事長表示:「許多病友常因嚴重疼痛的問題,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根據調查發現1,47%病友因病痛而中斷日常喜好活動,甚至有30%病友曾因此換工作!」張理事長進一步分享一位病友故事:「30歲的B小姐在銀行服務,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因嚴重的發炎疼痛問題,常三天兩頭請假,讓同事代勞自己的工作;主管體貼她的病情,希望她「好好的休養,病治好了再回來上班」,但B小姐十分悲觀地認為這疾病是一輩子都不會好的,因此辭職離開工作崗位;甚至擔心疾病會遺傳,也不敢結婚,打算和交往中的男友分手。」

張玲瑗理事長指出:「很多病友在罹病初期都以消極心態面對疾病,在初期沒有積極治療,耽誤治療的黃金時期,而造成關節變形,影響日常生活行動,以致行動受限而放棄工作和個人興趣,甚至放棄追求幸福的夢想!」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表示:「近年來已有許多藥物可抑制體內的慢性發炎反應,有效的緩解疾病,且透過長期追蹤持續治療,可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罹病初期就積極治療的病友,關節也較不容易變形,病友若能積極面對,及早治療,疾病控制會更好,對生活行動的影響就會降低。」

8成滿意治療現況,卻僅有3成病友認為疾病受到控制!

疼痛說不出口? 6成病友與醫師討論病情不自在 以致治療效果打折扣!

全球調查發現,雖然有80%病友滿意現在的治療情形,但事實上,卻僅有30%病友認為自己的病情是受到控制的,此外,也有超過50%病友期待更多的治療選擇。蔡世滋主任指出:「這個數據顯示出相當大的矛盾與反差,同時,這也代表許多病人面對疾病多選擇默默隱忍,以為治療只要達到「不痛」即可,或是不清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有時甚至會自行視病況擅自停藥,這些都會導致病情無法穩定控制、嚴重者更可能造成關節變形。」

然而,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在醫病之間的溝通上,卻也容易陷入消極的心態,調查發現1,60%病友覺得與醫師溝通病情、提出對疾病的擔憂及恐懼,感到不自在;33%病友甚至認為問太多問題、過多的諮詢可能會影響醫療照護品質;而更有66%未曾和醫師分享治療目標。

主任強調:「發炎疼痛的問題除了透過檢查,病人主動的表達更是能幫助醫師做疾病嚴重度的判斷,若醫病溝通不完全對於治療效果會有很大的影響,此外,臨床上也發現有些病友常因疼痛稍有緩解而自行中斷治療,直到再度病發才又來就醫,反而影響治療成效,建議病友主動和醫護人員溝通討論病情,訂定最合適自己的治療方式。」

主任進一步說明:「倘若病情未受控制更可能影響睡眠!另有研究發現,因RA無法妥善控制,61%病友睡眠不佳;33%病友每週至少三次因疼痛而影響睡眠。而目前在治療RA上已有許多選擇,除了傳統的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外,還有生物製劑,以及已通過健保給付的小分子口服藥,病友只要願意積極治療,就有機會控制疾病!」

推出首支病友衛教歌曲

RA病友齊歡唱,呼籲積極治療、樂觀面對疾病!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觀察到許多病友對於病痛不敢說出口,甚至讓人生失去夢想,對此,張玲瑗理事長表示:「既然說不出,那我們就唱出來!」,邀請9位協會的成員一同錄製首支RA病友衛教歌曲,歌詞中傳達積極追求更好治療方式的態度,歌曲分享於病友協會網站,邀請更多病友一同加入歡唱行列,唱出自己的人生「快樂頌」!張玲瑗理事長呼籲:「病友應積極面對疾病,勇敢對抗疼痛,才能重拾快樂人生。」

 聯合線上企劃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雖然沒有針對「關節炎飲食」有具體的營養指南,不過大多數醫生建議,整體健康吃就對了。這並不意味著必須放棄所有你喜愛的食物。健康飲食簡單說就是多吃有助於維持體重、並減少發炎症狀的食物,少吃導致肥胖和炎症的食物。這個指引就是告訴你應該要吃哪些、哪些應該避免食用,美國關節炎基金會(Arthritis Foundation National)提供一份飲食建議。


關節炎患者的應該要吃的健康食物:

蔬菜和水果

美國農業署建議將餐盤的半邊都盛滿水果和蔬菜吧!這些植物性食物都富含抗氧化物,可以幫助減少血液中的發炎標誌物,如C反應蛋白( C-reactive protein)和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

水果和蔬菜的建議份量根據年齡、性別和活動程度而有所不同。成年人每天需要吃約1.5~2碗的水果,和2~3碗的蔬菜。當涉及到採摘的水果和蔬菜,「多種顏色確保了各種營養成分」。

五顏六色的蔬菜有:

深綠色:菠菜、花椰菜

紅色:草莓、櫻桃、番茄和甜菜根

黃色:香蕉和南瓜

橘色:番薯、南瓜、橘子和紅蘿蔔

全穀類

餐盤的四分之一應該盛裝全穀類,也就是以穀類內核製成的食品,包括全麥麵粉、小麥片、燕麥片、全玉蜀黍粉和糙米。全麥食品可以降低血液中C-反應蛋白含量。試著每天吃全穀類,從白麵包換到全麥,以及全麥的穀物早餐和意大利麵條。

不過有些人可能要小心所吃下的全穀類類型。在小麥中發現的一種蛋白質─麩質,已被發現與發炎反應相關。雖然研究尚未證實,但如果麩質讓你感到困擾,就選擇無麩質的全穀類如糙米、蕎麥和藜麥。

乳製品

乳製品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有助於強化骨骼,也對關節炎有益。低水平的維生素D,有更高的風險罹患類風濕關節炎。成年人每天需要約3杯牛奶。選擇低脂的牛奶、起司和優格來代替全脂的。

蛋白質

大多數美國人每天都能獲得足量的蛋白質,困難的是要選擇合適的種類。紅肉富含高飽和脂肪,會造成促進發炎反應。相反地,挑選清淡或低脂肪的蛋白質來源,如雞肉、海鮮、豆類、豌豆、堅果和種籽。

脂肪酸

魚類如鮭魚中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可以幫助降低發炎反應。如果不喜歡吃魚,omega-3魚油補充劑也可以提供幫助。對於類風溼性關節炎和關節炎患者的建議用量為2.6克,一天兩次。omega-3脂肪酸的好處是能減少心臟疾病的風險,這是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常見的症狀之一。

關節炎患者應該避免食用的:

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

常見於奶油、肉類和加工食品如餅乾和糖果。它們會升高體內膽固醇,並導致發炎反應。

鹽或鈉

主要存在於加工食品,鹽會讓血壓升高。營養指南建議高血壓、糖尿病或腎臟疾病患者,每天只能食用1500毫克、約半茶匙的鈉。而其他人的目標應該是2300毫克以下。

精製糖

常見於加工食品和碳酸飲料中,糖份沒有任何營養,只有熱量而已。高血糖也會促進產生發炎物質,進而造成關節傷害。

熟讀食物上營養標籤,將有助於選擇只含有少量飽和脂肪與反式脂肪、鈉和精製糖的健康食物。

有元氣 有元氣/編譯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關節炎 定期評估藥物療效 掌握治療好品質


中重度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但除療效外,還應注意因個別差異選擇適合的生物製劑。雙和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表示,一名50多歲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傳統藥物治療無效、達到使用生物製劑的標準,用藥期間,除遵醫囑持續治療,也回診追蹤藥物治療效果,以確保可持續緩解發炎反應,維持患者生活品質!

醫師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一般從非類固醇止痛劑(NSAIDs)開始用起,若治療效果差則使用類固醇和免疫調節劑(DMARDs),若使用2~3種以上藥物治療,效果皆未達預期,醫師評估後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的標準。

生物製劑是利用標靶方式針對疾病機轉較專一地減少發炎反應,能有效阻斷骨頭關節持續破壞、避免關節失能;且兼具安全性,目前生物製劑有多種不同機轉的類型可供選擇。研究發現,有些患者可能會對藥物產生抗藥性抗體反應,體內若產生抗藥性抗體,可能會中和藥物作用,降低體內藥物濃度,進而影響治療成效,因此病患在開始用藥前應考量藥物的代謝時間、安全性、有效性,選擇安全、有效的生物製劑。

醫師提醒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期間,必須注意關節的症狀,按時抽血檢驗發炎指數、紅血球等,監測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活性是否有達到治療效果,若發現療效一直未達預期,可能得考慮轉換其他機轉的藥物或思考是否對原本有效之藥物產生抗藥性,而更換另一種生物製劑以維持病情穩定,他也呼籲患者也不要因為覺得關節不痛了,就擅自停藥,根據研究,停藥4週後就可能出現疾病嚴重度上升、病情惡化,患者必須遵從醫師指示、持續治療,把病情抗制到最好,才能享受治療好品質。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只會造成手指關節的紅腫熱痛,若未及早治療,患者出現乾躁症及淋巴癌風險也較高。國內外研究也證實,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患淋巴癌機率,比起一般人高出70倍。

曾小姐是歷史老師,也是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多年前在課堂上寫黑板時,因關節腫痛變形、無法握住粉筆,讓她教書吃力,只能用手抓筆寫板書,且常覺得口乾舌燥,狂飲3、4千cc白開水仍覺口渴,檢查發現合併乾躁症。

另一位王小姐除了乾躁症,還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關節腫到無法拿筷夾菜,連上廁所坐馬桶都有問題,膝蓋無法彎曲,讓她痛苦不已。

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正常情況人體免疫產生的抗體是用來抵禦外在細菌及病毒,但當這些帶槍炮的「三軍部隊」不受控制,原本應攻擊外敵的部隊,卻反過來攻打自己人,造成關節發炎腫痛,甚至出現間質性肺炎、肺纖維化、中樞及周邊神經病變、乾躁症等併發症。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表示,俗稱乾躁症的「修格蘭氏症候群」,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常見併發症,患者的眼睛、口腔容易乾燥,甚至影響到唾液及淚腺分泌,臨床上八成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都會併發修格蘭氏症候群。

由於淋巴細胞是免疫的最基本元素,類風濕性關節炎也跟自體免疫疾病有關,特別容易引發淋巴病變。瑞典研究曾指出,嚴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患淋巴癌機率是一般人70倍。成大學者分析2000至2008年健保資料庫也發現,7800多位乾躁症患者中,女性罹患淋巴癌機率也較一般人高7倍。

不過,類風濕性關節炎併發淋巴癌是可以預防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說,目前藥物種類相當多元,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改變病程的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等,病人若能及早用藥,除能避免關節破壞變形導致生活失能,還能降低淋巴癌、乾躁症等併發症風險。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天冷氣溫驟降,不少民眾喜歡來鍋熱騰騰的麻辣鍋,滑嫩鴨血搭配吸飽辣麻汁液的油條,體內寒意立刻無影蹤。醫師提醒,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大啖麻辣鍋,尤其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一旦食用燥熱及補氣的火鍋藥膳,當心疾病發作。

「燥熱及補氣食物易致免疫系統活躍。」林口長庚風濕過敏科主治醫師說,常見靈芝、人參、黃耆等藥材,皆是補氣、行氣的藥膳料理。此外,烤炸油辣的麻辣鍋及烤物等,也易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炎症狀加劇,一旦嗑鍋配酒,加上飯後一根菸,恐會點燃自體免疫發病的引信。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進補過度,或吃得不健康,未依循新鮮清淡飲食原則,也會誘發關節炎。患者易出現全身骨頭痠痛、僵硬,尤其四肢小關節的腫脹疼痛情形會特別明顯,通常這種四肢關節僵直症狀最常出現清晨起床時,主要是經過一整夜睡眠,體內的發炎物質無法被身體代謝所致。

往年每到冬天就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好發季節,門診常見40、50歲女性因手指關節腫痛就醫,抽血檢測體內發炎指數超出正常值許多,詢問發現原來是天冷嗑麻辣鍋或食用補氣藥膳所致,造成關節腫脹變形,嚴重還會影響生活,連開門、縫衣等日常家事都成問題。

「類風濕性關節炎有八成的人用一般口服藥就能控制病情。」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多元,包括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等,儘管口服藥的效果不錯,但仍有兩成患者無法穩定控制病情,這時可選擇生物製劑針劑,包括在家施打的皮下注射,以及由護理人員協助一個月打一次的靜脈注射兩種類型。

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自體免疫疾病患者,罹患淋巴癌風險較一般人高出數十倍。一名50多歲家庭主婦,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合併淋巴癌,曾服用生物製劑6個月,體內發炎指數依舊居高不下,後來通過健保申請給付半年打一次生物製劑針劑,現已順利控制淋巴癌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情。

類風濕關節炎的日常小叮嚀

1.飲食清淡、忌辣烤油炸、燥熱及補氣行氣食物。

2.注意保暖及血液循環。

3.不抽菸、不酗酒。

4.建議地中海飲食,使用橄欖油及堅果等,少吃紅肉。

5.規律睡眠、作息及運動。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專題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冬季進補是我們對抗冬天寒冷的好方法,時常在大街上就聞到薑母鴨、羊肉爐等香味,但進補不是每個人都適合吃的,就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可能因為生病,覺得要去補補身子,但若是刻意進補可能會造成反效果。

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在生活日常中,最重要的是要好好地看病吃藥,不需要特意的進補‧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因免疫系統異常,引起關節自發性的發炎反應,若刻意進的過度進補,有時反而會讓免疫調節更混亂,加重關節腫痛不適症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要好好看病服藥吃外,依據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患者,應多做伸展及強化肌肉耐力的運動,有助於增加關節的靈活和柔軟度,減少受傷的機率。

一般而言關節發炎期,患者需要好好休息,等到病情較為穩定,可以做一些和緩的肌肉伸展運動,來伸展僵硬的肌肉,可以使關節活動角度變得更大,但一切都要量力而為,可以視自己程度而做調整。

亞東紀念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平時規~律的運動很重要,除了加強肌肉耐力之外,也可以避免關節發炎組織沾黏,搭配醫囑適當用藥,將使治療效果加倍提升。

運動的類型相當多元,也不是每種都適合RA病友,建議與醫師討論運動方式與頻率,並依自身關節的狀況,來選擇適合自己的運動,以免造成關節更嚴重的損壞。

台灣新生報2015年11月24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大的困擾是晨僵的問題,因為一整個晚上沒有動,所以早上必須要有人把我推起床。家裡的樓梯也無法直接下樓,需要坐著下樓。」現年62歲、病齡52年的陳女士說。另外,64歲的賴女士,20多年前有天工作回家,突然全身劇烈疼痛、動彈不得,緊急送到急診靠類固醇及止痛藥才控制症狀。發病的時候,她連拿起杯子這麼簡單的動作都痛到哭出來,而關節的變形更是嚴重打擊她的自信心,害怕走出家門及人群投以的異樣眼光…。

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今(26)日下午舉行「全球病友治療現況調查公布記者會」,由理事長張玲瑗及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分享國內外病友生活品質問卷調查結果及治療現況。此外,記者會上也首播類風濕性關節炎衛教歌曲MV<RA快樂頌>,邀請病友一同合唱並分享心路歷程。

類風濕性關節炎 (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是一種慢性發炎的全身性自體免疫疾病。因免疫系統產生過多不必要的抗體,攻擊身體關節部位,因而產生發炎、疼痛等問題。患者初期常有早晨起床身體僵硬、精神不佳、關節處紅腫疼痛等症狀,甚至嚴重者可能造成關節變形。該疾病好發於40歲以上,但也有30歲即發病的案例,患者以女性居多,可領有重大傷病卡。

張玲瑗理事長表示,「許多病友常因嚴重疼痛的問題,讓生活品質大受影響。根據調查發現,47%病友因病痛而無法從事喜好的活動,30%的病友曾因此換工作,甚至產生恐婚心理。」理事長說,曾有一位30歲的年輕小姐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後,因疾病的緣故,需要時常向公司請假。「雖然主管貼心地建議她養好身體再回來上班,但她仍消極地認定自己的病不會好了。」這位小姐毅然決然辭去喜愛的銀行工作,並且因為擔心疾病會遺傳給孩子而放棄結婚念頭,打算和男友提分手。張玲瑗理事長說,「其實只要遵循醫師處方,積極持續治療,達到臨床緩解,RA病友也可以有美好的生活。」

選擇隱忍疼痛,可能導致延誤就醫、關節變形
根據最新針對13個國家共3,649位RA病友的問券調查,結果顯示有八成病友表示滿意現有治療,但僅三成患者認為病情受到控制;此外,有六成病友對於和醫師分享病情感到不自在。理事長說,目前台灣有超過10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但很多患者傾向忍耐疼痛、消極面對疾病,並未積極尋求有效的治療方式,因而導致延誤就醫而惡化。花蓮慈濟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指出,這個數據代表有許多病人面對疾病時多選擇默默隱忍,以為治療只要達到「不痛」即可,或是不清楚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有時甚至會自行視病況擅自停藥,這些都會導致病情無法控制,甚至最後造成關節變形。

醫病溝通不完全,影響治療成效
「一開始聽到這個毛病時覺得心裡很難過,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所以把自己保守起來,每天就是坐在陽台,看樓下的人走來走去。」衛教歌曲MV中,現年65歲、病齡20年的葉女士說,「人家問我什麼毛病,我通通都不敢講……」

調查發現,60%病患覺得與醫師溝通病情會感到不自在,33%甚至認為問太多問題、過多的諮詢可能會影響醫療照護品質,更有66%未曾和醫師分享治療目標。上述結果均顯示出患者在醫病溝通上往往陷入消極的心理。蔡世滋醫師說,「除了透過檢查,病人主動表達更是幫助醫師做疾病嚴重度判斷的方法。若溝通不完全,反而對治療效果有很大的影響。」此外,有些患者會自行中斷治療,直到再度發病才來就醫,也會影響治療成效。他建議病友應主動和醫護人員溝通討論病情,訂定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

及早發現,積極面對,正確治療
醫師指出,有研究發現,61%的RA患者因無妥善控制疾病而睡眠品質不佳,33%患者每週至少三次因疼痛而無法睡好覺。他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致病原因仍不明,且難有完全治癒的方法。而治療的目的應是「緩解疼痛、改善關節功能」。

至於詢及可以吃什麼來改善或預防,醫師說,這種疾病要預防是比較困難的,且因初期症狀常被誤會為運動傷害或關節退化,因而延誤就醫。他並表示,目前已有許多治療選擇,在傳統藥物外,更有生物製劑、方便的小分子口服藥等,只要病友積極持續治療,也是能夠像一般人一樣有機會享有美好的生活。
此外,病友葉女士也表示,家庭的支持對她來說非常重要。發病的時候什麼事情都不能做,但因為有先生和小孩的扶持和體諒,讓她除了心情變好之外,病情也恢復得比較快。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冷颼颼及嚴重霾害,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易加重病情。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表示,天冷或氣溫像溜滑梯一樣降太快,血液循環變差,體內的發炎物質容易堆積,不僅四肢關節腫脹症狀加劇,霾害還會誘發體內的發炎反應,導致肺部及腸胃道拉警報,長期下來還會造成肺纖維化、影響心肺功能。
「天冷霾害對類風濕性關節炎會造成間接影響。」北市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風濕免疫科解釋,空氣中的懸浮微粒會影響生活品質,增加身體壓力,導致免疫系統過度活化發病。
由於類風濕性關節炎常合併乾燥症,患者容易感到口乾、眼乾、皮膚乾問題,大部分都跟體內的B細胞過度活躍有關。患者如未積極治療,除易導致關節嚴重腫脹、出現變形,體內發炎反應也會誘發鼻過敏及氣喘急性發作,這時用藥並無法讓關節恢復到正常形狀。
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除了傳統藥物,目前還有生物製劑、免疫調節劑等各種劑型藥物,病患用藥選擇多元。一旦檢查發現身體發炎是B細胞過度反應引起,現在也有標靶藥物可治療。

聯合報 記者張嘉芳╱即時報導
文章標籤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針劑用藥使用麻煩,我以後是不是就不能出遠門?」台北榮民總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教授問診時,常遇到病友有類似的困擾。教授表示,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選項多元,近年來生物製劑的問世已可有效幫助患者緩解症狀,但礙於針劑治療須長時間定期打針,且要低溫保存,在生活上讓不少患者都覺得不甚方便。

教授曾收治過一名病友王先生,在大陸經商,時常需要往返台灣、大陸,礙於病情嚴重,需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病情雖獲得控制,但因生物製劑針劑必須冰存於攝氏4度以下,故每次搭機往返兩岸時都要拜託醫師特別寫診斷書,另請航空公司幫忙冰存藥物,每每登機都需重複說明,這對於時常搭飛機的王先生造成不小困擾。

臨床上與王先生有同樣困擾的患者為數不少。周昌德教授表示,所幸隨著醫療日益進步,日前已有最新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口服藥物通過核准,提供患者治療之新選擇。

最新小分子口服藥已經衛福部核准適用於使用MTX無效,或無法耐受MTX的中重度患者。相較於生物製劑,小分子口服藥不須冰存,又方便使用,對於需跨國往返的商務人士、喜愛長途旅遊的患者與不敢接受針劑治療者而言,是另一治療選擇,患者可依自身病情及用藥狀況與醫師討論。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節痛到不能走路,我還以為以後出門只能坐輪椅了!」76歲林伯伯關節疼痛長達5年,一直誤以為自己是退化性關節炎、痛風,輾轉至風濕免疫科看診,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並展開治療,台南市立安南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提醒,類風濕性關節炎雖好發於女性,但男性仍有機會罹患,建議若有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疼痛,且超過六週以上,應至免疫風濕科就診。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30~50歲女性,但其實任何年齡、性別都有可能發生。除了對稱性、多發性的關節疼痛,有幾個典型特徵值得注意:

1.全身3個以上關節同時疼痛,從外觀可看到患處紅、腫,摸起來會熱熱的。

2.慢性疼痛持續六週,且每天都會發作。

3.另外,全身關節包括:手、膝蓋、肩膀等大小關節都可能發生。

有上述症狀應合理懷疑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及早就醫、治療。

上述案例林伯伯確診後,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劑等藥物治療,因效果有限,經評估、改用小分子口服藥治療,持續治療搭配生活習慣調整如:避免過度勞累、保持充足睡眠、適度紓壓等,避免影響免疫系統,林伯伯病症獲得控制,不用以輪椅代步,看診時也終於露出難得笑容,感激醫生幫助他開心邁向新人生!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有兩種─治標和根本治療。治標主要為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幫助消炎止痛;根本治療則以免疫調節劑為主,倘若病症仍未控制,經醫師評估,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治療,現在亦有小分子口服藥,對於害怕打針者來說也是另一種選擇,建議病友只要至免疫風濕科,配合治療、生活調整,就能讓病情得到最好的控制!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 僵直性脊椎炎 及早治療 疾病控制佳

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不少人發作後,常痛到晚上睡不著,部分患者還出現憂鬱、想死念頭。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若能早期發現、及早用藥,病情仍可控制到與正常人一樣。

兩種疾病 多與基因有關

國內每千人約4至5人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每千人也有2至3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教授表示,兩種疾病的發生原因不明,但主要與基因有關。通常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女性,尤其50多歲停經婦女,常見症狀包括多發性關節炎,雙手關節有對稱性的腫脹熱痛,不過,仍有三分之一的人為單一關節疼痛發炎,因此不易早期診斷。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30歲的年輕男性,患者常出現下背痛症狀,因脊椎發炎,肌肉、肌腱及韌帶不好,一旦睡覺久未動,次日易有晨間僵硬情形,多做游泳、伏地挺身等伸展運動,可緩解身體僵硬不適。

早期治療 避免關節變形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教授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腕關節、指掌關節及近端指關節,初期易出現腫脹疼痛等症狀,若未治療,位於大拇指的關節橈骨韌帶被破壞,整隻手容易往小指頭的關節尺骨靠近,造成雙手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雖無法治癒,但能控制。」蔡長祐說,早期關節腫痛,患者若能即早使用改善病程藥物,如化學合成藥物或生物製劑,除了可避免關節發炎惡化、嚴重變形外,大腦腫瘤壞死因子的濃度也會下降,可降低憂鬱症發作。

不過,如果手部關節已嚴重變形,此時患者僅能透過復健或手術,改善生活功能,卻無法讓變形關節恢復正常。一旦發現關節疼痛,應盡速就醫。

關節評估 擬定治療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類風濕關節炎其實有所謂的關節疾病活動評估,亦即DAS 28。醫師根據患者28個關節的疼痛腫脹情形、血液中的發炎指數、病人自評疼痛感受等,進一步評估活動性,並決定治療策略。

若連續半年使用免疫調節劑沒效果,且屬於中度至重度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目前健保給付使用生物製劑。另外,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如果有下背疼痛、脊椎嚴重發炎,若持續使用傳統藥物4至6個月仍無效,健保亦給付長效型生物製劑治療。

一名國二男生,有僵直性脊椎炎家族史,因脊椎發炎、走路不便,常感覺疲倦、胃口不好,功課一落千丈,在接受生物製劑治療後,男學生的精神、體力及不適症狀均有顯著改善。

聯合報/記者張嘉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我的手指關節腫脹變形,連門都沒有辦法開!怎麼辦?」一名50歲患有類風溼性關節炎多年的王老師(化名),手指關節明顯腫脹變形,除無法開門外,也無法握粉筆,造成教學困擾,收治案例的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表示,王老師過去曾在他院治療,使用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治療,由於疼痛緩解後,擔心持續用藥有副作用,所以就自行停藥,但其實關節仍在發炎中,直到關節變形才轉至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就診,透過超音波等先進檢查了解病況,建議王老師使用小分子口服藥治療。

類風溼性關節炎一般好發於手指近端指節、手掌及手腕關節,呈對稱性,除關節有紅腫熱痛症狀,易有晨間僵硬超過一小時以上的情況,呼籲有以上症狀的40~50歲女性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治療。傳統上治療會先使用消炎止痛劑、類固醇及抗風濕藥,倘若控制不佳,醫師會評估病況使用生物製劑,目前也有小分子口服藥,建議可與醫師討論。

另外,近幾年超音波技術在類風溼關節炎檢查上更為精進,大大提升病人治療、照護品質,有些病人會覺得關節沒有疼痛就是沒有發炎,甚至因此自行停藥,通常在病人就診時,他會以超音波檢查,往往能發現臨床上看不到的潛伏性發炎,作為調整藥量參考,更幫助病友清楚掌握病況,且隨著治療期間,主任也會邊照影像、邊追蹤病情,若病人自訴不同於類風濕性關節炎發病的疼痛,超音波輔助下也更能協助確認是否為關節炎所致,能精準控制病情,增進醫病間的溝通與信任關係。

雖然王老師關節恢復情況有限,但後續若能規律治療,發炎指數等檢查數據應可達到正常範圍,達標治療分數亦可能降至2.6以下。張棋楨主任強調,很多患者害怕注射或藥物副作用、自行停藥,忽略持續發炎可能導致無法恢復的關節變形,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現今治療選擇多,除了傳統藥物、生物製劑外,也有小分子口服藥,呼籲應積極與醫師討論,採取合適治療,才能維持生活品質。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灣約十萬名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占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 元氣健康講座「免疫風濕疾病」,邀請專科醫師分享治療新知,提醒民眾及早治療,以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推動及早治療觀念,類風濕性關節炎愈早治療,緩解的機率愈高,對關節損壞、失能都有較好的保護,病患的健康、生活品質、職場競爭力、生產力都能被保留。

關節炎之王 中老年女性好發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簡稱RA)為自體免疫造成的多發性及慢性關節炎;典型症狀為全身多處小關節的腫痛或晨間僵硬,若不治療,可能造成關節的破壞及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盛行率約占人口0.4%到1%,台灣約10萬名患者,占免疫風濕科門診大宗,可說是「關節炎之王」,好發於中老年女性,其次為年輕女性,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9倍。

近幾年生物製劑在風濕科治療是如虎添翼,今年起健保又給付三個新的長效生物製劑,患者每個月可以趁回診時打一針,方便性更為提高,符合資格的患者一年可節省近40萬元的治療支出,初估每年有4000多名類風濕關節炎以及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受惠。

診斷新準則 篩出高風險病患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說,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沒有特定病理或影像學特徵,診斷主要靠病人描述症狀描述,以及醫師臨床經驗判斷。

2010年,歐洲風濕病聯盟(EULAR)與美國風濕病聯盟 (ACR)重新研訂新版本大部分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EULAR/ACR新準則,共四項、滿分10分讓病患勾選,總分大於6分就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可以達到早期診斷、篩選出高風險病患。

舊版準須依賴X光檢測,但X光若出現明顯破壞,已錯過黃金治療期,因此新版刪除X光項目,即使症狀小於6周,只要總分大於6分,仍可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讓病患在早期接受積極治療,避免因舊診斷標準發生嚴重的關節破壞。

服用後不適 千萬別擅自停藥

治療上可分為免疫調節劑及非類固醇消炎藥。最重要是及早使用免疫調節劑,如甲氨喋呤(MTX)、奎寧(HCQ)等藥,以阻止進一步的關節損害,愈早治療,愈能獲控制。

病患因個人體質互異,在服用各種藥物或有任何不適、副作用產生時,應盡快與醫師聯絡,千萬不可擅做主張,自行停藥,以免加重病情。

生物製劑 健保有條件給付

近年來,針對自體免疫疾病的生物製劑相繼問市,這些新藥有如定向導彈般精確地瞄準異常的免疫分子,不會傷害正常細胞,這就是免疫標靶療法。

已上市的免疫標靶藥物有恩博(Enbrel)、復邁(Humira)、辛普尼(Simponi)、莫須瘤(Mabthera)、恩瑞舒(Orencia)、安挺樂(Actemra),近期即將上市或正進行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新藥約有十種。

生物製劑免疫標靶藥物的好處是療效大於傳統藥物,且副作用低於傳統藥物。但是價格昂貴,目前健保只有條件給付於嚴重頑固型之類風濕性關節炎。

有研究顯示,用長遠的角度來看病人治療後所獲得生活及經濟助益,比傳統抗風濕病藥物更有經濟效益。

類風濕性關節炎最新診斷準則

A.關節侵犯 得分

‧1個大關節 0

‧2-10個大關節 1

‧1-3個小關節 2

‧4-10個小關節 3

‧>10個關節

(需至少1個小關節) 5

B.血清學指標 得分

‧RF陰性且CCP抗體陰性 0

‧RF弱陽性或CCP抗體弱陽性 2

(正常上限之1-3倍)

‧RF強陽性或CCP抗體強陽性 3

(正常上限之3倍以上)

C.發炎指數 得分

‧CRP正常且ESR正常 0

‧CRP異常或ESR異常 1

D.症狀持續時間 得分

‧<6周 0

‧≧6周 1

‧A、B、C、D四項總分≧6分

可確定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RA)

‧抽血檢驗項目:

RF為檢驗類風濕因子

CCP為抗環瓜氨酸抗體

CRP為C反應蛋白

ESR為紅血球沉降速率

 

聯合報/記者趙容萱/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特徵是對稱性關節的病變,包括疼痛、發炎、僵硬等症狀,若無法盡早抑制病程進展,一旦關節磨損變形,即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影響日常生活,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很重要。一旦出現該症狀,應盡快使用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DMARDs),來避免病情惡化。

運動維持肌肉強度
疾病調節抗風濕藥物分成傳統口服藥物,和注射劑型生物製劑兩類,通常會先用口服藥物,若療效不佳或有無法耐受的副作用時,可能會合併使用生物製劑。藥物選擇因人而異,醫師會評估患者嚴重程度、肝腎功能和預後等狀況來決定。

傳統口服藥物最常見的副作用是腸胃道不適,飯後服用藥物或分次服用通常可減緩其症狀,而病人最擔心的肝功能異常和骨髓抑制等副作用,醫療團隊也會密集監控,確保用藥安全。

在生物製劑的副作用方面,因其作用機制是藉由抑制病人本身的免疫系統,阻斷發炎反應,因此要注意病人感染的風險恐增加。醫療團隊會在療程開始前,檢驗病人是否感染肺結核和B型肝炎等;在使用生物製劑期間,團隊也會審慎評估與監測,讓病人安心接受治療。

除此,患者應保持適度運動,以維持肌肉強度和關節的靈活。另因類風溼性關節炎的患者,罹患冠狀動脈疾病的風險較一般人高,更需注意膽固醇問題,要攝取均衡飲食避免高血脂纏身。

多補充魚油少抽菸
一些研究認為,多補充魚油或植物油,可減輕關節的疼痛和腫脹,但無法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補充軟骨素或膠原蛋白也未證實有顯著療效。抽菸則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顯著因子之一,因此患者應積極戒菸。

現雖沒有治癒類風濕性關節炎的藥物,但近年來生物製劑的崛起,已有愈來愈多藥物可有效減緩疾病惡化,所以患者應配合醫師,遵循醫囑用藥,可和類風溼性關節炎和平共處。

出自蘋果日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40多歲的曾小姐,從高一起手腕動不動就疼痛不已,又紅又腫,原以為是握筆時手腕姿勢不正確,但經過多年看診,才發現是罹患類風溼性關節炎,醫師表示,常有患者誤以為關節不明疼痛是痛風或是運動傷害而延誤治療,倘若沒有好好控制,長期發炎將導致關節變形,嚴重者生活無法自理。

曾小姐說,自己是歷史老師,病症發作時,每天寫黑板無法握粉筆,她只好乾脆用抓的方式寫板書,在教書的過程中,經常口乾舌燥,每天牛飲3、4公升的水,還以為是上課講話講太多,講到說話都很困難,連嘴巴都會黏住而沒法開口,這才發現,類風溼性關節炎的併發症乾燥症,已悄悄上身。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自體免疫系統發生障礙,使體內長期處於慢性發炎,導致關節腫痛破壞的疾病,而且會影響許多關節。

根據統計,類風溼性關節炎在台灣為0.4%,全台罹患此病約12萬人,以女性居多,約為男性3倍,好發於20至45歲的中年人。

高醫過敏免疫風溼科表示,類風溼性關節炎症狀包括關節疼痛、僵硬、腫脹,全身症狀為疲勞、食慾不振、體重下降、貧血、肌肉痛、輕微發燒、整體有不舒服的感覺。

類風溼性關節炎有許多併發症,包括乾燥症、肺纖維化、間質性肺炎、、淋巴癌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乾燥症,約半數以上類風溼性關節炎患者都易併發,免疫系統攻擊患者自身的腺體,如唾液腺、淚腺等,導致嘴巴與眼睛的乾燥,長期引起不適。

財團法人風溼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溼病聯盟暨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溼科表示,目前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改變病程的抗風溼藥物以及生物製劑,前三類大都以消腫止痛、抑制發炎及免疫反應為主,而生物製劑則是除了抑制發炎激素及細胞以外,還能延緩骨骼關節破壞。但若是採用生物製劑,則是屬自費項目,平均每月需花費3萬5000元左右。

(中國時報) 陳瑄喻/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未積極治療,恐導致關節腔狹窄、變形;經醫師評估後,患者可考慮採生物製劑治療,對害怕打針的患者,現已有小分子口服藥,幫助病友積極控制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影響全台約9萬人,男女比例約1比3,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病。最常侵犯四肢關節,導致關節慢性發炎,甚至會攻擊眼睛、肋膜與血管,若疾病未控制好,還有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風險,建議要選擇合適藥物積極治療,才能避免其他共病風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藥選擇多元,臨床上常用藥物分5大類,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各種藥物都有優缺點,病患可跟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控制病情。

一名50歲男性水電工吳先生,多年前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原以為是工作引起筋骨痠痛,吃了一般消炎止痛藥卻無效,關節腫脹到連賴以維生的吃飯工具鐵鎚都無法拿起,工作差點不保,後來確診,才知是較少發生在男性身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名病患後續採生物製劑治療,雖可幫助控制病情,但從小害怕打針的他,對治療十分抗拒,但為了維持生計,只好在工作前壓抑對針頭的恐懼,硬著頭皮注射。後來醫師經評估後改用小分子口服藥,讓他不再聞針色變,現在早晚一顆藥,搭配止痛藥,發炎指數控制良好,生活少了很多煩惱。

(中國時報) 李盛雯/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因好友September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好萊塢影星珍西摩爾(Jane Seymour)義不容辭擔任擔任「My Day for RA」亞洲活動代言人。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關節發炎,特別好發在手、腳、膝蓋等關節,患者會疼痛不堪,甚至導致關節永久受損、功能喪失、殘廢。醫師指出,國外最新的研究發現,抽菸與缺乏維他命D,可能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建議患者應改變生活習慣,及早發現治療,仍有機會恢復正常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成因不明,醫界認為與遺傳免疫系統運作不正常,以及後天病毒感染有關。美國最新研究顯示,抽菸與婦女缺乏維他命D者,容易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這篇論文發表在關節炎暨風濕病期刊 (Arthritis & Rheumatism),引起討論。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表示,抽菸者吸入太多化學物質,長期下來導致免疫失調、發炎,容易誘發此疾病;維他命D原本就可調節體內免疫系統,一旦缺乏,將會容易得到骨鬆、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其他免疫失調疾病。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說,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約有5萬2000人,發病高峰期大多在30至55歲間,女性患者又比男性多;而目前除了止痛藥外,生物製劑的研發,已可完全改變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命運。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