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僵直性脊椎炎 (23)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在台灣,年輕男性得病的機會比女性高,當有3位男性罹患僵直性脊椎炎時,女性只有1位會患病;而平均來說,不論男性或女性,大約1000人中會有1~4人得到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和我們免疫系統中的HLA有很大的關係!HLA有很多種類,和僵直性脊椎炎的發病最有關的是HLA-B27。如果父親帶有HLA-B27的基因並呈陽性反應,小孩的HLA-B27基因也呈陽性反應,就會約有23%的機會發生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的傳統症狀有:

1. 超過數周或數月感覺被漸漸痛起來,或覺得脊椎僵硬。

2. 早晨起床後感覺背痛或脊椎僵硬,但是會隨著一天活動的開始而逐漸減輕。

3. 運動後感覺比較不痛,但休息會感覺比較痛。

4. 上述痛的感覺持續三個月以上。

5. 體重減輕,特別是在發病的早期。

6. 感覺疲勞。

7. 偶有發燒的感覺,或是夜間出汗。

在飲食方面,從魚,肉,豆類補充蛋白質,從蔬菜和水果補充維生素,從牛奶補充鈣質,但切記避免體重過重。如果服用的是抗發炎藥物,就不能飲酒;而抽菸是絕對要避免的。

患有僵直性脊椎炎的人,一般會覺得下背痛或僵硬,嚴重的話,脊椎會變得像竹竿一樣,硬化而不能彎曲,避免保持同一個姿勢太久,要適時地盡可能伸展或移動自己的關節部位,隨時保持正確的姿勢是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在平日生活時所需要特別留心的,因為只有正確的姿勢,才不會造成脊椎變形。所以愈早治療愈好,而運動(例如:游泳,瑜珈,氣功..等),也是治療的好方法之一。

(中時電子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位幸福的待嫁新娘,卻因為婚禮前單邊眼睛突然發紅腫脹,最後只好戴墨鏡上場,而她單邊眼睛突然虹彩炎的毛病,近年常常發作,在就診眼科時,這位個案提到自己也有腰背痠痛的毛病,眼科醫師才警覺轉介她至風濕免疫科看診,
收治個案的中榮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表示,經檢查後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後,才將症狀控制得宜,每月約需自費3萬多元。 
 
醫師指出,個案年約40歲,腰痠背痛的症狀持續許多年都不以為意,而眼睛突發的單邊虹彩炎症狀又誤以為是尋常眼疾,認為兩個症狀間沒有直接關連,但其實發病10年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2成會有突發性單邊虹彩炎的臨床表現,發病10年以上,更超過3成,更有可能造成視力模糊。治療上仍是得先針對僵直性脊椎炎用藥處置,若口服藥控制不良,則可考慮施打生物製劑治療。 
 
 
晨僵、下背疼痛為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的症狀。
 
【先了解】症狀多留意
僵直性脊椎炎為自體免疫疾病,除了晨僵、下背痛、頸部關節、膝關節、腳跟等關節疼痛發炎症狀以外,也會合併有眼睛突發虹彩炎、乾癬等關節以外的症狀,常讓患者疏忽警覺,建議有異狀應就醫治療。 
 
 
心血管風險
 
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如中風、心臟病的風險高於常人約2.2倍,另外,像是骨質疏鬆的威脅也高,建議患者應依照醫囑回診檢查,包括像是血液檢查、身體理學檢查、影像學檢查、藥物控制狀況等等,勿自行尋求偏方治療。 
 
 
【這樣做】口服藥控制
目前主要用藥為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劑等,有助控制症狀與發炎,但曾有調查顯示,6成台灣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用藥1個月後自行停藥,然而每人疼痛感知能力不同,可能發炎指數高仍不痛,停藥會延誤病程,甚至導致日後活動度降低。 
 
 
打生物製劑
若規律用藥仍無法控制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也可選治療成效顯著的抗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治療,健保採有條件給付,若未達標準,每月需自費約3萬多元,現有長效型劑型供選擇,每月僅需施打1次,可增加用藥的便利性,可與醫師討論選擇。 
 
 
【醫師說】
目前最新的僵直性脊椎炎治療指引主要採ASDAS指標,透過各項抽血數值、臨床觀察讓醫師可以更客觀地評斷患者狀況,作為用藥調整、後續診治的依據,最重要的仍是患者要多加配合回診檢查。 
 
報導╱黃子倫 攝影╱李芃葳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6歲的王先生在就讀國一時常打籃球,腳踝老是發炎腫痛,以為是運動傷害,但頻率太高、甚至因太常請假而休學,多年後就醫檢查才確定是「僵直性脊椎炎」,關節有沾黏、脖子都難轉動。
 
醫師提醒,若常有長達數月完全無法緩解的慢性下背痛、關節腫痛、時常有運動傷害等症狀,就要注意可能是脊椎關節炎,拖延治療可能駝背一輩子
 
不少民眾常有原因不明、反覆發生或長達數月完全無法緩解的慢性下背痛,或是關節腫痛、時常有運動傷害等,醫師提醒,該注意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乾癬性關節炎等「脊椎關節炎」作祟。
 
台大醫院免疫風濕過敏科表示,脊椎關節炎患者常見臨床症狀包括下背痛、屁股痛、下肢關節發炎等,很多人以為是太操勞或姿勢不正確、運動傷害等,但若長期發生,就可能是患有脊椎關節炎。
 
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表示,曾在門診看過駝背嚴重、骨質疏鬆到很離譜的患者,七、八十歲了才知道自己罹患脊椎關節炎,此類病人若不治療,最後可能變成「鐘樓怪人」,嚴重駝背且抬不起頭。其實這類疾病很容易檢驗,呼籲民眾若有類似症狀,最好速就醫檢查。
 
記者吳亮儀/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台北車站驚見無頭阿伯!」日前媒體報導,有網友發現台北車站內的監視器拍到無頭阿伯在大廳中漫步,嚇壞許多網友!後來從另一個角度的監視器,才發現原來阿伯正專心看手機。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風濕免疫科醫師表示,從阿伯看手機時頸部傾斜角度來看,疑似是脊椎已經發生沾黏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若是患者,醫師呼籲應及早、持續治療,避免未來只能低頭看世界!
 
醫師指出,根據臨床觀察,僵直性脊椎炎發生脊椎嚴重沾黏的病患約不到兩成,多數患者都只有腰痠背痛、僵直等病症,只要及早發現、治療,通常脊椎不會嚴重變形到「無頭阿伯」那麼嚴重。目前的治療方式,會先以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控制,倘若有周邊關節、眼睛虹彩炎等關節以外的症狀,則會合併使用抗風濕藥物(DMARDs)調節免疫功能,如果上述藥物控制不佳,則為頑固型,可與醫師討論,考慮使用抑制腫瘤壞死因子的生物製劑,專一性抑制發炎症狀。
 
醫師說明,僵直性脊椎炎一旦發生脊椎沾黏就無法恢復,應及時治療才能維持活動度,曾有一名30歲的上班族,脊椎沾黏、痠痛,經常背痛到需要請病假,頻繁地請假也讓他每個工作都做不久,造成經濟負擔,經正確診治、用藥後,才控制良好,可以正常工作!另一名患者就醫時,脊椎已經變形,得保持特殊的傾斜角度才不會疼痛,造成生活諸多不便,經醫師評估,改用生物製劑進行治療。目前疼痛情形較能受到控制,過去因嚴重疼痛只能維持特殊姿勢的情形減少,生活品質提升。
 
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只要遵醫師指示;加上運動雙管齊下,就可以與正常人無異,要注意的是,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20到30歲左右,正是青少年愛玩,容易有運動傷害時期;或是把痠痛等症狀誤認為貪用3C用品、姿勢不良引起,容易延誤治療。且依照流行病學估計1,國內應有23萬位患者,但健保統計2治療中的患者只有近7萬人,顯示有部份患者罹病而不自知。
 
醫師呼籲,患者應注意症狀表現,如果有「1(僵)、2(痛)、3(不動)」等症狀持續超過三個月者,就要當心是否有僵直性脊椎炎,及早就醫治療!
 
2016/06/27 10:39:44 聯合線上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背痛、晨僵、足跟腫痛、香腸指 (手指或腳趾腫大)、虹彩炎、拉肚子、血便……,這一系列看似不同部位的病症,其實都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表現,所以治療上最重要的不只是針對各別症狀,同時是要控制發炎指數。
 
壢新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指出,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是僵直性脊椎炎的第一線用藥,常常有患者只注意到「止痛」而忽略「消炎」的重要性,覺得不痛就自動停藥,等到幾年後症狀加劇,才發現脊椎沾黏、出現贅骨,嚴重時變得像「竹節」一樣,無法自在活動。
 
目前研究發現規則使用消炎止痛藥可減少沾黏,尤其是發炎指數高、或持續上升的患者,臨床上常遇到有患者誤以為消炎止痛藥是類固醇覺得不能長期吃;或是質疑:「一定要吃藥,沒有別的方法嗎?」
 
醫師強調,僵直性脊椎炎使用類固醇的比例不高,即使需要也多是短期使用,患者若對醫師處方有任何疑問,應直接和醫師討論,「最重要的是先用藥物控制好發炎狀況,再視治療情況討論是否能減藥、停藥。」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不一定要吃一輩子的藥,門診中也有患者因為病情控制達理想目標後停藥,加上良好的運動習慣、定期追蹤即可,但開始時規則用藥是控制病情的關鍵。
 
規則治療後大約有1~2成療效不佳,若發炎指數仍高,這些病友多數在使用生物製劑後病情的皆可順利好轉。隨著生物製劑使用經驗的累積,發現少數患者在使用生物製劑一段時間後,療效會有遞減的現象。
 
「這是因為患者對藥物產生抗體,必要時需要換藥。」醫師表示,目前無法預測哪些人容易產生抗體,定期檢視治療效果、追蹤發炎指數是必要的;他也強調患者不必擔心抗藥性問題,「生物製劑已有多種選擇,且陸續有新藥進入人體試驗,相信未來會有更好的進展!」
 
2016/07/11 10:05:11 聯合線上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是真的嗎?國泰綜合醫院過敏免疫科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到40歲之後疾病的活性會趨緩,90%的病人不會發展到重度,相對於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可說是其中比較不嚴重的,也未列入重大傷病。
 
但這絕不表示患者不需要積極治療,醫師強調,僵直性脊椎炎除了疼痛,體內的發炎狀況若不好好控制,一旦關節發生沾黏就無法恢復,臨床上有10%的病人症狀難以控制,可能整條脊椎都沾黏、變成硬綁綁的,所以又俗稱「竹竿病」,這時行動會受到限制,「最常聽到病人抱怨沒辦法開車,因為不能轉頭。」
醫師說,最可怕的不是變成「竹竿」,是變成「彎的竹竿」,當脊椎前彎嚴重時,病人甚至只能看到自已的身體,需要動手術把脊椎拉直。
 
醫師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的治療並不困難,但因為病人對治療沒信心、對病情不樂觀,或是和醫師溝通不良,臨床上常遇到延誤治療的個案。「有位病人當兵時就診斷出僵直性脊椎炎,因為聽說要吃一輩子的藥,所以病人決定靠運動、健康食品來調體質,直到病人因為疼痛來門診,本來只想止痛,但X光檢查發現薦腸關節、胸椎已有沾黏現象。」
 
醫師說,這時距離診斷已有15年,其實僵直性脊椎炎的疾病進展是緩慢的,但也因此病人可能難以查覺疼痛程度的變化,而忽略病情的發展,錯過黃金治療期。
 
針對病人,醫師先改善症狀,減輕病人痛苦,建立對治療的信心及疾病的正確認知,之後因發炎指數無法有效控制,協助病人申請生物製劑,3個月內病情就得到理想控制。
 
醫師鼓勵患者:「僵直性脊椎炎是會好轉的!」但如果沒有控制病情發展,一旦發生沾黏就「回不去」了;同時患者發生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的比率也比一般人高,「很多僵直性脊椎炎病人年紀輕輕卻有高血壓,其實只要病情控制穩定,血壓也隨之恢復正常。」因此醫師呼龥,「及早治療、控制病情,到40歲之後疾病活性會趨緩,確實有機會減藥,甚至停藥。」
 
2016/07/18 10:45:41 聯合線上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冷鋒來襲,不少人筋骨也出問題!!一位20出頭的年輕病患到風濕免疫科就診,「我的痛風怎麼都好不了?」他形容自己從腳踝痛到腳後跟,腳拇指也出現熱痛,過去吃上一兩天止痛藥就好了,這次卻反反覆覆好幾個月還未見好轉,「連走路都受影響,我到底怎麼了?」經過醫師抽血檢驗,發現作怪的不是痛風,而是僵直性脊椎炎!


「確實常有病患誤認為自己痛風發作!」讓醫師印象深刻的是一位30來歲的男子,駝著背看了好幾科門診,始終認為自己罹患痛風,長期推拿沒效果,最後到風濕免疫科照了X光,關節已出現沾黏,行走像竹竿一般,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不僅他本人,後來也發現大他十歲的哥哥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但兩兄弟十幾年來都以為是痛風,耽誤了最佳治療期!

「痛風,顧名思義,來去一陣風,快則三五天康復,慢則一週內好轉」。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過敏風濕免疫科醫師補充,僵直性脊椎炎頑強許多,一痛至少兩三週以上,就連躺下休息也無法緩解,反倒在活動伸展十幾分鐘後,可稍微緩解不適。醫師提醒未滿40歲、下背疼痛超過六週到三個月,吃止痛藥都無法緩解且腳後跟與腳底不適的患者,就要當心是僵直性脊椎炎了!

醫師曾治療過一位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的修車工人因長期彎腰,胸椎和腰椎全彎掉,必須挺出肚子走路,才能看到前方。醫師表示據統計資料看來,不少病患看各科醫師花了七、八年才診斷出是僵直性脊椎炎,且少數患者會有關節以外的症狀,如侵犯眼睛、腎臟、心臟、肺臟等,其中葡萄膜炎與虹彩炎會導致視力模糊,嚴重時可能失明,如能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就能及時控制病情惡化,避免惡化造成脊椎嚴重變形,最後需求助置換關節手術才能保持關節功能。

治療僵直性脊椎炎藥物治療種類繁多,如:控制發炎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或類固醇注射、緩解關節傷害的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及近十年來常用於治療免疫風濕疾病的生物製劑。張棋楨醫師指出「患者應與醫師討論最適合自己病情的治療方式,倘若以傳統藥物治療無法有效控制病情,與醫師討論後可改使用生物製劑治療。且患者經抽血檢驗是HLA-B27基因病友,可詢問醫師健保給付生物製劑的適用條件,積極治療同時搭配復健,保持脊椎靈活度,便能緩解症狀,改善生活!」

聯合線上企劃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生物製劑減緩疼痛!僵直性脊椎炎不再冷到受不了


天氣變冷,有些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症狀也復發了;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患者應注意保暖,按時服藥回診,規則的做些緩和的伸展操、太極拳等運動;同時避免過度進補,以免腰背酸痛或僵硬的情況加劇。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四十歲前的年輕男性,發病前數月或數年前即有腰酸背痛、久坐久站僵硬感增加的現象,甚至關節腫痛、積水,最明顯的是「晨間僵硬」,睡醒時全身僵硬痠痛,像「木頭人」一般;若不積極治療還要擔心三大併發症,包括罹患心血管疾病、影響胸腔肺功能,還有外傷時易造成僵直的脊椎損傷而導致半身癱瘓等,呼籲有類似症狀者,儘早至風濕免疫科就診。

一旦確診,醫師會開立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如發炎指數仍偏高或出現週邊肢體關節炎,則可使用免疫調節劑;若再無法改善就可專案申請「生物製劑」。而面對現今種類多元化的生物製劑,在選擇上難免會多所考量。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針對風濕免疫疾病病友及部分該科別醫師進行調查,發現病友在選擇生物製劑時,最關心此五大面向:「療效、選擇性(專一性)、副作用、長期使用率、健保」。
目前國內生物製劑療效都很好,但需注意副作用,患者施打後如有感冒、蜂窩組織炎、尿道感染或其他感染症,痊癒時間可能會拉長。

一名國中男生,發病後腰背痠痛、脊椎僵直、髖關節受影響導致走路一拐一拐,承受了許多來自同學的異樣眼光,念到高中就放棄升學;後來輾轉至風濕免疫科就診,照X光、抽血後確診為僵直性脊椎炎;醫師以標準療法治療一年後,發炎指數仍高,走路步態也不穩,經申請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治療後,患者的行動能力已恢愎到幾乎和正常人無異了。醫師表示,生物製劑問世後的確造福了很多患者,呼籲有類似病狀一定要及早就診,積極治療!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歲王婦下背痛長達6年,痛到每晚要醒來數次,以為是工作壓力大造成腰痠背痛,每逢冬天更眼睛紅腫,直到弟弟也腳踝痛到不能走路,才發現都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收治王婦的台中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強調,僵直性脊椎炎發病於45歲前以前,好發於20至30歲,造成的下背痛不同於一般背痛,休息不能緩解,得愈活動才愈舒服,且發病在晚上,如果背痛持續3個月以上,建議就醫檢查。

王婦20多歲開始下背痛,是自體免疫疾病僵直性脊椎炎造成全身不同部位發炎,骨盆與脊椎交接處發炎,引起下背痛,王婦眼睛紅腫其實是罹患虹彩炎,也是常見的併發症。

王婦看到父親因為痛風長期自行服止痛藥造成洗腎,自己擔心長期服藥傷身,吃藥1年多覺得療效不佳就自行停藥;她的弟弟也是不痛就不吃藥,結果6、7年後惡化變駝背,脊椎嚴重沾黏無法再彎腰,連穿鞋子也辦不到,王婦才嚇到重新積極治療。

王婦嘗試多種治療,4年來注射生物製劑,配合瑜珈復健,幾乎不再發病,一般人難做到的彎腰、下腰動作都能輕易做到,筋骨很軟Q,呼籲病友千萬不要停藥,即使不常痛、不太痛,也要持續追蹤治療。

根據亞太僵直性脊椎炎生活衝擊調查,僅45%完全按照醫師處方,33%處方藥還自加成藥,台灣有超過7萬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70%患者病情時好時壞,即使不發病,身體可能持續發炎,中斷治療可能造成脊椎沾黏變形、甚至併發心血管疾病,自行亂用藥也會增加腎衰竭等風險。

僵直性脊椎炎是遺傳造成,受傷、壓力會誘發,像打籃球容易碰撞受傷、冬天濕冷會惡化,建議以游泳或其他伸展舒緩運動復健。

記者蔡淑媛/台中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先生在當兵時就常感覺到背痛,但他以為是頻繁的出操導致、不以為意。沒想到退伍後還是持續疼痛,輾轉至過敏風濕免疫科就診,才發現得了僵直性脊椎炎!張先生患病七、八年多是吃消炎止痛藥來緩解疼痛,30歲後症狀卻愈來愈嚴重,接連吃了兩三種止痛藥、免疫調節藥物卻都無法緩解疼痛!

年輕男性常將僵直性脊椎炎的症狀誤以為是肌肉拉傷或扭傷,或因為胸椎疼痛誤以為要去掛心臟科、胸腔科。吳正欽醫師建議,如果發現起床、半夜特別疼痛,或是疼痛時間較長,就應至風濕免疫科檢查。
 
如果病情不嚴重可以靠運動改善,特別是游泳、適度的瑜伽及伸展運動。藥物部分,可先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減少關節疼痛與僵硬,若成效不佳則會採用免疫調節劑等。中、重度患者則建議採用生物製劑,以抑制體內發炎反應物質。生物製劑目前有健保給付,可依據個人需要選擇藥物。

病友時常詢問醫師:「生物製劑不只一種,我要怎麼選比較好?」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中華民國類風濕性關節炎之友協會針對風濕免疫疾病病友及部分該科別醫師進行調查,發現病友在選擇生物製劑時,最關心此五大面向:「療效、選擇、副作用、長期使用率、健保」。醫師強調,「副作用」的問題更需要注意,因為使用生物製劑時會降低身體的免疫反應,可能增加細菌感染風險。B肝帶原及潛在性的肺結核患者需要進一步追蹤,但只要預先做好副作用管理,還是可以放心使用生物製劑。

僵直性脊椎炎就像一般慢性疾病,症狀容易被疏忽。然而及早發現,積極治療,只要長期穩定控制,還是可以如常人般工作及維持生活品質。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50歲的男性水電工吳先生(化名),多年前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原以為是工作引起的筋骨痠痛,吃一般消炎止痛藥卻無效,關節腫脹到連賴以維生的吃飯工具─鐵鎚都無法拿起,工作差點不保,後來確診,竟是較少發生在男性身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後續使用生物製劑治療,雖可幫助控制病情,但他從小就懼怕打針,每次只要看到針頭就「皮皮剉」,所幸,醫師評估改用小分子口服藥,讓他不再「聞針色變」,如今早晚輕鬆吃藥即能控制病情,讓他每天上工、打拚都有好心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少見於男性 延誤就醫恐使關節遭破壞

類風濕性關節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種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最常侵犯四肢關節,導致關節慢性發炎,甚至會攻擊眼睛、肋膜與血管。根據國內流行病學調查指出,台灣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發生率約0.4%,全台約有9萬人罹病,男女比例約1:3,且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病,但門診一般以30歲到50歲的中年女性居大宗。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較常於女性身上發生,像吳先生這樣的男性患者較少,也較容易延誤就醫,患者若無及早確診、接受適當治療,這種發炎反應容易侵犯整個關節,破壞軟骨及骨骼,造成關節腔狹窄變形、僵直無法活動。一旦關節被破壞之後,即使用藥也無法恢復,恐對生活造成諸多影響。

早期診斷、及早治療最重要 治療多元應與醫師充分溝通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能早期診斷、積極治療,可預防關節腫脹破壞,大幅降低關節變形所造成日常生活的種種困擾。目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用藥選擇相當多元,臨床上常用的藥物可分5大類,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NSAIDs)、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DMARDs)、生物製劑(Biological Agents)、口服小分子藥物(Small Molecule Drugs),各種藥物都有優缺點,民眾可跟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控制病情。

吳先生一開始也用消炎止痛藥但效果不佳,改用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1年多,關節仍嚴重腫痛,後續抽血檢測體內的發炎指數;以及評估DAS28疾病活動度,獲得健保給付使用生物製劑。十分害怕打針的他,對治療十分抗拒,只是為了維持生計,只好在工作前壓抑內心對針頭的恐懼,硬著頭皮注射。去年國內引進小分子口服藥,讓吳先生多了其他用藥選擇,他現在早晚一顆藥,搭配止痛藥,發炎指數控制得相當好, 生活也不再煩惱!

小分子口服藥 讓怕打針的他快樂上工!

水電工吳先生50歲時因手部關節腫痛到診所就醫,使用一般消炎止痛藥,但症狀未改善,診所醫師認為病情不單純,建議他到大醫院做進一步檢查,才證實是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當關節腫痛發作時,吳先生只能看著鐵槌發愁,身為家中經濟支柱,多想忍痛、咬牙上工,但關節腫痛厲害,不得不停工,且工作不穩定,家庭經濟也因此發生困難,雖然後續使用生物製劑,幫助控制病症,但怕打針的他,每次注射總是十分抗拒,所幸醫師評估、採用合適治療方式,現在,他能便利服藥、上工,心情也跟著大好!不禁愉快地說:「原來類風濕性關節炎就像慢性病一樣,吃藥就能控制,感謝醫師讓我重拾工作與生活!」。

類風濕性關節炎應積極治療 減少心血管疾病、骨鬆風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如果不好好積極治療,除了可能導致關節腔狹窄、變形,還會提高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風險,患者發生心肌梗塞及中風機率是一般人2倍;一旦罹病病史超過10年,相較正常民眾,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發生心肌梗塞的風險更提高到3倍,建議病患與醫師討論,選擇合適藥物,才能避免其他共病風險,享受生活!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長時間腳跟痛好不了,要當心是否為自體免疫系統異常,引起僵直性脊椎炎,台大醫院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雖多以下背痛表現,但也有近3成的患者會出現腳跟腫痛,而常誤認是穿高跟鞋久站,或是運動傷害等,提醒民眾若腳跟久痛未癒,且常在早起時腳跟僵硬難走路,應盡快就醫用藥治療。

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常在肌腱與骨頭接觸的地方,出現持續性的發炎症狀,而腳跟的阿基里斯腱屬每天都會使用的肌腱,也易因發炎出現僵硬、疼痛、活動不便等症狀,自覺常有腳跟痛的民眾,可觀察疼痛感在冰敷、靜養1日後有無消退,若無,是否有合併如下背痛、頸部僵硬等症狀,盡快就醫診治,依醫囑善用藥物,有9成5患者可有效控制病情。


【先了解】常見下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常見發炎部位如骨盆與脊椎交接處,發炎機率近百分之百,導致下背部疼痛情況,其他像是頸部約佔7成5,背骨、肋骨交接處佔約7成,腳跟約佔3成,少部分患者會出現在腳趾頭關節,僅佔約0.5成。


易活動不便
醫師提到,常有僵直性關節炎患者會誤認是老化、變胖負擔大,造成關節不適、行動力下降等,因此自己買貼布、痠痛藥膏使用,延誤治療,導致發炎情況惡化,造成背部嚴重彎曲,嚴重影響活動能力與生活品質等等。


【這樣做】速就醫檢查
當自覺有下背、頸部,甚至是腳跟、腳趾等疼痛、僵硬好不了,疑似僵直性脊椎炎症狀,可儘速就醫檢查,醫師會鑑別診斷,進一步抽血觀察發炎反應,與透過X光檢查,視關節處有無出現異狀,再進行治療。


依醫囑用藥
由於僵直性脊椎炎無法根治,需積極用藥治療,目前第一線用藥如消炎止痛藥、免疫調節類藥物等,經醫囑使用,高達9成5患者可有效控制,若服藥仍難以控制者,也可使用生物製劑治療,可有效抑制發炎延緩病程,健保有給付。


多伸展舒緩
運動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有減輕疼痛,及保持脊椎活動範圍的助益,可嘗試伸展運動如瑜伽、體操,或是中強度有氧運動如健走、游泳,記住運動前應充足暖身,而運動結束後也應該做收操,緩和肢體。


【醫師說】
生物製劑有長效型1個月施打1次,與短效型2周打1次,或1周打2次等3種方式可供選擇,建議可與醫師討論出適合自己治療方針。

報導╱黃子倫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僵直性脊椎炎好發於年輕族群,是免疫系統的疾病,會導致患者脊椎僵硬、沾黏導致嚴重駝背。一名患者楊先生,因僵直性脊椎炎嚴重駝背,身高竟縮水22公分,靠手術矯正才稍微恢復。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是遺傳所致,患者應該持續接受治療,不要亂吃止痛藥以免傷身。

 

關節痛、下背痛,嚴重起來「一笑腰就像斷掉」,現年57歲的楊先生從有症狀至今已近40年,起初卻遍尋不著原因,等到確診已是8年後,而他因僵直駝背,身高在5、6年間,從171公分的英挺軍人變成149,整整縮水22公分,幸好經8次手術和藥物、生物製劑治療,現在的他恢復到169公分,疼痛感也明顯改善。

楊先生自述,18歲就開始有晨僵和下背痛徵兆,當時跌打損傷、中西醫都看過,西醫只開了止痛藥、中醫也沒效,正值高中畢業去當兵,結果當完兵症狀惡化,痛到只是打噴嚏、笑等簡易動作,脊椎都有如斷裂般疼痛。

因為怕痛,楊先生習慣側睡、全身縮在一起,導致背愈來愈駝、脖子愈來愈硬,身高不斷縮水,發炎指數也持續飆高,經6次髖關節及2次脊椎手術,搭配藥物治療,近一年則接受生物製劑治療,雖然仍然「不能轉頭」,生活已大幅改善。

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昨日公布「亞太地區僵直性脊椎炎(AS)生活影響調查報告」,調查於去年分析台灣、澳洲、中國、香港、韓國、新加坡、越南等7國共287名患者,其中台灣55名;結果發現,雖有75%受訪者在30歲前就有聽過此疾病,但44%患者竟選擇到骨科就醫,到免疫風溼科治療者只占22%。

進一步調查,不到一半患者能完全按照醫師處方治療,有3成患者因為太痛,除了處方還自行合併成藥止痛,恐造成肝腎負擔。

風溼病醫學會表示,台灣病友大多僅使用一種非類固醇抗炎類藥物,除非傳統藥物治療效果不彰、病患兩項發炎指數(ESR、CRP)都超過標準,健保才給付可改善症狀的生物製劑,但許多患者已痛到受不了,仍只有一項發炎指數達標,希望健保能放寬生物製劑給付條件與多數其他國家相同,將條件改為其中一項達標即可。

(中國時報) 林宜慧/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僵直性脊椎炎因尚無根治的方法,患者需長時間用藥控制,但台大醫院醫師指出,臨床常有病患怕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物會傷害肝功能,或是容易引起腸胃不適副作用,而寧願忍痛也不吃藥,或是自尋偏方治療,恐引起發炎狀況加重,導致全身僵硬、活動力大幅下降,

其實藥物副作用不僅輕微,且對本身合併有肝功能異常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積極控制發炎狀態,反而有助保護肝功能運作。

醫師提到,僵直性脊椎炎是種自體免疫發炎的疾病,發炎反應容易遍佈全身,常有下背痛、髖骨疼痛等症狀,尤其在早上起床因一夜未活動,疼痛症狀更加明顯,目前治療以開立口服的消炎止痛藥物為主,並配合運動及物理治療為輔,另外,也可針對病灶手術治療,或是用生物製劑改善免疫系統狀況,經積極治療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高達9成可控制病情避免惡化。

用藥反顧肝
然而對合併有肝功能異常、代謝症候群等症狀的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常擔心消炎止痛藥中的成分會帶來肝臟負擔,或是直接影響腸胃系統,導致腸脹、腹瀉不適症狀,事實上,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因需長期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長達1、2個月,醫師會依據患者個人的身體狀況,開立適合的劑量,確保藥品可經肝、腎正常代謝,副作用輕微不用過度擔憂。

另外,對年紀較大、腸胃較差的患者常擔心胃腸不適副作用,則會選擇如COX2抑制劑類的藥物等,可避免腸胃異常的副作用。

醫師強調,在積極用藥控制下,反而會因為慢性發炎反應受到抑制,可避免肝功能或其它生理機能惡化,再配合回診監控,有助讓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生活與常人無異。

蘋果日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今公布「2014年亞太僵直性脊椎炎生活衝擊調查」,發現75%病患半夜會被疼痛驚醒,僵直性脊椎炎造成的致命疼痛感,有33%患者除用處方藥,還會自行加藥,其中用感冒糖漿最多。一名楊姓病友說,僵直性脊椎炎的下背痛,他從18歲就開始有感,直到27歲才確診。過去他只要聽笑話就會痛,還以為自己笑太用力,曾尋找秘方治病,沒想到竟是僵直性脊椎炎。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理事長表示,多數病患常因止痛藥不夠用,自行購買感冒糖漿止痛,不但本身疾病沒解決,還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如中風、心肌梗塞。

僵直性脊椎炎其實是免疫反應所引起的慢性發炎,慢性發炎會引起動脈硬化問題,所以會出現心血管疾病。通常多數僵直性脊椎炎都會在18歲左右發現,但也有一些人因基因問題,或後天抽煙、肥胖等因素,誘發僵直性脊椎炎。

中華民國僵直性脊椎炎關懷協會理事長,本身也是僵直性脊椎炎患者的高正表示,僵直性脊椎炎痛起來要人命,按照處方吃止痛藥仍無法緩解、常感到痛不欲生,目前有生物製劑可用,但健保給付門檻較高,需兩種發炎指數達標才能用藥。

高正表示,目前很多病患只有單一指數達標,以致每月必須自費4萬多元使用生物製劑舒緩疼痛,希望政府能重視病友需求,降低發炎指數的健保用藥給付門檻。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3歲的李姓男子從國小3年級出現腳踝疼痛,長期看骨科,直到27歲因腰痛、肩膀痛才確診是僵直性脊椎炎,期間接受「放血」、拔罐等民俗療法,非但不能緩解疼痛,就連頸部也不能扭動且駝背。原本181公分的身高縮水5公分,才讓他驚覺須持續治療。

儘早就醫確認以免延誤病情
醫師提醒,腰痛持續一個月沒改善,就要懷疑是僵直性脊椎炎,應趕緊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高雄榮總風濕免疫科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是自體免疫疾病,與遺傳有很大關連,好發於15到40歲男性,全台估計有8萬人罹患此病。

患者因免疫系統異常導致骨骼、關節發炎與沾黏,並造成脊椎僵硬變形,疼痛發作時,常痛到寸步難行,影響心情及工作。

李姓患者是空軍飛機修護士官長退伍。他說罹患僵直性脊椎炎並未影響他服役工作,但疼痛發作時,「常痛到動一下就痛」,加上長期吃止痛藥,吃到胃潰瘍大出血送急診,最後頸部幾乎不能扭動,嚴重駝背造成身高縮水。

高榮風濕免疫科醫師說,目前僵直性脊椎炎無法治癒,必須服用非類固醇止痛藥或抗風濕藥物,改善疼痛及僵硬症狀,另外可透過物理治療及游泳等運動,加強骨頭及關節的活動性,避免退化。

高榮風濕免疫科醫師也表示,目前健保有條件給付生物製劑,可有效控制病人發炎及疼痛,避免長期使用止痛劑帶來腸胃或肝腎相關副作用,但給付條件必須使用高劑量非類固醇止痛藥3個月後,發炎指數仍居高不下,才得以健保給付生物製劑。

李姓患者使用健保給付的長效生物製劑治療2年,明顯減輕疼痛,連止痛藥也不需要吃。

醫師也表示,民眾若長時間背痛、腰痛、眼睛發炎或手腳關節紅腫,就應該趕快到風濕免疫科就診,以免耽誤病情,造成病情惡化。

記者方志賢/高雄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僵直性脊椎炎常被誤診,高雄榮民總醫院免疫風濕科醫師說,如果腰痛持續1個月以上,伴隨發燒、體重減輕,或早上起床腰椎如果凍,好像「被膠水黏住」,就要就醫,檢查是否罹患僵直性脊椎炎。

高榮免疫風濕科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最典型是下背痛,但許多人從有症狀到確診大約5、6年,常常延誤了。

僵直性脊椎炎盛行率約千分之1至4,台灣大約有8萬名病友,若服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劑,仍無法改善疼痛的臨床症狀,發炎指數仍居高不下,可以申請健保給付施打生物製劑,可控制疼痛,避免脊椎沾黏變形。

施打生物製劑每月1劑,減少病人就醫不便,慢性發炎也可以得到好的控制。

僵直性脊椎炎疼痛發作時,痛到寸步難行,影響工作及心情,需要長期控制發炎,短暫、斷斷續續的止痛控制,絕非是治療策略,目前可透過物理治療、手術及藥物等控制,雖無法治癒,卻能協助病人控制良好。

(中時即時)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輕忽僵直性脊椎炎,部分病患恐變成駝背!署立豐原醫院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患者必須把握黃金治療期,約在發病後的最初五年,且除了藥物治療外,物理治療、運動、睡姿等,常是預防脊椎變形的重要步驟,若太過輕忽這種病症,患者可能會出現駝背的情形。

醫師指出,大多數患者若能在四十歲前將發炎情況控制到最低的程度,包含臨床沒有症狀、驗血發炎指摽也能在正常值以內,以及患者眼睛、心臟、腎臟等部位不受到侵犯,如此一來,到了四十五至五十五歲間就可以逐漸進入停藥的階段。

醫師進一步指出,但若患者沒有妥善控制,骨頭都已經粘連,或已經造成眼睛、腎臟或其他內臟長期病變或週邊關節永久變形者,僵直性脊椎炎極可能變成終身疾病,往往無法停藥,因此,早期診斷,正確治療,再搭配長期規律的追蹤是治療僵直性脊椎炎的不二法門。

值得注意的是,當患者感覺不痛了並不是停藥或減藥的唯一指標,因為僵直性脊椎炎是一個慢性發炎疾病,身體長久處在骨骼及骨骼旁邊的肌腱、韌帶附著處及關節的慢性發炎,雖然發炎會引起疼痛,然而時間久了之後,慢性發炎並不一定會帶來疼痛。

因此,不痛並不代表身體沒發炎。是否停藥、減藥的判斷最好交給醫師,由醫師評估判定,千萬不要只靠自己的感覺來停藥。

【記者李叔霖/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熱,許多人選擇宅在家打電動,長時間維持坐姿不運動很容易就引起腰酸背痛。但其實,除了姿勢不良、運動傷害可能造成腰酸背痛,更可能是僵直性脊椎炎的警訊,尤其是年輕人為好發族群,不可輕忽!


年紀輕輕腰酸背痛 僵直性脊椎炎找上你了嗎?
「醫師,我的腰好痛唷,動都動不了,我這幾天打電動坐很久……,是不是這樣引起的?」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過敏風濕免疫內科醫師說,門診中有很多年輕人,因為腰酸背痛上醫院求診,本來以為自己是坐太久或是運動扭傷,等到檢查結果出爐才發現是「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20~40歲的年輕人,其中男性罹患的比例又是女性的三倍,流行歌壇小天王周杰倫就是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曾經用「比經痛還痛」來形容發作時的痛苦。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急性發作起來『真的會讓人嚇到趕快就醫』!」尤其是清晨的「晨僵」,背部肌肉又僵又硬,連起床都有困難,有些人半小時可以緩解,嚴重的話要半天的時間,對生活工作造成不便。


僵、痛、不動超過三個月 儘速就醫
如何判斷下背部痛或是腰酸背痛是否為僵直性脊椎炎呢?醫師建議以下症狀出現超過三個月,就要提高警覺:
一、「僵」:僵直性脊椎炎最明顯的症狀就是「晨僵」,早上起床出現僵硬活動困難的症狀,但是隨著活動量增加而緩解。
二、「痛」:不明原因的腰痛、背痛,胸口悶痛感,或是半夜痛醒。
三、「不動」:僵直性脊椎炎病情發展是漸進的,若不治療,病患的脊椎縫隙會出現沾黏,導致僵硬不能動的症狀。


僵直性脊椎炎無法治癒,但是可以控制,持續用藥、運動可以減少僵直性脊椎炎帶來的困擾。

治療要持續 生物製劑是治療主流之一
診斷確定為僵直性脊椎炎後,下一步就是要接受治療。高雄榮總免疫風濕科醫師解釋:「最常見的治療方式,是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但是長期吃藥會影響胃部和腎臟功能」,很多病人因為擔心副作用,一旦疼痛症狀緩解就停藥,斷斷續續的結果反而造成病情控制不良!


除了傳統藥物,還可以選擇生物製劑來控制僵直性脊椎炎,醫師表示,生物製劑是抑制腫瘤壞死因子,從源頭就阻斷發炎反應。他舉例:「吃消炎止痛藥是在緩解僵直性脊椎炎的疼痛發炎症狀,治標不治本;而使用生物製劑則是鎖定目標,在上游就阻斷發炎反應,為一標靶治療」。


對於持續服藥三個月卻沒有改善的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或是關節炎重度破壞、沾黏的病患,可以考慮使用生物製劑,目前健保也有給付條件,應依照個人的狀況跟醫師討論使用。


醫師提醒:「僵直性脊椎炎病患,治療必須積極,規則用藥的病患跟斷斷續續用藥的病患比起來,控制的效果明顯好很多。」呼籲學會和僵直性脊椎炎和平相處,適度運動(游泳、伸展運動)都可以幫助改善症狀,提高生活品質。

 2013/08/06 【聯合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藥物加運動 控制良好不是夢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患者。這是一種慢性發炎疾病,可造成關節功能逐漸喪失,最終殘廢。

早期症狀 晨間關節僵硬

晨間關節僵硬是類風濕性關節早期症狀,醫師說,發炎最早會從指掌關節開始,手指會有臘腸般的腫脹,高達八成患者手指會在發病十年內出現天鵝頸狀彎屈,也就是俗稱的「天鵝頸」。

「天鵝頸」是早期醫師辨識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教科書原則,但醫師說,隨著生物製劑出現,這類臨床表現已經少見。他笑說,未來醫師要從指掌外觀判斷病人是否罹患類風濕性關節炎,已越來越困難。

隨著「恩博」、「復邁」、「辛普尼」、「莫須瘤」等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醫師說,類風濕性關節炎不再是一種無法控制的疾病。

末期患者 頭頸無法轉動

同屬自體免疫疾病的僵直性脊椎炎,由於患者脊椎會逐漸發炎鈣化,導致原本S形的脊椎失去柔軟度,過去被稱為「竹竿病」。

 

 

根據統計,國內約有四萬名僵直性脊椎炎患者。醫師表示,僵直性脊椎炎有遺傳性,若父親是患者,下一代約有兩成機率會罹患此病。

僵直性脊椎炎末期患者會出現駝背、頭頸無法轉動的情形。醫師說,僵直性脊椎炎不影響壽命,但因為駝背、頭部無法轉動,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適度運動 減少關節變形

僵直性脊椎炎與「B27型人類白血球抗原」有密切關係。但醫師說,如果B27型呈現陽性,不見得會發病,環境也是影響發病的因素之一。他說,肌肉無力就會讓關節變成受力點,建議民眾應鍛鍊肌肉,同時最忌維持同姿勢太久。

醫師則從復健觀點,直接打破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不能運動的說法。他說,適當運動不但不會增加關節破壞,反而能增加身體柔軟度,減少關節變形機率。游泳是醫師最推薦的運動,他說,患者可利用水中的浮力,減少關節摩擦,同時又能增強肌力。

但類風濕性關節炎與僵直性脊椎炎患者,要特別避免從事關節過度負荷與高衝擊性的運動,例如舉重、籃球等。

按時服藥 還要運動復健

「按時服藥、控制疾病、適度運動、安全有益。」醫師特地以十六字箴言勉勵民眾,運動要適度、持之以恆。

儘管這類自體免疫疾病無法根治,但隨著醫學進步,患者配合治療,已能享受更高生活品質

 

【聯合線】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