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關節退化 骨質疏鬆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避開中午時段,每天曝曬半小時即可幫助身體補充維生素D,且又可避免皮膚曬傷、老化。耕莘醫院新店總院醫師表示,避開紫外線最強的時段(早上9點至下午3點),平日只要曝曬10至30分鐘,即可讓體內合成維生素D,以防骨鬆。

從事室內工作者,需每2~3小時再塗抹防曬乳;在室外工作者,則需每4~5小時再塗抹一次。醫師表示,建議從事室內工作者選擇防曬乳的係數在15~20左右的防曬乳;室外工作者,則建議選用係數為25~30左右的防曬乳。並選用PA++的較好。

但,使用的係數愈高,不代表就不用再補充,醫師表示,很多民眾都認為,只要選擇係數愈高,就可不用再塗抹防曬乳,其實,仍稍微要再補充才是。

醫師也表示,日曬過多,會產生氧化自由基,會使皮膚容易老化,所以防曬是很重要的。而曬太陽會合成維生素D,建議可選在太陽光量較小的時候曬,也不至於會使皮膚老化,以取得平衡點。

補充適當的水果,也有防曬作用,減少陽光對皮膚造成的傷害。醫師表示,像是綠色、紅色、橘色的水果等,其含有類胡蘿蔔素、茄紅素、維生素C等,都有防曬的作用。

2010/07/07 00:07 【記者鍾佩芳/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以上女性減重時一定要維持營養均衡。美國醫學專家警告,年長女性減重若採用「阿金飲食法」(Atkins'diet),攝取大量蛋白質食物,罹患骨質疏鬆症風險比採用低卡減重法的人更高,骨質流失速度更快,即使固定補充鈣片也於事無補。

美國普渡大學研究人員以43歲到80歲女性為研究目標,結果發現,女性採用高蛋白飲食法減重,食用大量瘦肉、雞肉、牛肉等,雖能幫助達成減重目標,不過卻容易造成骨質流失,增加骨鬆危機。

該大學食物營養系教授偉恩‧康培爾(WayneCampbell)指出,那些攝取大量蛋白質減重者,短期內體脂肪的確變少,身體質量指數降低,但骨質流失速度較快。有些女性減重沒有吃肉,不過蛋白質攝取量維持正常,相較之下,這種減重方式較不會對骨質造成影響。研究結果發表於九月號「老年病學:醫藥科學」期刊(JournalofGerontology:MedicalSciences)。

骨質疏鬆症患者的骨頭較脆弱,容易發生骨折。在台灣,65歲以上女性骨質疏鬆症盛行率大約20%,65歲以上男性盛行率約15%,和亞洲其他國家相比,盛行率偏高。在英國,一年大約230000位骨鬆患者發生骨折。

參與研究計畫者共有28位女性,她們都面臨體重過重的困擾,研究人員將其分成兩組,每組每周飲食熱量必須減少750卡,持續12周。第一組女性不吃肉,蛋白質來源多為蔬菜、乳製品和雞蛋,蛋白質占每天熱量攝取量的18%。

第二組女性攝取較多蛋白質,占熱量攝取量3成,其中40%蛋白質來源為瘦肉,另外60%蛋白質來源包括蔬菜、乳製品和雞蛋等。12周後發現,兩組女性平均都減去8.5公斤(19磅),不過攝取較多蛋白質者骨質密度減少1.4%。另一項研究發現,上述情況即使補充鈣片,也無法減緩骨質流失速度。

康培爾教授表示,年長女性減重時,骨頭流失風險劇增,因此年長女性若要減重,飲食中的蛋白質攝取量、蛋白質來源顯得格外重要。

 

2010/07/12 00:07 【記者蘇湘雲/綜合外電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根據統計,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50歲後發生率約在20%~30%,到了7、80歲時,可高達7成左右。但是,隨著社會大眾之飲食及生活作息不良的影響,此病的發病年齡有逐漸下降的趨勢。由於膝關節是人體活動中非常重要的部位,而且患病人數也逐漸增加。

根據統計,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好發年齡多在40歲以上,50歲後發生率約在20%~30%,到了7、80歲時,可高達7成左右。

膝關節是構成人體骨架中重要部位之一。膝髕骨及大腿骨、脛骨、腓骨,關節韌帶、肌腱等組成膝關節,並彼此巧妙配合,使我們可站立、行走、上下樓梯及做各種腿部的運動。它每天必須承受相當大的負擔。故隨著年齡的增長及體質、體力的改變,造成軟骨磨損,關節四周血液循環不良,韌帶及肌腱的彈性漸喪失,再加上不適當的運動,容易形成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

在臨床上,我們要如何得知是否已經得到退化性膝關節炎?根據美國風濕病醫學會對退化性膝關節炎有以下的診斷標準:
(一)膝關節疼痛合併以下任一點:
1.年齡大於40歲。
2.晨間僵硬少於30分鐘。
3.關節活動時有霹啪聲。
(二)X光片顯示有骨刺,關節腔變窄。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許多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甚至因此足不出戶。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醫師記,治療趨勢為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軟骨流失、改善疼痛。

肥胖、骨鬆、女性 關節容易出毛病

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民眾,尤其在台灣,65歲以上長者中,每兩人就有一人深受其苦,特別是身材肥胖、骨質疏鬆、關節受過傷者更為明顯,女性也比男性更常罹患此症。

醫師說,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慢性發炎,導致膠原蛋白崩解、軟骨基質流失,除關節退化外,還會引起關節腫大、疼痛與變形;退化性關節炎不是一夕發生的,民眾常因膝蓋、腰部疼痛就醫,才發現關節已開始退化。

初期運動過量 膝痛軟腳難蹲下

醫師強調,初期症狀為運動過量時,膝蓋會疼痛、軟腳,蹲下時不靈活,起床時膝蓋僵硬等;若繼續惡化,膝蓋會經常性疼痛,甚至造成小腿、足踝疼痛、腰痠背痛。

急性期可吃止痛藥、打止痛針,搭配物理治療、復健輔具等,可緩解症狀;醫師也提醒,肥胖者應積極減重,減輕膝蓋負擔,若症狀持續惡化,最後得手術置換膝關節。

醫師說,退化性關節炎無法治癒,但有許多方法可緩解,常見的如打玻尿酸,可保護膝蓋軟骨;服用葡萄糖胺,可修復關節軟組織,也能補充關節液;近年來有乳油木果萃取的活關素75,含天然抗發炎成分,可減少關節發炎,延緩關節軟骨退化。

美國治療準則 降低發炎反應

美國骨外科醫學會針對退化性關節炎發布的治療準則,關節軟骨的照護重點為降低發炎反應、減少軟骨流失。醫師說,膝蓋軟骨的網狀結構為膠原蛋白,就像建築用的鋼筋,軟骨的填充物為葡萄糖胺,則像是水泥;研究顯示活關素75可作用於膠原蛋白,可降低軟骨組織流失,減緩關節症狀。

國外臨床顯示,活關素75可降低發炎20%、減輕疼痛15%;2012年彰化基督教醫院臨床試驗,可改善關節疼痛、發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臨床證實,使用後可有效改善步態,行走較不費力,也能減緩疼痛現象。

另外,還有兩種新療法,第一為增生注射療法,在筋骨疼痛處注射高濃度葡萄糖溶液,可誘使身體再生、修護;第二為PRP再生注射療法,從自體抽血後,分離出可促使傷口癒合、軟骨增生的物質,再注射到患處,兩項治療都得經過多次療程。

先降低體重 適度運動強化肌肉

醫師說,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因疼痛而不願意運動,但是適度運動可強化膝蓋肌肉,減緩關節症狀;首先要減少膝關節負荷,避免下樓梯或過度的瑜伽動作,肥胖者則應減重。

健走、跑步可動到膝蓋,水上運動如游泳也很適合,每天運動40分鐘,讓自己動到發熱,都可達到效果;平時在家可透過抬腳、跨蹲等動作,訓練身體下盤肌肉。

 

【聯合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你家中有「玻璃爺爺」、「陶瓷奶奶」嗎?許多老年人為骨質疏鬆症所苦,無法提重物、走路也須特別小心,因為脆弱的骨骼無法承受過重的外力。除了貼心照顧長輩之外,還年輕的你也要勤加保養,因為有骨質疏鬆家族病史的人,也易罹患骨質疏鬆症。
進入更年期 女性患骨質疏鬆機率高
骨質疏鬆症指的是骨質密度隨年齡流失的現象,可能會造成骨折、殘障,甚至肢體變形。健康的生活習慣能夠減緩骨質流失速度,降低骨質疏鬆症發生率。根據加拿大健康局的統計,女性罹患骨質疏鬆的比例較高,以加拿大50歲以上人口為例,每八個男性當中就有1人有骨質疏鬆問題,女性則是每4人就有1人患有骨質疏鬆。
女性骨骼健康與體內雌激素有密切關聯,女性一到更年期,體內雌激素快速減少,骨質流失速度加快。施打荷爾蒙是療法之一,但持續施打過多女性荷爾蒙會帶來副作用,可能會增加罹患乳癌的風險。
「無聲賊」 骨質隨歲月流失不易察覺
由於骨質隨年齡無聲的流失,骨質疏鬆症又被稱為「無聲賊」,默默偷走骨骼健康。嚴重的骨質疏鬆症患者,連手提重物都有可能造成骨折。腰、脊椎、骨盆三處骨折是最常見的骨質疏鬆傷害。尤其骨盆骨折在老年人中最為嚴重,通常骨盆受傷之後,死亡機率會提升,少於50%的人能夠承受手術之後的痛苦,有些人造成永久性的行動不便。
易罹患骨質疏鬆症的原因如下,符合狀況之民眾,應多加保養骨骼健康:
1.家族有骨質疏鬆病史
2.患有骨質缺乏症
3.體重過輕
4.鈣質攝取不足
5.歷經卵巢切除手術,或在45歲以前便進入更年期,但未施打荷爾蒙
6.進入更年期
7.缺乏維生素D
8.有吸菸習慣
9.咖啡因或酒精攝取量過多(一天超過4杯咖啡、茶、可樂;一天超過2杯酒)
10.長期使用cortisone(治關節炎藥物)、prednisone(類固醇藥物)以及anticonvulsant(抗痙攣藥物)者

 優活健康網 – 2013年7月9日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研究發現,提升健走速度達每小時4.8至6.3公里,相當於每分鐘90至120步,每週持續5天,15週以上能有效提升骨密度0.4%,適時補充含有鎂、鋅、維生素D的食物,可促進鈣質吸收,減緩骨質流失速度,維持骨骼健康。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針對國內500名35歲以上男女進行「健走認知調查」,結果9成民眾害怕未來行動力下降,無法自主生活而成為家人負擔,因此5成民眾有運動習慣保持健康,其中4成選擇健走,但高達8成平均速度未達每小時3公里,恐怕保健骨骼效果有限。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表示,以女性為例,30至35歲為骨量高峰,之後每年遞減,40歲每年以1%至2%的速度流失;更年期後更以每年3%至5%的速度流失。估算60歲時骨量恐打5至7折,但國際針對50至65歲停經後的女性研究發現,維持正確、持續性健走,骨密度可有效提升。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指出,健走搭配節奏落於90至120拍的歌曲,一邊聽音樂一邊健走,不只能使心情愉快,更能維持健走節奏,並拉長運動時間,強調正確健走姿勢為抬頭挺胸,保持頸部與肩膀放鬆,雙手微微握拳,手肘彎曲約90度,手臂自然前後擺動帶動步伐,跨步時腳尖踢出的幅度勿過大或過小,保持正確的健走姿勢,省力又避免運動傷害。

骨質疏鬆症是不可逆的無聲疾病,平常不會有明顯症狀,因此容易被忽略,建議養成運動習慣,尤其健走比慢跑更好入門。

營養師表示,強化骨骼最有益的食物為牛奶,每天建議攝取1至2杯、約240CC,首選鮮奶,考量健康,最好以低脂為佳,沖泡奶粉則是乳成分愈高、添加物愈少愈好,堅果、黑芝麻、芥藍菜或小魚乾等,也是常見的補鈣食材。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若家中長輩罹患骨質疏鬆症,當心自己提早面臨骨鬆問題。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表示,骨質疏鬆症具有遺傳風險,父母會將帶有骨質疏鬆症的基因,經由細胞減速分裂遺傳給下一代,據國外研究顯示,父母同罹骨鬆,女兒骨鬆風險較常人提高34倍。

據統計,國內骨鬆骨折的患者中,女性約占7成,若有骨鬆疑慮的民眾,可觀察自己有無駝背、身高縮水、近期是否骨折等,或是接受足跟骨定量超音波篩檢,當有異狀時,宜儘速就醫檢查,醫師會透過進一步的理學檢測如觀察握力、手臂長度與身高的差距、肋骨與骨盆的距離等,再視狀況搭配雙能量X光吸收儀確診。

醫師強調,及早透過骨鬆檢測,可有效預防骨質疏鬆症,以免增加髖關節、脊椎骨折的機率,導致行動不便,甚至提高死亡風險,若是家中雙親已罹患骨質疏鬆症,更不可輕忽骨鬆檢測的重要性。

黃子倫/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邊聽音樂維持節奏

骨密度約在三十到三十五歲時達高峰,隨年齡增長,骨密度開始流失;健走可增加骨密度,但速度應達每小時四點八至六點三公里,相當於每分鐘九十至一百二十步,且每周須健走五天;若以此方式持續健走十五周,全身總骨密度可提升百分之零點四。

中華民國健身運動協會說,若以每分鐘九十至一百二十步的速度健走,可搭配節奏落於九十到一百二十拍的歌曲,九十拍的歌曲如歌手伍思凱《特別的愛給特別的你》,一百二十拍的歌曲則有卡通《科學小飛俠》主題曲,或歌手張惠妹《站在高崗上》;建議邊健走可邊聽音樂,可維持節奏,並可拉長運動時間。

抬頭挺胸肩頸放鬆

健走姿勢應抬頭挺胸,頸部與肩膀盡量放鬆,雙手微微握拳,手臂前後自然擺動;健走後若肌肉痠痛,應休息一至二天,若疼痛未緩解,應懷疑可能是肌肉拉傷,須就醫檢查。

預防骨鬆除多健走,另應多吃菠菜、花椰菜等深色蔬菜,補充微量元素鎂、鋅,並多曬陽光,每天應曬二十至三十分鐘,日曬範圍是至少要曬到兩隻手臂,以補充維他命D,促進骨骼鈣質吸收;每天也可補充五百毫克鈣片,緩減骨質流失。

健走防骨鬆須知

.為預防骨質疏鬆症,可利用健走等負重運動,增加骨質密度
.健走應維持每分鐘90~120步,每次約走1小時,持續15周可提升骨密度
.健走姿勢應抬頭挺胸,頸部與肩膀放鬆,雙手微握拳、手肘彎曲約90度
.健走時,雙臂應自然前後擺動以帶動步伐,但步伐不可過大或過小
.健走後若肌肉痠痛、疲勞,應休息1~2天再繼續健走


沈能元╱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健走可防骨質疏鬆症,但慢慢走恐白費力氣。

骨質疏鬆症學會最新調查發現,以健走防骨鬆者中,約八成竟把散步當健走,無助增加骨密度;醫師指,健走應維持每分鐘九十到一百二十步,速度不可過慢,以此方式每周走五天、連續健走十五周可增加骨質密度;另應多曬陽光以補充維他命D、促進骨骼鈣質吸收,避免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學會昨說,網路問卷調查五百名三十五歲以上男、女,進行「健走認知調查」,發現約八成二不知如何正確健走,健走平均速度均未達每小時三公里,是把散步當成健走。研究發現,健走平均速度應達每小時四公里以上,才能增加骨密度,預防骨質疏鬆。

沈能元╱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戴護膝、護踝 做好復健

膝關節易老化、受傷而退化磨損。

國內人口老化,膝關節問題也日益嚴重;衛福部食藥署資料顯示,國人膝關節退化盛行率約15%,平均每10名老人家就有兩人膝關節退化。醫師表示,運動扭傷、過度使用關節等,都會造成關節磨損、退化,建議膝關節受傷應搭配使用護膝、護踝、並做好復健,以免長時間下來關節退化。

膝關節健康有助人體維持行動、活動力,身體也會更健康,適度運動與適時休息都非常重要,例如走路時要減輕身上負擔、控制體重、避免不必要傷害。

除了年紀大自然老化退化,現代人流行跑步、登山、打球運動,但多數民眾不了解生活中的大小扭傷、撞傷,很可能導致韌帶受傷,如果沒有立即休息、保護,久了韌帶會鬆弛、萎縮,最後讓原本光滑的關節軟骨間磨損出現裂痕,進而引發關節炎、退化,嚴重時甚至要置換人工膝關節。

食藥署提醒,民眾若要置換膝關節,一定要認清楚證照、多詢問醫師;不要以為更換膝關節後就沒問題,置換後更應注意保養、適度休息,以免造成膝關節二度傷害或感染。

一名老農夫,年輕時務農不懂保養傷了關節,就連換了人工膝關節後,還繼續跪在田裡除草,還好回診時及時提醒他不要過度使用,現在恢復得非常好。


適度運動加強肌肉力量

要避免膝關節退化,最重要的是適度運動加強肌肉力量,例如每天做抬腿運動加強大腿肌肉力量,或是彎曲運動讓膝關節重複彎曲再伸直,另外也可原地跳躍;至於老人家,則可到公園或操場散步、走路、做體操,都能促進關節液循環、延緩膝關節老化損壞速度。

此外,若關節扭傷應立即冰敷,發炎時也要就醫在醫師指示下用藥緩解,等疼痛消除後,應戴護膝、護踝保護,才能避免不斷重複傷害。


聯合晚報 陳麗婷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