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風濕免疫科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若未積極治療,恐導致關節腔狹窄、變形;經醫師評估後,患者可考慮採生物製劑治療,對害怕打針的患者,現已有小分子口服藥,幫助病友積極控制病情。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關節慢性發炎的自體免疫疾病,影響全台約9萬人,男女比例約1比3,任何年紀都可能發病。最常侵犯四肢關節,導致關節慢性發炎,甚至會攻擊眼睛、肋膜與血管,若疾病未控制好,還有可能提高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症風險,建議要選擇合適藥物積極治療,才能避免其他共病風險。

類風濕性關節炎用藥選擇多元,臨床上常用藥物分5大類,包括:類固醇、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疾病修飾抗風濕藥物、生物製劑、口服小分子藥物,各種藥物都有優缺點,病患可跟醫師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用藥方式、控制病情。

一名50歲男性水電工吳先生,多年前因手部關節腫痛就醫,原以為是工作引起筋骨痠痛,吃了一般消炎止痛藥卻無效,關節腫脹到連賴以維生的吃飯工具鐵鎚都無法拿起,工作差點不保,後來確診,才知是較少發生在男性身上的類風濕性關節炎。

這名病患後續採生物製劑治療,雖可幫助控制病情,但從小害怕打針的他,對治療十分抗拒,但為了維持生計,只好在工作前壓抑對針頭的恐懼,硬著頭皮注射。後來醫師經評估後改用小分子口服藥,讓他不再聞針色變,現在早晚一顆藥,搭配止痛藥,發炎指數控制良好,生活少了很多煩惱。

(中國時報) 李盛雯/台北報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童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