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風濕免疫疾病 (3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自 5 月中旬以來,我國疫情急遽升溫進入三級緊戒,新冠肺炎疫苗的施打刻不容緩。然 鑒於風濕疾病病友,多有使用類固醇、免疫調節藥物、乃至生物製劑,不論病友或是醫師皆 想知道,現有疫苗能否為風濕免疫疾病患者帶來足夠的保護力?是否會造成副作用或使原有 疾病活化?平時所用藥物是否需要調整? 美國風濕病醫學會自 2021 年 2 月發布相關建議後,陸續依據現有實證更新內容,最後 更新於 2021 年 4 月 28 日。1 茲更新相關內容,供各位醫師參考。

 

Q1: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是否能注射疫苗?

除對於疫苗成分有嚴重過敏反應史,或對於先前接種之疫苗劑發生過敏反應者外,沒有 其他狀況是新冠疫苗之絕對禁忌症。因此風濕免疫疾病並非疫苗注射的禁忌症,領有重大傷 病之病友,亦位列公費疫苗之施打對象之第 10 順位。

 

Q2: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接種疫苗是否能產生足夠之保護力?

免疫功能低下者,包括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的人,對疫苗的免疫反應可能減弱。甫結束 的 EULAR 2021 有以色列學者分析風濕病患者(n=686)施打輝瑞疫苗效果,發現和一般民 眾相比,風濕病患者產生抗體的比例較低(100% vs 86%)。2 各種不同機轉之疫苗在風濕病 患者的效果和保護力仍待進一步研究結果證實。然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感染 COVID-19 後的疾 病嚴重程度較高,考量 FDA/EMA 核可的新冠肺炎疫苗臨床效果及國際疫情嚴峻,美國風濕 病醫學會仍建議風濕疾病患者接受疫苗接種。

 

Q3:風濕免疫疾病患者接種疫苗是否可能造成疾病活性惡化?

美國風濕病醫學會承認在學理上接種疫苗後可能有惡化原有風濕免疫疾病之風險,然而 權衡利弊後,只要患者的疾病活性沒有嚴重到需要住院治療,仍建議風濕疾病患者接受新冠 肺炎疫苗接種。風濕病醫學界仍在努力蒐集相關數據。Q2 所提之以色列初步報告顯示,風 濕病患者接受輝瑞疫苗後,並無顯著疾病活化之狀況。由於腺病毒載體疫苗(AZ、嬌生)或 mRNA 疫苗(莫德納、輝瑞)皆不屬於活毒疫苗,美國風濕病醫學會亦沒有針對疫苗廠牌選 擇有特別建議。 

 

Q4:若病友正接受免疫調節藥物或生物製劑治療,該如何調整用藥,以達較高的疫苗效力?

由於缺乏足夠臨床研究,美國風濕病醫學會根據風濕病患者施打流感或是肺炎鏈球菌疫 苗相關研究,建議風濕病患者施打疫苗前需要調整部分藥物。如果病人疾病活性尚高,接受 疫苗施打前後是否適合配合停藥,則應經醫病共享決策後行之。 

 

image

 

 

Q5:提供風濕疾病患者疫苗諮詢要注意哪些事情?

□ 疾病活性:學理上疫苗存在活化疾病風險

□ 藥物調整:請依病人疾病控制狀況作藥物調整

□ 感染風險:國內疫情嚴峻程度及曝觸高風險族群的機率(旅遊、職業)

□ 病人偏好:病人是否能嚴守防疫規範及保持適當社交距離

□ 其他保護:病人所處環境(家人、同事)的疫苗接種率是否能達群體保護

 

中華民國風濕病醫學會

1 st edition 2021/04/17

2 nd edition 2021/06/07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哎啊,好痛呀!這樣折磨我,不如死了算了!」78歲的老爸病懨懨地斜躺在沙發上,哀嚎許久。媳婦忍不住偷偷拉住先生嘀咕:「老爸先前不是帶兵的將官嗎?怎麼長起疱疹就唉唉叫呢?」

讓沙場硬漢也吃不消的帶狀疱疹,就是民間俗稱的「風蛇」、「皮蛇」或「腰纏蛇」,與水痘一樣都是由Varicella-Zoster病毒感染或活化引起。也就是說,患者在幼年或年輕時感染這種病毒,皮膚出現了水痘症狀,痊癒後病毒潛伏在脊髓神經節內,當身體免疫力降低時,病毒再伺機活化、增生,然後隨週邊感覺神經蔓延往皮膚表面擴散,形成蛇樣纏身的帶狀疱疹。

 

台大醫院皮膚部主治醫師指出,多數患者在發病時,是先在身體一側靠近胸椎或腰椎部位出現刺痛感,一般幾天後浮現丘疹,再逐漸成為一團團沿著神經節分布的水泡,讓人又癢又痛,但有時會痛到2~3個月才發疹,發疹持續約1週,之後水泡化膿,接著結痂剝落。

 

但別以為痂皮脫落,惡夢必然解除。帶狀疱疹最常見、也最擾人的後遺症,便是可能引起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患部持續性或間歇性疼痛,且這種痛不是普通的皮膚或肌肉痛,而是痛徹心扉的神經痛;病人常因疼痛而導致心情不佳、不敢活動、失眠倦怠、憂鬱厭世等,或連衣服碰到都痛,嚴重影響生活品質。

 

至於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發生率、嚴重程度與持續時間常隨年齡而增加,像是60歲以上的銀髮族若得到帶狀疱疹,出現疱疹後神經痛的比例高達5成以上。另外,免疫力低下的癌症化療患者,以及罹患愛滋病或紅斑性狼瘡、糖尿病者,不僅較易出現帶狀疱疹,且發病後產生慢性神經痛等嚴重後遺症的比例也較高。

 

而除疱疹後神經痛外,臨床上也曾發現有患者的疱疹病毒侵犯到眼角膜,進而造成失明後遺症;或是侵犯聽覺神經造成失聰;也有人損及薦腸關節,造成大小便失禁;也有侵犯到橫膈膜,造成打嗝不止。

 

更惱人的是得過帶狀疱疹後並不見得能終身免疫,當人體免疫力低下時,還是有可能再度復發,因此預防更顯重要。蔡呈芳指出,曾經感染水痘的人就有機會發生帶狀疱疹,預防之道在於維持良好免疫功能,他提醒大家,平時宜作息正常,睡眠充足,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並適度安排運動與休閒活動舒解壓力。

 

皮蛇」好了還很痛是怎麼了?

 

帶狀皰疹不是皮膚症狀好了,就代表已經完全康復,有高達7、8成的患者,即使皮膚症狀已恢復,但患部仍然感到疼痛,這就是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也是帶狀皰疹在治療上最麻煩的地方。

 

時序入秋,天氣越來越不穩定,尤其免疫力一旦變差,皮膚疾病就容易上身,帶狀皰疹就是其中之一,所幸這個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並不如一般想像的那麼難治療。不過,今年78歲的王伯伯發病的時候,嚇了好大一跳,不但痛到影響正常作息,脖子上還起了許多的水泡,去皮膚科就醫才知道是罹患了帶狀皰疹。

 

帶狀皰疹就是老一輩說的「皮蛇」,由於王伯伯有聽過,如果讓脖子皮膚上的這些水泡繞成一圈,恐怕會致命的民間傳說,嚇得他趕緊去找民俗療法專家來幫他斬皮蛇。果然在完成斬皮蛇的儀式之後,帶狀皰疹的水泡慢慢消失了,但痛苦的是,疼痛還是沒有改善,尤其到了夜晚,會痛到睡不著,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後遺神經痛影響生活品質

為何王伯伯脖子上的帶狀皰疹明明已經消失了,疼痛卻還是沒有好轉,痛不欲生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皮膚科主任分析,不是皮膚症狀好了,就代表帶狀皰疹已經完全康復,這也是帶狀皰疹在治療上最麻煩的地方。王伯伯這種情況叫做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根據醫師多年來的觀察,恐怕有高達7、8成的患者,即使帶狀皰疹的皮膚症狀已經恢復,但患部卻仍然感到疼痛。

 

由於帶狀皰疹的病毒特性就是噬食神經,所以,會造成神經受損發炎,並導致起疹子、水泡等的皮膚症狀,然而當免疫系統發動攻勢戰勝了病毒之後,或許水泡的皮膚症狀已經消失,但是神經受損的部分還需要更長的時間修復,因此,才會出現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情況。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時間,有的人可能會持續痛個1、2週,也有人痛到1個月以上的時間。疼痛的強度還算在人體可以接受的範圍內,但是,長期下來也是相當惱人,嚴重影響心情與生活品質,所幸一般是會康復的,醫師至今還沒有聽過有人會因此痛一輩子的情況。

 

不典型帶狀皰疹患者較易神經痛

帶狀皰疹主要是受到濾過性病毒引起的一種感染症,與引起幼童水痘的病毒是同一種,一旦感染過這種病毒,它就會長期潛伏在身體的神經細胞裡伺機而動,包括脊髓神經、三叉神經節、膝狀神經結等,只要當哪一天宿主的免疫力下降,病毒就會沿著神經跑出來到處作怪,一般就是在皮膚上出現簇集型的水泡,沿著一邊的神經以帶狀形態分布,並且會出現抽痛感。

 

不過,臨床上也不是所有的患者一開始就會出疹子,讓人容易明確判斷是罹患了帶狀皰疹,有些患者發病初期並沒有先發疹,而是先出現疼痛的感受,當疼痛感出現在背部,就可能誤診為背痛,疼痛感來自腹部的話,也有可能誤認為是腎結石或闌尾炎等其他毛病。因此,比較不典型的帶狀皰疹患者,容易因此延誤用藥治療的黃金時機,增加了出現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機率。

 

哪些人是高危險群?

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好發的對象是年紀大的老人家,因為年長者的神經系統比年輕人的神經系統較為老化,遇到損傷的時候,復原的速度當然就會比較慢。

 

另外一個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的好發族群,則是當發生帶狀皰疹的時候,皮膚症狀所出現的水泡範圍很大的患者,就容易出現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主要是因為水泡面積長得越廣,代表濾過性病毒侵犯的神經系統越多,所造成的神經發炎區域就可能比較大,因為要等到每一處神經發炎的部位全部恢復健康,當然就需要更長的時間,就成了容易受到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困擾的族群。

 

藥物治療加速神經修復

醫師表示,一般在治療上就是給止痛藥或是神經痛藥物,止痛藥強度要達到中強度以上,才止得住患者的疼痛感;至於神經痛相關的藥物,則是希望幫助疼痛根源的神經發炎、加速修復的時間,就能減輕患者的不適感,也有醫師會開維生素B₁₂的保健食品,因為維生素B₁₂具有加速神經修復的作用。

 

有的醫師甚至會開立抗抑鬱、抗痙攣的藥物,不是患者有憂鬱症或癲癇的情況,而是這一類的藥物通常是作用在中樞神經上面,就可藉此阻斷因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所產生的疼痛感受。只是對於這些治療帶狀皰疹所使用到的藥物,並不是每一種都有健保全額給付,通常健保有給付的部位是三叉神經第一對分支、生殖排泄系統附近部位的帶狀皰疹。

 

多休息、睡好睡,不讓神經痛上身

想要對抗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醫師給患者最大的建議就是要多休息,因為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情緒及睡眠,導致患者沒有充足的睡眠,當然就不會有好脾氣。根據醫師門診觀察指出,帶狀皰疹遺留下的神經痛,會造成患者的血壓升高,因此,如果沒有保持良好的情緒,恐怕容易引發心臟病、腦中風等病,更容易造成猝死,尤其是年紀大一點的患者來說更要注意。

 

心情不好又加上睡不飽,免疫系統也不會有良好的戰鬥力,由於影響帶狀皰疹發作的關鍵就是免疫力的情況,因此,患者一定要想辦法提升自己的免疫力,一旦免疫力上升,身體就有能力壓下病毒,修復受損的神經。所以,除了充足的睡眠與好心情,包括規律的運動習慣與均衡飲食,都是提升免疫力的不二法門,至於在飲食方面,醫師認為沒有任何禁忌,什麼都可以吃,但最好還是盡量避免吃刺激性、辛辣食物。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56歲曾女士因罹患乾燥症,必須服用免疫調節劑藥物,隨著武漢肺炎疫情延燒,她擔心會降低免疫力,增加感染風險,因此狂喝「當歸黃耆補氣湯」以及號稱抗炎聖品「薑黃素」;但醫師提醒,免疫系統失調的患者除了基本配戴口罩、勤洗手外,千萬不可因擔心免疫力低下而自行停藥或亂服藥,若有任何疑慮,應尋求專業醫師意見。

 

新型冠狀病毒(武漢肺炎)大流行,使防疫成為全民運動,口罩、酒精幾乎是出門的標配,然而許多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患者不免擔心:「這樣真的夠嗎?」,亞洲大學附屬醫院醫師表示,乾燥症、紅斑性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等都屬於自體免疫疾病,是因免疫系統紊亂,導致免疫細胞將自家的黏膜、內臟、關節當成攻擊目標,造成組織發炎失能,必須使用免疫調節劑治療。

 

此外,除了基因、賀爾蒙外,細菌病毒的感染都有可能引發或加重自體免疫細胞的異常狀況,所以常見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或是泌尿道發炎,都可能會加重這類病人的病情,因此防疫、抗病毒,對自體免疫疾病患者而言更需謹慎。

 

不過,醫師強調,現代人基本生活水平應是豐衣足食,奶蛋魚肉蔬果樣樣不缺,營養不足造成免疫力低下實在少見,臨床上常見的患者反而是過敏、免疫系統「亢進」的族群居多;一般人常言「免疫力差」,其實是免疫系統失衡,與真正免疫力低下族群,如移植、免疫不全患者相差甚遠。

 

醫師指出,如果自體免疫功能亢進患者,自行服用坊間常見以當歸、黃耆為主的補氣湯品,反而更容易助長自體免疫細胞的攻勢,口乾、關節疼痛可能更加嚴重;此外,抗炎聖品「薑黃」,性味辛、苦、溫,除了對於關節無力痠痛可能有些微幫助外,也會加重免疫疾病的嚴重程度,故使用前應諮詢醫師。

 

以中醫生理來說,養生治病首重陰陽平衡,與現代醫學的自律神經系統、免疫系統運作相似,因此,對於自體免疫的患者,醫師強調,規律服藥、穩定作息、適當運動,才是提升免疫力關鍵,達到免疫平衡狀態。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許多專家或書本都告訴大家要提升免疫力,但你知道嗎?當免疫力太強,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細胞組織,除了會引起過敏、嘴破,還可能引發自體免疫疾病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所以,提升免疫力過了頭,絕不是好事。

 

過往我們總以為,要預防疾病,免疫力要越高越好;但台北榮總過敏免疫風濕科醫師表示,正常的免疫功能不只能抵禦外來物質的入侵,還會偵測並清除體內不好的細胞,但若免疫功能太強,過度防衛就會產生過敏症狀,更嚴重者,若免疫系統分不清是敵是友,反過來攻擊自身正常的細胞組織,還會造成「自體免疫疾病」,沒有控制得宜的話,雖然不會直接引起死亡,卻會導致非常差的生活品質,終日臥病。

 

過敏是體內的發炎反應,是因為人體接受到病菌、粉塵等外來物質時,觸發免疫系統過度防衛的狀況。一般症狀包括起紅疹、發癢、紅腫、發熱、呼吸急促等,在接觸後短至數分鐘或長達數小時,甚至1天後誘發症狀的發生,過敏嚴重者有死亡的危險性。常見過敏部位包括:皮膚(濕疹、蕁麻疹、異位性皮膚炎等)、眼睛(結膜炎等)、呼吸道(氣喘、過敏性鼻炎等)

 

當免疫力強大到分辨不清細胞的好壞,直接攻擊自體細胞,就會引起自體免疫相關的疾病:

 

1、類風濕性關節炎:身體免疫系統過度強大,分泌許多抗體,其中包括類風濕性因子,它會攻擊身體的免疫球蛋白IgG形成免疫複合體,而引起發炎。疾病初始會出現局部的關節僵硬疼痛,慢慢侵犯全身關節,導致關節腫脹、變形、甚至損壞,漸漸失去功能而導致殘廢;除了關節外,皮膚、眼睛、血管、神經、肌肉等組織同受侵襲,是全身性的疾病,因此,有病患稱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不會死的癌症」。

 

2、紅斑性狼瘡:以生育年齡的女性患者為多,與遺傳基因有關,較特別的是,罹患紅斑性狼瘡的患者容易因為接觸到紫外線而活化免疫系統,引起症狀,包括皮膚黏膜紅腫、起紅疹、口腔黏膜破損、關節炎、腎臟症狀如蛋白尿、容易感冒、感染、淋巴瘤等,嚴重者更會侵犯到中樞神經系統、心臟等。

 

3、僵直性脊椎炎:因HLA-B27基因的遺傳性,加上感染或受傷等激發因子,導致免疫系統攻擊脊椎及其週圍的韌帶、神經、肌肉等組織,使脊椎鈣化失去彈性,以早晨起床後的背痛、脊椎僵硬為表現,經過一天活動後疼痛會有所減緩,一般來說,休息時的疼痛會比活動時來得輕微。除了脊椎外,有時疼痛也會蔓延到腿部、膝蓋、髖關節或胸骨間,嚴重時包括眼睛、心臟或肺臟組織也會受到侵襲。

 

4、休格林氏症:臨床上亦稱「乾燥症」,以眼睛、嘴巴等黏膜部位乾燥為主要表現,容易引發肺纖維化,症狀與紅斑性狼瘡類似,且好發於女性,因此容易誤診。

 

由於自體免疫疾病是因為免疫系統失調、過度活化免疫細胞所導致的疾病,因此,治療原則是抑制免疫功能,常見藥物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免疫抑制劑等。醫師指出,這些藥物通常不分好壞,一律通殺,容易引起免疫力下降的副作用,為了改善這種結果,現在也有具有專一性的藥物,也就是標靶藥物可供選擇。

 

因此免疫力補過了頭,絕不是好事。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生,最近天氣比較冷,我的手指都常常白白紫紫的,甚至有點發黑,還會有點刺痛感!有時候我都要趕快去沖熱水或是用吹風機吹熱手才會慢慢變回紅色,這是什麼問題?」

這叫做雷諾氏現象。雷諾氏現象發生於遇冷、情緒激動、甚至壓力增加時,因為手腳指末端血管收縮痙攣,造成血行變慢而手腳趾變白、進而變紫,此時指趾末端常伴隨發麻甚至刺痛的感覺;當回暖後血液回流,指趾就會充血而變回粉紅色。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約有3~5%的人口有此雷諾氏現象。雷諾氏現象又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原發性雷諾氏現象以年輕女性為居多,一般而言查不到原因也比較良性。次發性雷諾氏現象則多由免疫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甚或血液腫瘤疾病引起,亦可能和職業因素相關。其中又以免疫系統疾病占大宗。常見引起次發性雷諾氏現象的免疫系統疾病為硬皮症(90%)、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85%)、紅斑性狼瘡(10~45%)、乾燥症(33%)、以及皮肌炎(20%)。雷諾氏現象可能是這些疾病的前兆,若能即時警覺,宜提早求醫檢查。

針對雷諾氏現象的檢查是以立體顯微鏡觀察手指甲末端的甲褶微血管,不同的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雷諾氏現象可觀察到不同的甲褶微血管型態,並安排相關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以及抽血檢驗,可及早預知診斷屬於何種免疫系統疾病。

次發性雷諾氏現象預後相對原發性雷諾氏現象較差,嚴重者可能導致指趾端潰瘍、缺血產生壞疽、甚至壞死而需要截肢的併發症。照顧上可分自我預防以及藥物治療兩部分:

1.自我預防:首重保暖、務必戒煙。其他如規律運動、保持睡眠充足及愉快的心情、避免使用血管收縮劑等,都可預防雷諾氏現象的誘發。

2.藥物治療:若上述的方式仍無法有效預防雷諾氏現象,醫師會開立血管擴張劑,並針對不同的免疫疾病調整相關口服藥物予以控制。若發生急性嚴重的指端缺血壞疽,可能需要住院積極給予針劑的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抗生素、以及適當的止痛。

天氣轉涼,雷諾氏現象可能是身體免疫疾病的警示或前兆。若有此症狀的患者,宜格外注意保暖避免惡化,並及早求醫檢查。

中時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季節交替之際,門診來了幾位帶狀疱疹病患,患者一進門都說好痛。
 
70歲的蔡女士(化名)更是表情痛苦地直嚷:「醫師,我的臉好痛,又出現很多小水泡,是長『皮蛇』嗎?」的確是!民間所說的皮蛇即是醫學上的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是水痘病毒(VZV)的感染,在孩提時代所感染的水痘痊癒後,病毒潛藏於感覺神經節裡,當身體因勞累、免疫力下降時,病毒再度活化,引起神經發炎疼痛。由於沿著此神經分布的皮膚會有群聚性的紅疹及水泡產生,宛如一條爬行於皮膚上的蛇,故俗稱「皮蛇」或「飛蛇」。
 
根據統計,感染過水痘的人當中,大約有20%會復發產生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的特徵是在發作的2、3天前會感覺病灶部位灼熱、刺痛感,接著皮膚出現群聚的丘疹,很快演變成水泡或膿疱,並伴隨難以忍受的疼痛。原則上水泡約一至兩星期會結痂,整個病程大約2到4星期。
臨床上,有些患者不小心弄破了水泡,傷口照護不當或使用偏方,而引起繼發性細菌感染,更添治療上的困難。
 
另外,帶狀疱疹若發生在臉部三叉神經的第一分支,病毒有可能會影響眼部而引起併發症,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失明,不可不慎!
 
帶狀疱疹除了皮膚的症狀之外,更令患者困擾的是疱疹後神經痛,由於帶狀疱疹病毒侵犯神經引起發炎,如果在出現水泡的部位痊癒後,出現慢性疼痛症狀,那可能就是罹患了「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據統計,60歲以上的帶狀疱疹患者中,大約有一半會出現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原則上,帶狀疱疹大部分會自動痊癒,只需要多休息並照顧好傷口不要引起細菌性感染即可。有研究顯示,服用維他命B12修補發炎的神經有助於預防帶狀疱疹後神經痛。
 
目前國內已有帶狀疱疹疫苗上市,無論過去是否有水痘病史或體內是否有病毒抗體,50至79歲符合適應症且無相關禁忌症的成人,都可自費施打皮下注射一劑,約2到4週後產生抗體。若不想要帶狀疱疹來干擾生活,或許可考慮接種。
 
文/黃星瑋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是免疫系統變差警訊,年輕時若長水痘,痊癒後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仍會潛伏在背根神經節內,一旦免疫系統變差,潛伏在神經節的病毒即可能復發活化起來,沿神經皮節在皮膚形成單側帶狀分佈的疼痛皮疹。
 
帶狀疱疹好發生於五十歲以上民眾,年齡增長,比例也變高。有些年長者甚至會因帶狀疱疹疼痛到住院治療。多數患者剛發病時,皮膚並無明顯症狀,只會出現間歇性單側刺痛,致有人因單側頭痛而看神經內科或牙科,有人因單側腰腹部痛而去看腎臟科或胃腸科,或左側胸痛而去看胸腔內科、心臟內科或急診,直到皮膚出現水疱,才知罹患帶狀疱疹。
 
帶狀疱疹在水疱出現二至四星期後,會逐漸痊癒結痂,但有些患者在皮膚結痂後,仍會持續抽痛,這是因為水痘帶狀疱疹病毒侵犯神經後,使神經損傷而造成異常放電,而出現間歇性強烈疼痛。若皮疹痊癒後一個月仍持續間歇性麻痛,即可能罹患「帶狀疱疹後神經痛」,尤以六十至七十歲以上老人最常發生,可使用神經性止痛藥適當控制。
 
2016-01-19記者歐素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的王小姐(化名)十多年來一直在看醫生,從手掌長膿疱到臉上佈滿青春痘、鎖骨腫痛、胸骨痛、關節炎等,哪裡有症狀就去看相關科別的醫生,幾乎是各醫療院所的常客,無奈這樣的疲於奔命,病情仍未見改善,王小姐苦不堪言,都快得憂鬱症了。
 
看了十多年的皮膚科,手部的膿疱一直未改善,王小姐懷疑自己是不是免疫出了問題,於是掛風溼免疫科。
 
問診時,她伸出雙手,果然看到她的雙手手掌都是一粒粒紅色的膿疱,她說除了手掌之外,臉部也會不時長出類似青春痘的紅疹,有的皮膚科醫師說是疱疹,有的說是過敏反應,但吃了抗疱疹藥及塗抹藥膏,症狀仍反覆出現。
 
在看診的同時,發現王小姐兩邊鎖骨紅腫,仔細詢問下,她表示鎖骨紅腫熱痛已2、3年,剛開始是左邊鎖骨有症狀,後來右邊鎖骨也發作,兩邊鎖骨都又腫又痛,因此去看了骨科,醫師給了消炎藥吃,紅腫現象有稍緩,但沒吃藥就又紅腫熱痛起來。
 
經詳細問診和診斷,也做了鎖骨邊緣切片培養,培養結果並未發現有細菌存在,又做了電腦斷層,診斷鎖骨部份為慢性骨髓炎,骨髓炎加上她身上的皮膚病、胸骨痛、關節炎,雖然看起來「百病叢生」,結論卻只有一種病,那就是「皮膚關節症候群」。
 
皮膚關節症候群的學名是SAPHO症候群,是下列5個單詞的縮寫,即:滑膜炎(synovitis)、痤瘡(acne)、膿疱病(pustulosis)、骨肥厚(hyperostosis)和骨髓炎(osteomyelitis)。SAPHO症候群是主要累積於皮膚、骨和關節的一種慢性疾病。
 
SAPHO症候群屬少見疾病,目前病因仍不明,但以雙磷酸鹽類的藥治療有其效果,王小姐經藥物治療後,手部、鎖骨等病狀有明顯改善,持續回診治療中。
 
王小姐在出現一個問題時,去看一個科別,有時候反而導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最後卻發現根本不是頭、腳的問題,而是全身性的一個症狀。
 
建議民眾如果身上出現多種症狀,就醫時可一併把資訊說給醫師聽,讓醫師有更多資訊做出判斷和診斷,或許可更快找到適切的治療方法。
 
2016-03-26
文/鄭賀雄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Q:我的媽媽3年前體檢發現肝指數異常,GOT、GPT大概在60-70之間。因為媽媽本身沒有B肝或C肝問題,也沒特別不舒服,所以並沒有放在心上,但之後每年體檢GOT、GPT數值仍然異常偏高,最近才去看肝膽科。
醫師診斷為自體免疫性肝炎,建議媽媽用類固醇治療。可是我曾經看過一篇報導,裡面提到有肝炎的人不能隨便用類固醇,為何醫師建議媽媽用類固醇治療?
 
A:自體免疫性疾病就是人體的免疫系統濫殺無辜,攻擊自身的細胞導致病變。此情況發生在肝臟時,就稱為自體免疫性肝病。
一般來說,初期病患並無特殊典型症狀,都是抽血發現肝指數升高,也排除了其他肝炎的可能性,才會進一步檢測是否為自體免疫性肝病。
診斷時,須先抽血檢驗有無特定的自體免疫抗體。必要時,也會做肝臟切片,做病理組織上的判斷,一旦確診,會再依病患的病況嚴重程度決定是否用藥。
用藥通常會以類固醇及免疫調節劑為主,希望能藉此調節免疫系統,緩解免疫系統持續攻擊自身肝臟,降低肝炎的程度。
臨床上,依據引起肝炎的病因不同,治療也不盡相同。有時是需要用到類固醇治療自體免疫性肝病。不過,如果是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患者,就不能隨便使用類固醇類的藥物了,因為一旦人體的免疫系統被壓制,肝炎病毒就有可能伺機而起,反而可能會導致慢性B型肝炎或C型肝炎發作,嚴重者還可能演變為猛爆性肝炎,不可不慎。
 
(作者為台大醫學院內科名譽教授、財團法人肝病防治學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6-05-16
文/許金川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60歲張女士去年5月起口乾舌燥,每天至少喝3千毫升水也無法解渴,眼睛也乾澀,2個月暴瘦10公斤,旁人以為她得癌症,檢查才知罹患自體免疫失調的「乾燥症」。醫師指出,眼澀口乾超過3個月就要小心。 
台北慈濟醫院表示,乾燥症患者因眼睛乾澀求診眼科、沒口水引發蛀牙及牙周病求診牙科,或體內產生特殊抗體造成關節疼、肌肉痠痛,但都不會想看免疫科;陳女士也說「得病前不曾聽過乾燥症」。 
醫院風濕免疫科主任說,乾燥症會遺傳,台灣約9萬多名病患,好發更年期女性;患者喉嚨也有異物感、吞嚥困難,加上頻繁喝水、上廁所,長期睡眠不足,服用安眠藥更加重口乾舌燥的副作用。 
陳女士說,她咳到連工作、走動也忍不住漏尿,日常作息大受影響;因食物一塞進嘴裡就難受,整日只想喝湯湯水水,體重半年掉了17公斤,嚇壞親友。 
陳女士因咳嗽不止先看胸腔內科,又因暴瘦看肝膽腸胃科,以為得癌症,但檢查都正常,最後掛免疫科才找出病因。 
她正常服藥、治療,使用人工唾液和淚液,體重回升6公斤,半夜也無需跑4、5趟廁所,可一夜安枕。 
醫師說,乾燥症若不醫治,小病會拖成大病,恐造成肺纖維化、血管炎、腎小管酸血症及神經病變等,少數合併甲狀腺瘤、淋巴瘤等腫瘤。建議民眾若眼澀口乾超過3個月,要趕快就醫,並長期追蹤。

2015-08-18  聯合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天氣冷颼颼,不少人喜歡吃當歸鴨、麻油雞等藥膳來驅寒補身,享用熱騰騰美味食補雖能暖活身體,卻也可能補過頭補到眼睛失明。

一名60多歲男子,平時愛吃當歸鴨及雞湯補身,日前氣溫驟降,他一周內至少進補3次,沒想到連續數周吃下來,卻突然視力模糊,就醫檢查視力只剩0.05。

收治這名個案的國泰醫院醫師指出,男子到院時,眼睛脈絡膜新生血管造成黃斑部積水,導致視力受阻,若未即時治療,讓情況惡化,嚴重者可能失明。

進一步問診發現,男子本身有濕性老年性黃斑部病變問題,又頻繁食用當歸、川芎等補血活血藥材,補過頭導致舊疾復發,還好在藥物後,視力才逐漸恢復。

當心進補名單

1、老年性濕性黃斑部病變

2、慢性虹彩炎

3、三高慢性病服用抗凝血藥物

當歸、川芎等活血藥材,容易增加眼睛出血機率。
冬令進補過頭傷眼 青光眼、虹彩炎入眼

冬令進補過頭也容易導致虹彩炎發作,一旦長時間反覆發炎,還可能演變成慢性發炎,甚至引起眼壓升高的青光眼問題。

青光眼易眼壓上升、角膜水腫、看東西有光圈。

有相關病史的人最好避免食用通血路藥材,或謹記少量攝取、淺嘗即止原則。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周末席捲全台的霸王寒流,讓眼球也「冷到了」!國軍高雄總醫院主治醫師,上周日接獲一名右眼葡萄膜炎患者,血管滲出物罕見地在眼球上形成白色化膿物,就醫時右眼接近失明,緊急施打類固醇及散瞳劑放鬆睫狀肌後,才恢復部分視力,仍須持續回診治療。他提醒民眾,天冷免疫力下降,就連眼睛也可能發炎,一有飛蚊症或水腫現象,要立即就醫檢查,避免延誤治療。

該名40歲男性患者是大眾運輸業主管,因基層醞釀罷工,壓力本來就大,上周日寒流來襲,他右眼出現紅腫、飛蚊症狀,立即到急診就醫,本以為僅是一般結膜炎,不料隔日清晨起床,患者發現右眼看不見,眼球前房還出現0.5公分的半月形白色膿狀物,嚇得趕緊回診求助;診斷發現是罕見的葡萄膜炎,膿狀物是血管發炎滲出物,還有角膜水腫、玻璃體發炎混濁,已幾近失明。

今年冬天太冷,位於眼球壁內的葡萄膜有許多血管組織,可能因低溫導致血管發炎,影響視網膜、視神經的營養供給,造成視力嚴重影響,這波寒流他已收治3、4名症狀輕微的葡萄膜炎患者,嚴重到眼球化膿的,還是第一次見到,若未及時治療可能造成永久失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一名18歲男子日前與友人在夜店整晚飲酒玩樂,隔天醒來一只耳朵覺得悶悶的,接著發現聽不到聲音,緊急求醫檢查後確診為突發性耳聾。醫師表示,熬夜、大量飲酒易使自體免疫謝統失調,導致白血球攻擊耳內的毛細胞,進而引發突發性耳聾。

亞東醫院表示,人耳內在出生時有3.5萬個毛細胞,當聲音的能量傳入耳蝸時,毛細胞會負責感應傳入的振動能量。耳內的毛細胞平均每10年會死3500個,所以當年過50歲、毛細胞僅剩下約一半的數量,此時將出現重聽的現象。但當自體免疫謝統失調時,毛細胞數量將會因受到白血球攻擊而加速減少,此時便易出現突發性耳聾。

噪音、熬夜、飲酒和吃過於刺激的食物,這些都屬於氧化因子,會造成毛細胞的損害,導致聽力受損。陳光超補充,除了自體免疫系統失調,濾過性病毒和耳中風都會引發突發性耳聾,目前醫學界仍未研究出事先預防的方法。

突發性耳聾可靠類固醇治療,其中約有6~7成可達到改善,考慮到預防勝於治療,民眾應維持正常的生活作息,並做好自身聽力的保養,避免處在音量過大的環境。一般人勿在91分貝的環境下待超過2小時,100分貝勿超過15分鐘,「音量高達112分貝時,聽力承受極限不到1分鐘。」

不少人有聽耳機的習慣,在正常環境下,正確的使用耳機並不會對聽力造成影響,「但在例如行駛中的捷運車廂內,民眾常會調大音量來蓋過噪音,這種就易造成聽力損傷。」

以蘋果手機為例,音量調到中間那格就屬於正常,平時在家可默默觀察長輩,若發現長輩看電視的音量愈調愈大聲,或漏接手機的頻率增高,都是聽力退化的徵兆。

★中時電子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白斑症」不是致命疾病,卻嚴重影響外觀,讓患者社交關係卻步,自信蕩然無存。醫界表示,白斑症是種免疫性疾病,但壓力可能導致誘發,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義大醫院皮膚科說,白斑症是自己的免疫細胞攻擊黑色素細胞,致無法產生黑色素造成。患者無特定族群,無分年齡,有些在幼稚園時即罹患,有的老年才碰上。

「包括環境、壓力或本身基因,都可能是誘發的因子」,譬如車禍、住院、開刀都是種壓力源,有可能引發白斑症。通常白斑長的位置都非對稱,全身都可能長,目前臨床以擦藥、吃藥、照光等方式治療,「愈早治療,效果愈好」。

由於白斑易影響觀瞻,特別是女性患者的白斑若長在暴露處,更易造成心理陰影、影響社交,導致憂鬱,因此醫療上也會搭配彩妝指導,解決患者的困擾。

聯合報 記者王昭月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5歲的張小姐半年來一直覺得眼睛容易酸澀疲勞。近來天氣變化大,冷風一吹,更覺得刺痛、流淚,被診斷為乾眼症。

部立新營醫院眼科醫師指出,乾眼症的臨床症狀很多,包括眼睛乾澀、有灼熱感或異物感、容易疲勞、畏光,也可能會眼睛紅、發癢、黏黏的或分泌物增加,有時會造成視力模糊,或產生角膜破皮而有刺痛感,甚至有些因刺激反射性的淚液分泌,反而會流淚。

她表示,一般乾眼症分為兩大類,一是淚液分泌不足,一是淚液蒸發過快所造成。
一般常見淚液分泌不足是隨著年紀增加而造成淚腺功能退化,尤其是停經後的婦女因荷爾蒙分泌不足更容易加重症狀。也有伴隨自體免疫疾病,如乾燥症候群、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另外,使用某些藥物,如高血壓藥物、抗組織胺、抗憂鬱藥物、鎮靜安眠藥等。

至於淚液蒸發過快,例如臨床上有不少乾眼症患者,常伴隨有眼瞼油脂腺(麥氏腺)的功能異常,造成淚液不穩定,或是配戴軟式隱形眼鏡,長時間使用電腦、手機等,眨眼次數減少而引起。
治療乾眼症除依照嚴重程度,給予適當的人工淚液或凝膠、藥膏,對於油脂腺功能異常的患者,可適度熱敷。

使用3C產品時要適度休息,避免長時間用眼,注意眨眼次數,減少隱形眼鏡的配戴時間,並適量攝取富含維生素A的黃綠色蔬果。

記者王涵平/台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醫師,最近天氣比較冷,我的手指都常常白白紫紫的,甚至有點發黑,還會有點刺痛感!有時候都要趕快去沖熱水或是用吹風機吹熱手,才會慢慢變回紅色,這是什麼問題?」這叫做雷諾氏現象。

雷諾氏現象發生於遇冷、情緒激動,甚至壓力增加時,因為手指和腳趾末端血管收縮、痙攣,造成血行變慢而手指與腳趾變白,進而變紫,這時指頭、腳趾頭末端常伴隨發麻,甚至刺痛的感覺;當回暖後,血液回流,指趾就會充血而變回粉紅色。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約有3-5%的人口有此雷諾氏現象。雷諾氏現象又可分為原發性和次發性。原發性雷諾氏現象以年輕女性居多,一般而言查不到原因,也比較良性;次發性雷諾氏現象則多由免疫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甚或血液腫瘤疾病引起,也可能和職業因素相關。其中又以免疫系統疾病佔大宗。

常見引起次發性雷諾氏現象的免疫系統疾病為硬皮症(90%)、混合性結締組織疾病(85%)、紅斑性狼瘡(10-45%)、乾燥症(33%),以及皮肌炎(20%)。雷諾氏現象可能是這些疾病的前兆,若能及時警覺,宜提早求醫檢查。

針對雷諾氏現象的檢查是以立體顯微鏡觀察手指甲末端的甲摺微血管,不同的免疫系統疾病引起的雷諾氏現象可觀察到不同的甲摺微血管型態,並安排相關的病史詢問、理學檢查,以及抽血檢驗,可及早預知或診斷屬於何種免疫系統疾病。

次發性雷諾氏現象的「預後」相對原發性雷諾氏現象較差,嚴重者可能導致指趾端潰瘍、缺血產生壞疽,甚至壞死而需要截肢的併發症。

◎照顧上可分自我預防及藥物治療兩部分:
●自我預防:首重保暖、務必戒菸。其他如規律運動、保持睡眠充足及愉快的心情、避免使用血管收縮劑等,都可預防雷諾氏現象的誘發。
●藥物治療:若前述的方式仍無法有效預防雷諾氏現象,醫師會開立血管擴張劑,並針對不同的免疫疾病調整相關口服藥物予以控制。若發生急性嚴重的指端缺血壞疽,可能需要住院積極給予針劑的血管擴張劑、抗凝血劑、抗生素,以及適當的止痛。
秋冬天氣轉涼,雷諾氏現象可能是身體免疫疾病的警示或前兆。若有此症狀的患者,宜格外注意保暖,避免惡化,並及早求醫檢查。

圖.文/田雅之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40歲的業務施小姐戴隱形眼鏡約20年,因為工作需要長時間盯著電腦看,去年開始發現戴隱形眼鏡時,常感到視力模糊、有異物感,甚至刺痛到無法張眼,趕緊就醫求診;醫師檢查發現,施小姐可能罹患「乾眼症」,幸好瞼板腺尚未萎縮,經治療後症狀減緩。

施小姐從學生時期就開始配戴隱形眼鏡,過去一直沒有不適症狀,但工作一段時間後,接觸電腦、智慧型手機等3C產品時間大增,不只近視加深,也漸漸開始察覺眼睛出現異狀,時常有過多分泌物,刺激眼睛導致張不開,最後連隱形眼鏡也戴不住,生活品質大受影響。

醫師以乾眼脂液檢查儀幫施小姐診斷,發現她油脂層厚度嚴重不足,且眨眼時眼睛無法完全閉合,為典型「乾眼症」。根據衛福部統計,全台乾眼症患者約600萬人,平均每4人就有1人有乾眼症。

亞東醫院表示,乾眼症過去是老年人、更年期女性常見症狀,但隨著現代人使用3C頻率增加,臨床上發現,乾眼症患者年齡層有大幅下降趨勢;乾眼症的主因是瞼板腺功能障礙,導致油脂層分泌異常,不只會影響生活品質,嚴重時更會造成角膜病變,進而影響視力。

〔記者陳韋宗/新北報導〕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秋冬是乾眼症好發季節,症狀為眼睛乾澀、紅癢、灼熱及刺痛感!南投醫院眼科指出,因乾眼症就醫病患明顯增加,且多數是長時間在冷氣房使用電腦的上班族,而因「滑手機」普遍,乾眼症患者年齡層有下滑的趨勢。

長時間配戴隱形眼鏡的民眾,更可能是罹患乾眼症的高危險群,不少民眾會使用人工淚液,舒緩配戴隱形眼鏡的乾澀不適;人工淚液可提供眼睛潤溼功能、稀釋發炎物質及降低淚液滲透壓等效用,仍需視症狀依專業醫囑使用。

較理想的人工淚液濃稠度,要與健康的淚液相當,最好是比淚水的張力略低。有的人工淚液為避免造成眼球刺激,採用不添加防腐劑,民眾使用時就應注意保存期限,並避免瓶口汙染孳生細菌。

南投醫院表示,乾眼症是可以預防的,平時就要做好眼睛保健,避免長時間用眼、過度疲勞,讓眼睛充分休息;若有不適,建議至眼科門診諮詢,依醫囑使用適合的眼藥水及人工淚液。

(中時即時)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眼睛乾澀,究竟是缺水還是缺油?盯著電腦或手機「目不轉睛」、長時間待在冷氣房,易出現乾眼症狀,醫師指出,眼睛乾澀時不能亂滴眼藥水,可能是眼內油脂分泌不足,補水不能根治,若不及時就醫,恐導致角膜病變,嚴重甚至可能失明。


亞東醫院副院長指出,瞼板腺體分布於下眼瞼,民眾若感到眼睛乾澀、異物感、疲勞、不自覺流淚和視力模糊,可能是分泌油脂的腺管萎縮,導致油脂保護層不足。

乾眼症以往是老年人疾病,但許多戴隱形眼鏡的年輕人、3C使用者和長時間待在乾燥冷氣房的上班族,都是高危險族群,更要注意眼睛保健。

另外,長者不自主「流目油」、雙眼整天淚汪汪,可不能因老化輕忽;新店慈濟醫院指出,70歲許阿嬤出現上述症狀,原以為只是老化,但左眼頭突紅腫疼痛,就醫才發現是鼻淚管嚴重阻塞導致淚囊炎,經抗生素治療及淚囊鼻腔吻合手術後才逐漸痊癒。

眼科醫師表示,鼻淚管阻塞是老年人常見疾病,主因為鼻淚管附近組織受年老影響而退化,女性患者略多於男性,除老化導致外,慢性發炎、感染、外傷修復、顏面神經麻痺或鼻淚管附近有腫瘤也可能導致,通常以退化和慢性發炎感染居多。

鼻淚管阻塞症狀輕微者,點眼藥水或沖洗淚囊即可改善,稍微嚴重者需用氣球擴張術放置人工鼻淚管3至4個月,更嚴重則需進行淚囊鼻腔吻合手術,患者平時可以毛巾熱敷並按摩鼻淚管,防止症狀復發。

(中國時報)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今年第二波冷氣團即將來襲,原本四肢冰冷的民眾,手腳恐將被凍得「又紅又紫」。醫師提醒,秋冬之際是「雷諾氏症」好發季節,常併發「硬皮症」,若四肢因天氣變冷,皮膚呈現紅紫色、肥胖腫脹,甚至到了四肢沒感覺的程度,一定要當心可能是硬皮症。

35歲的呂姓女子,天氣轉涼之際,只要風吹,手腳皮膚就會變得又白又紫,之後再變紅,猶如變色龍一般。直到近期手指變得又肥又腫,皮膚光滑看起來會發亮,且皮膚愈來愈緊繃,最後連張口都有困難,證實是罹患硬皮症。

台北長庚主治醫師表示,硬皮症通常會合併雷諾氏症,後者是一種免疫系統的疾病,血管收縮造成手腳出現疼痛、腫脹感,需使用血管擴張劑才能減輕疼痛。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表示,合併雷諾氏症和硬皮症的患者,除四肢的結締組織會硬化以外,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到心臟、肺臟、腎臟等器官。

根據國際文獻,每十萬人中有三到五人是硬皮症患者,台灣約有上千人罹患此病,發病年齡在廿到五十歲女性,且有家族遺傳傾向,提醒民眾要提高警覺,盡速就醫。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