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國有多達七萬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不少患者因關節疼痛而無法運動,甚至連生活細節亦無法進行,嚴重影響他們的情緒。有風濕科專科醫生指出,雖然關節疼痛會影響運動意欲或能力,但運動是有助舒緩痛楚及僵硬,因此患者必須患者必須藥物與運動雙管齊下,才能有效改善病情。

風濕科專科醫生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自身免疫系統疾病,因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關節滑膜,引致發炎,持續炎症更導致滑膜增生,並令與關節相關的骨、軟骨、腱及韌帶等造成進一步損害,引致疼痛腫脹,甚至影響活動功能及引致變形。他續稱,任何人均有機會患上類風濕關節炎,不過患者在30至50歲發病最為常見,而且若家族中曾有人患上類風濕關節炎,患病機會亦較大。

由於類風濕關節炎影響患者大小不同關節,故令患者即使扭毛巾、扭門鎖、寫字等細節動作,亦感困難。目前治療類風濕關節炎除了藥物外,更需要依靠患者的恆常運動,以往已有研究指出,太極、水中運動及瑜伽等均有助改善關節腫脹、疼痛及情緒等。

為了解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運動習慣及遇到的挑戰,病友組織「毅希會」早前成功訪問了273位會員,當中有逾七成受訪者已患有風濕關節炎達5年或以上。有74%有運動習慣,反映他們理解運動對改善病情有一定了解,不過並非所有人均是每天運動,顯示他們運動不足。該會主席表示,有近六成半受訪患者雖嘗試做運動,但在過程中均因關節疼痛及關節變形而受限制,故只能依靠藥物舒緩,惟藥物起效時間不夠快。

醫師指出,目前除抗風濕藥及類固醇外,患者亦可選擇生物製劑,而新一代的生物製劑更可於一周內改善症狀,故建議患者可選擇起效較快的藥物,及早抑制炎症,減少併發症,繼而可及早重拾運動習慣,以改善病情。

現年59歲的李女士於2012年起發病出現症狀,但直至2013年始確診,雖有接受藥物治療,但一直未能改善病情,至2013年尾更再次發作,至無法行動及工作,無奈辭職,其後醫生建議接受新一代生物製劑治療,控制病情後目前已毋須再使用生物製劑,只須服用單一口服藥物,現時更可每日踩單車返工。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