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類風濕性關節炎 (4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雙腳疼痛後,竟然就無法走路了!78歲的王老太太在一次參加社區老人會舉辦的舞蹈活動後,突然雙腳出現一陣疼痛,原以為是退化性關節炎又發作,想不到症狀不但沒有減輕,反而這股刺痛感沿著腳底到大腿,讓她痛到無法站立。

友人見狀後,立即將她送醫,經過詳細檢查才知道是「類風濕性關節炎」作祟。
這名病患除了有類風濕關節炎,同時還合併有退化性關節炎,經過膝關節檢查後,發現膝關節退化情形雖然相當嚴重,此種症狀若沒有仔細診斷,「類風濕關節炎」很容易會被誤診為「退化性關節炎」,不僅延誤治療時機,還可能因此造成其他關節變形。幸好病患及時發現,經由藥物治療後,不但恢復行動力,連跳舞也不成問題。

類風濕關節炎不同於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發病時,會影響全身關節,且快速發病,若以輪胎做比喻,類風濕關節炎就像突然被圖釘扎破;退化性關節炎則是自然磨損所導致的結果。
類風濕關節炎除了疼痛,還伴隨其他症狀,進而影響生活自主能力,若長期忽略則會對關節造成不可逆的傷害。以前有「一日類風濕,一生類風濕」,如今醫學日新月異,甚至經過治療後,身體狀況也都可以恢復到發病前的狀態。

類風濕性關節炎一旦發生時,症狀都是又猛又急,不過通常都是有時間性,剛開始會慢慢出現疼痛,之後可能1至2個月就不能走路了。其實有20%左右的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是沒有類風濕因子,所以提醒民眾,如果疼痛症狀來得又急又兇,且為雙腳對稱性,同時超過4個關節以上都受到影響,就要考慮可能是「沒有類風濕因子的類風濕關節炎」。

除了藉由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及生物制劑等藥物治療外,其實適度的活動或運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患都有很大幫助,所以病患千萬不可輕易放棄任何治療機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50多歲的女性患者,近半年來因手腳多處關節反覆腫痛僵硬而苦惱,最初以為是痛風並不以為意,但關節逐漸變形後,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經風濕免疫門診檢查後,診斷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給予抗發炎與免疫調節藥物合併生物製劑後,病人也順利重返工作崗位。類風濕性關節炎所引起的關節炎,往往與其他關節炎不易區分,因此,認識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很重要的。


台大醫院新竹分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的自體免疫性疾病,主要是侵犯關節,造成局部的關節僵硬腫脹疼痛,但當疾病活性嚴重時,也會能造成全身的關節的損壞變形,甚至造成殘障。類風濕性關節炎除了會侵犯最常見的四肢小關節,也可能會侵犯肌肉 、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器官,所以我們仍應視類風濕性關節炎為全身性的自體免疫疾病。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的病理變化是關節腔內的「滑膜發炎」。滑膜正常的生理功能是分泌關節滑液,以潤滑和保護關節。若缺乏適當治療,關節終將變形、僵直而活動受限。


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程常常是「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活動期」時,常常會出現關節腫脹、僵硬的「晨僵現象」。若是反覆發生「活動期」與「緩解期」交替,常常發炎的最終結果會造成受侵犯關節逐漸變形、僵直而失去活動能力。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傳統上視病人的病情,是以「非類固醇抗炎藥物」、「疾病修飾抗風濕疾病藥物」以及「類固醇」來治療,但若是對傳統治療藥物反應不佳的病人,近年來生物製劑的應用提供病患更快速達到緩解症狀的治療方式。目前衛生署已經核准了六種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生物製劑上市,對於長期疾病處於高活性的病患,經傳統治療藥物治療無效時,健保也提供生物製劑的治療,對於頑固型發作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是一大福音。


醫師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慢性且惱人的疾病,疾病的嚴重度可由輕度的關節腫脹症狀到重度的關節破壞變形或是其他器官侵犯。若出現上述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相關之症狀,宜及早就醫與醫師討論,並配合醫師的治療與計畫。長期配合醫師的處方合併生活作息的調整可使疾病的活性控制在最穩定的狀態

優活健康網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種自體免疫失衡的疾病,目前仍無法完全瞭解成因。病人帶有某些易致病基因,再加上某些環境因素就會發生疾病,初期症狀有疲累、倦怠、雙手腫脹,瀰漫性骨骼肌肉疼痛,後來才發生關節腫痛,且有早晨僵硬感覺;大多數病人是患進行性疾病,如無適當治療會導致關節破壞和失能,此病症通常好發於小關節的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手、腕、足和膝關節幾乎總會受到波及,髖、肩、肘、下頷及頸部等處也可能受到侵犯。

原則上類風濕性關節炎是終生之疾病,針對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醫師表示:「只要對症下藥,幾乎都可以避免關節永久性的破壞」,因此提出三個建議,第一:疾病早期發現,即使用抗風濕藥物或抗風濕生物製劑藥物治療,及早治療80%~90%可獲良好控制;第二:嚴重疾病之病患需積極與主治醫師充份溝通,根據個人病情不同,來選擇個人適當的藥物做治療;第三:病患要持續治療,定期追蹤,穩定抑制發炎反應,才可享受活動不受限的樂活人生。

長期照護花費大 長期照護系列保險助經濟
近期衛福部公布的103年十大死因資料顯示,平均每3分13秒即有1人死亡,其中死亡人數以慢性疾病為主,而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旦罹病,則須終身治療的慢性疾病,醫療費、復健費不可小覷;台灣第一個得獎的輪椅作家,也是伊甸基金會創辦人的劉俠女士,是類風濕病關節炎最具代表的患者,她罹患關節腫脹50多年,是個需要被長期照護的慢性病患,即便貴為國策顧問,在台灣這樣一個缺乏長期照護體系制度的社會,仍然無法獲得完善的照顧。目前政府的長期照顧保險預計民國107年上路,但根據衛生福利部的數據顯示,此保險僅能夠提供基本的長期照護保障,就像當年全民健保開辦,也只能提供我們最基本的醫療保障;因此除了依賴政府外,建議國人趁年輕、保費較低時,先行投保商業醫療險與長期照顧系列保險,相互搭配,一旦發生失能或失智,才能保障家庭的生活經濟。


隨著年紀增長,退化性關節炎發生率逐漸增加;造成退化性關節炎加重的原因,除了老化、痛風、糖尿病及肥胖外,從事營造、林木、農、礦工業等方面人員,因為職業需負重,或運動傷害而加重。

退化性關節炎平日保養,建議可以補充保健食品,例如:膠原蛋白、葡萄糖胺、甲殼素,口服或施打玻尿酸,其中膠原蛋白是人體非常重要的一種蛋白質,主要存在結締組織中(特別是軟骨)。基本上第二型膠原蛋白只存在軟骨組織內,作為關節骨頭的維護,且可直接補充軟骨的耗損、促進新軟骨細胞合成。根據研究顯示,口服低劑量膠原蛋白具有抑制關節自體免疫攻擊的反應。

所以,透過飲食控制可預防關節退化,平時可多吃富含膠質、軟骨素,有利於關節軟骨修復的食品,如豬耳、蹄筋、貝類、小魚乾、木耳、海帶等食品。並忌吃辛辣燒烤、或油膩生濕的飲食,如煙酒、肥肉、辣椒、燒烤等食品,同時要控制體重,避免肥胖。保養方面,可以溫水澡、淋浴、電療、短波等復健物理治療,中醫則可以針灸治療。

運動時要穿一雙適合的鞋增加活動量,並減小食量與體重,建議可參與緩和非衝擊式的運動如游泳。此外,一個簡單的動作即可訓練大腿肌肉,首先將腳彎曲踩在床上,腳板向上勾著,大腿用力,慢慢將腿抬高,並保持膝蓋伸直,上抬到對側膝關節高度再慢慢放下。重複10下。交換腳動作。建議早晚各1次。若腿無力上抬,可僅從離開床面做起。在執行運動時,不應出現任何不適或疼痛。

關節炎雖然不會直接影響生命,但是會影響長期生活品質,了解日常保養方法,讓你可以走得更長遠喔!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本國有多達七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不少患者因關節疼痛而無法運動,甚至連生活細節亦無法進行,嚴重影響他們的情緒。有風濕科專科醫生指出,雖然關節疼痛會影響運動意欲或能力,但運動是有助舒緩痛楚及僵硬,因此患者必須患者必須藥物與運動雙管齊下,才能有效改善病情。

風濕科專科醫生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關節滑膜,引致發炎,持續炎症更導致滑膜增生,並令與關節相關的骨、軟骨、腱及韌帶等造成進一步損害,引致疼痛腫脹,甚至影響活動功能及引致變形。他續稱,任何人均有機會患上類風濕關節炎,不過患者在30至50歲發病最為常見,而且若家族中曾有人患上類風濕關節炎,患病機會亦較大。

由於類風濕關節炎影響患者大小不同關節,故令患者即使扭毛巾、扭門鎖、寫字等細節動作,亦感困難。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除了藥物外,更需要依靠患者的恆常運動,以往已有研究指出,太極、水中運動及瑜伽等均有助改善關節腫脹、疼痛及情緒等。

為了解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運動習慣及遇到的挑戰,病友組織「毅希會」早前成功訪問了273位會員,當中有逾七成受訪者已患有風濕關節炎達5年或以上。有74%有運動習慣,反映他們理解運動對改善病情有一定了解,不過並非所有人均是每天運動,顯示他們運動不足。該會主席表示,有近六成半受訪患者雖嘗試做運動,但在過程中均因關節疼痛及關節變形而受限制,故只能依靠藥物舒緩,惟藥物起效時間不夠快。

醫師指出,目前除抗風濕藥及類固醇外,患者亦可選擇生物製劑,而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更可於一周內改善症狀,故建議患者可選擇起效較快的藥物,及早抑制炎症,減少併發症,繼而可及早重拾運動習慣,以改善病情。

現年59歲的李女士於2012年起發病出現症狀,但直至2013年始確診,雖有接受藥物治療,但一直未能改善病情,至2013年尾更再次發作,至無法行動及工作,無奈辭職,其後醫生建議接受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控制病情後目前已毋須再使用生物製劑,只須服用單一口服藥物,現時更可每日踩單車返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以疼痛的症狀來表現的病症,病情無法根治,只能降低關節疼痛和發炎反應。患者應配合做好日常保健工作,幫助保護關節功能,預防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成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雖然還不十分清楚,但是因感染而引起的自體免疫作用,是大部分研究同意的致病機轉。包含因為持續性的關節感染,及病原產物滯留關節腔,形成的慢性發炎。患者也常見關節對病原體產生了異常的反應。
根據統計,大約三分之二患者,初期只有感覺全身虛弱、疲勞,食慾差,肌肉疼痛等這些前兆表現,有可能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後,才出現關節痛。
之後隨著病情發展,被侵犯的關節可見腫,痛,熱,壓痛,僵硬,但不會紅腫,晨起的關節僵硬有可能持續1至2小時。手的關節患處大都出現在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骨間關節。時間一久,關節炎會造成關節某種程度的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照護注意
應注意包括當關節正處於發炎期,應多休息,可採平躺採仰臥位,伸展疼痛的關節。並避免對正在發炎的關節按摩,以免使發炎更嚴重。平常應注意避免受到風寒、遠離潮濕環境,避免受涼,或長時間在潮濕的環境。平時活動時,注意適當改變姿勢,像是儘量使用大關節以分散各個關節的壓力,例如東西可用推的,減少直接用搬的或提的。同時應維持理想體重,以減輕關節的負擔。

此外,當環境溫度較低時,容易造成肌肉收縮,增加關節疼痛僵硬,因此,像是進入冷氣房,應注意適當保暖,尤其關節部分,適時可增加衣物、襪子。而坐椅選擇上,可選一個有扶手、椅背平、直椅面、比一般椅子高3~4吋的椅子,可幫助預防髖、膝關節過度屈曲,且也較容易坐下。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表示,年紀較大的老年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伴隨其他關節併發症,疼痛狀況較明顯。也容易因較敏感,常見因天氣冷、氣壓改變時,症狀加重。應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避免自行隨意停藥。急性發炎時,也要避免關節活動負擔過大,注意多休息。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2014/08/04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提醒,部分病患錯誤地以為不痛就是病情控制,而擅自停藥、減藥,或未規律回診追蹤,這是錯誤觀念,「因為即使關節沒有腫痛,若持續發炎,關節正無聲地被破壞!」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arthritis,簡稱RA)是常見的慢性、全身性、發炎性自體免疫疾病,為全民健保的重大傷病之一。發病年齡多落在二十五至五十歲之間,以女性居多。大部分患者的病情為漸進式發展,初期覺得身體的關節活動逐漸不靈活,隨著疾病嚴重程度增加,常發生對稱性的關節侵犯或慢性發炎,導致關節逐漸變形。若未妥善治療,病患嚴重可能會成殘廢,最終可能擴及影響到心肺、腎臟等其他部位,甚至造成死亡,「早期診斷、治療,對病患格外重要」。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廣泛且頑固的慢性疾病,發生率為○•五~一%,台灣預估有十萬~二十三萬的患者,但就健保局資料庫,只有四萬人就醫。其中,男女比為一比三,以中年女性較多。

為何會罹患有類風濕性關節炎,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蔡嘉哲表示,因為遺傳,使身體有那個基因再加上外界的影響(例如病毒感染、環境因素等),造成自體免疫反應,攻擊自己的器官。
病況輕微時僅怠到局部關節僵硬疼痛,嚴重時則會引起全身的關節腫脹疼痛及損壞,甚至造成殘障。此病起因於體內抵抗病菌的「捍衛戰士」(免疫系統)發生問題,產生許多不必要的抗體,不僅殺死病菌,同時也破壞身體正常的結構。最常侵犯的部位是四肢小關節,其次是肌肉、肺、皮膚、血管、神經、眼睛等,因此可算是一種全身性的疾病。
不要等到了破壞了才治療,是無法恢復的;需要在未被破壞前治療,才有機會恢復正常關節。類風濕性關節炎大部分都是從手部先開始,久了,連腳、全身都會有;但是,若從腳先有,則較不可能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全球調查顯示,國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中有百分之六十一的病患表示疾病獲得控制,略低於亞太區(百分之七十二)與全球(百分之七十二)。百分之九十三病患自認為對疾病瞭解足夠,但逾半(百分之五十二)以為關節不痛,就表示疾病已獲得控制。風濕病醫學會秘書長陳怡行強調:「不痛還是可能在發炎,不痛還是要治療」。


蔡嘉哲理事長說,很多時候疼痛雖然減輕,但內部仍持續地發炎,若貿然停藥、減藥都可能造成關節持續的損害,因此醫學會倡議「達標治療」(TreattoTarget)。他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慢性病,如同高血壓的血壓數值、糖尿病的糖化血色素,都是幫助醫師、病人瞭解疾病是否妥善控制的治療目標。針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達標治療,美國風濕病醫學會(ACR)及歐洲抗風濕聯盟(EULAR)共識是,用來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度的指標DAS-28,應該要控制到低於二點六才算疾病緩解,而國內期望病患至少應達到低疾病活動度,也就是DAS-28要能低於三點二以下五,才算達到治療目標五。


蔡嘉哲理事長說,對於病患來說,淺顯易懂的「達標治療」,就是要遠離疼痛、腫、脹,沒有發炎。由於DAS-28計算方式較複雜,醫學會預計於七月推出創新的APP工具,供醫師快速計算,以利追蹤患者病況,確保治療成效,才能真正力抗關節炎。


「DAS-28」是用來評估類風濕性關節炎疾病活動度的指標之一。分數越高代表病情越差。建議病友回診時,由受過訓練的醫護人員進行撿測,瞭解自己的疾病控制狀況:二點六以下代表關節腫痛情形受到控制,達到臨床緩解目標;二點六至三點二為低疾病活動度。

 

台灣新生報 – 2013年6月30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於中年女性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由於無法治癒,被病友戲稱為「不會死的癌症」,發病時指頭關節的疼痛感,嚴重時如同刀割、榔頭搥打。病友指出,疼痛感其實一直存在、而且每天感覺都不一樣,除了配合醫師用藥治療,生活上可以掌握4招緩解撇步。

現年63歲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秘書長張玲瑗,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13年,她表示難以根除的疼痛,常使得病友感到很折磨,影響到生活品質。這種關節疼痛感不會消失,不過疼痛感每天不一樣、甚至上下午也不一樣,如何面對才好,她提供自己的撇步:
飲食均衡吃
不少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會變得挑食,比如認為香蕉會導致筋骨痛,就完全不吃,或是聽聞琴酒泡白葡萄可緩解,就猛吃猛喝。張玲瑗的觀念是:「飲食無禁忌、均衡攝取最重要。」她強調沒有食物有治療的效果,因此不需要刻意吃某種食物,但也不需要禁吃某種食物,否則就會失去該食物的營養素。
避免太疲勞
張玲瑗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體力比較差,一累、疼痛感就會加重,她建議放慢行動速度,行程也不要排太密;若感覺累了務必要休息,可以泡一下熱水澡來舒緩。
預防感染症
病毒感染被認為是誘發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張玲瑗指出,這類患者的免疫力較差,因此若再度染上感染症,病程往往會拖延比較久,因此建議從預防著手,比如外出盡量戴口罩、在冷氣房戴圍巾。
保持心情愉快
張玲瑗指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的疾病,雖然罹病難免影響心情,但若壓力過大、心情差,反而會影響免疫力,導致疾病控制不佳,不如抱持隨和的生活態度,學習與疾病和疼痛共處。

華人健康網– 2013年6月21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以疼痛的症狀來表現的病症,病情無法根治,只能降低關節疼痛和發炎反應。患者應配合做好日常保健工作,幫助保護關節功能,預防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成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雖然還不十分清楚,但是因感染而引起的自體免疫作用,是大部分研究同意的致病機轉。包含因為持續性的關節感染,及病原產物滯留關節腔,形成的慢性發炎。患者也常見關節對病原體產生了異常的反應。


根據統計,大約三分之二患者,初期只有感覺全身虛弱、疲勞,食慾差,肌肉疼痛等這些前兆表現,有可能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後,才出現關節痛。
之後隨著病情發展,被侵犯的關節可見腫,痛,熱,壓痛,僵硬,但不會紅腫,晨起的關節僵硬有可能持續1至2小時。手的關節患處大都出現在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骨間關節。時間一久,關節炎會造成關節某種程度的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照護注意
應注意包括當關節正處於發炎期,應多休息,可採平躺採仰臥位,伸展疼痛的關節。並避免對正在發炎的關節按摩,以免使發炎更嚴重。平常應注意避免受到風寒、遠離潮濕環境,避免受涼,或長時間在潮濕的環境。平時活動時,注意適當改變姿勢,像是儘量使用大關節以分散各個關節的壓力,例如東西可用推的,減少直接用搬的或提的。同時應維持理想體重,以減輕關節的負擔。
此外,當環境溫度較低時,容易造成肌肉收縮,增加關節疼痛僵硬,因此,像是進入冷氣房,應注意適當保暖,尤其關節部分,適時可增加衣物、襪子。而坐椅選擇上,可選一個有扶手、椅背平、直椅面、比一般椅子高3~4吋的椅子,可幫助預防髖、膝關節過度屈曲,且也較容易坐下。


專家看法
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年紀較大的老年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伴隨其他關節併發症,疼痛狀況較明顯。也容易因較敏感,常見因天氣冷、氣壓改變時,症狀加重。應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避免自行隨意停藥。急性發炎時,也要避免關節活動負擔過大,注意多休息。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甚麼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類風溼性關節炎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引發關節疼痛、腫脹、紅腫發炎,一般在早晨起床時會覺得關節僵硬,活動一段時間後才會漸漸舒緩,而且通常是對稱性的關節出現症狀,如手腕、手肘、肩膀、膝、腳踝等的關節常有僵緊的感覺,反覆的發炎反應造成關節內部長期的破壞、肌腱縮短、肌肉不平衡,最後引起關節變形。

為何會有類風濕性關節炎

至目前為止,並不真正了解什麼原因造成自體免疫的不正常發炎反應,可能與感染有關,但免疫反應一經啓動後就無法受到控制。有研究顯示遺傳也可能是造成類風濕性關節炎的原因之一。HLA-DR4是易感染其中之一,在中國人HLA-DR9也是好發基因之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如何進展

類風濕關節炎(RA)是一種慢性全身性疾病,表現除了周圍對稱性的多關節慢性炎症性(非化膿性炎症)的疾病,可伴有關節外的系統性損害(引起皮下結節、心包炎、心肌炎、肺纖維化、胸膜炎、脾腫大、腎澱粉樣變、周圍神經炎、動脈炎等等病變。有時還可能侵犯眼睛,發生鞏膜炎、虹膜炎等。全身性表現:如發熱、疲乏無力、體重減輕)。由此可知,所謂的類風濕性關節炎並非只是關節發生了炎症病變,而是全身性的廣泛性病變。其病理主要表現為關節的滑膜炎(以後可波及到關節軟骨、骨組織、關節韌帶和肌腱)等結締組織的廣泛性炎症性疾病。當累及軟骨和骨質時出現關節畸形。即關節腔滑膜炎症、滲液、細胞增殖、肉芽腫形成,軟骨及骨組織破壞,最後關節強直及功能障礙。其突出的臨床表現為慢性的、反復發作的、逐漸加重的(加重的程度和速度有明顯的個體差異,疾病可有暫時性緩解)、對稱性的、多發性的小關節炎,以手、腕、足等關節最常受累,晨僵時間較長,早期呈現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侵蝕性改變及進行性強硬和畸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如何治療

一 藥物治療

1.第一線藥物:非類固醇性抗炎藥物(NSAIDs),具有較快速止痛消炎作用。一般而言,胃潰瘍和胃病變是最常見的副作用。所幸最近開發出來Cox-II抑制劑(Celebraxvioxx)對腸胃道副作用明顯降低,更適合長期使用。

2.第二線藥物:許多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被視為可根本改善病情。與非類固醇抗炎藥不同的是此類藥物藉由改變病程而使疾病達到緩解之藥物,該類藥物與NSAIDs合併使用,以期儘早控制病情,達到緩解。

金製劑早在二十世紀初期就被拿來試驗;是使用經驗最長且最具臨床經驗的歷史名藥。它能減緩或抑制病程的繼續進行,對於嚴重的進行性類風濕性關節炎頗有效,若能早期使用效果更佳。但其作用也不少,常見如潮紅,搔癢,口腔潰瘍,頭痛,頭暈,白血球減少,血小板減少,腎毒性以及較少發生的金肺症,因此使用時需格外小心。常用者有以下三種:口服的有Auranofin(商品名Ridaura);注射的有Gold Sodium Thiomalate(商品名Shiosol)和Aurathioglucose(商品名Solganol)二種。目前因停藥後的復發率及治療失敗率極高己經很少使用。

抗瘧疾藥物這類藥物也有相當的緩解作用。其種類包括 Chloroquine(商品名Aralan)以及Hydroxychloroquine(商品名Plaquenil)。目前流通的Plaquenil 為新一代改良型,副作用極少,高劑量時才會有視覺障礙。

D-Penicillamine(商品名Cuprimine這類藥物能減輕嚴重關節炎病患的疼痛、腫脹,以及早上關節皂僵硬感,並改善其功能,但通常需23個月才會顯現功效,其毒性取決於劑量的大小。常見的副作用有疹子、紅腫、癢、味覺改變、口腔炎、蛋白尿、胃腸不適、血球減少症,亦有可能誘發重肌無力症、紅斑性狼瘡等。 Azathioprine(商品名Imuran

MethotrexateM.T.X.其效力較金製劑或其他的緩解藥好,且反應較快,約在治療後36週就可以顯現。此外,與一般的治療藥物在612月後效力會漸減相比,本品在使用後35年,鮮有病人會因效力減弱而停藥。常見的副作用有腹瀉、食慾不振、血小板減少、肝功能障礙、頭痛、全身倦怠、脫毛等,發現這些副作用時應停藥。營養不良者及孕婦應禁用此藥。

Cyclophosphamide(商品名EndoxanCytoxan常見的副作用有骨髓抑制、膀胱炎,甚或血尿,排尿困難,落髮、生殖力破壞。

Cyclosporine(商品名Sandimmun本品起初用於預防器官移植後之排斥現象,其後發現用於治療類風濕性關節炎效果頗佳。低劑量短期使用時較無安全問題,長期使用則需考慮其副作用,尤其是腎毒性。此藥價格昂貴,只在其他藥無效時才考慮使用;倘若藥價能夠降低,將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的另一希望。

3.類固醇製劑:可合併第一線或第二線藥物使用,可口服、注射或關節腔內注射。(類固醇(美國仙丹)(Steroid這類藥可有效地減輕極端嚴重的關節炎症狀。低劑量長期服用並無明顯副作用。

4.新一代生物制劑:如EnbrelInfliximab…………

生物制劑:最近生物科技開發之生物制劑上市帶來革命性之治療改變。其特性是作用快速有效,但是否能改變疾病過程,長期使用的效果如何以及引起之副作用特別是致命性嚴重疾病感染都需要特別注意及觀察。另外因為價格特別昂貴也是使用考量的因素之一。

類風濕性關節炎日常生活照護

1.運動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人是很重要的。對於減輕疼痛、增強肌肉力量、關節穩定及保持關節活動範圍皆有幫助,可藉此改善生活品質。

2.運動種類不限,原則上只要能活動關節的運動皆可,例如柔軟體操、游泳等都是很好的運動。但是關節腫痛急性期時宜暫時休息。

3.維持正確的姿勢也是很重要的,應避免長時間維持一個姿勢不動。

4.生活上可以使用輔具幫助關節功能。

5.飲食採均衡飲食,少食用刺激性食物例如:咖啡、紅茶等。

6.勿擅自食用來路不明之中草藥,以免傷身。

7.按時服藥及規則回診才是治病之道。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